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探究

时间:2022-09-04 02:01:13

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探究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动手操作,这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有重要的作用。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活动的设置也要适量、适度。

关键词:动手操作;有效;起始概念

小学生具有好奇、爱动的特点,他们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喜欢研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学生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能丰富感知材料,发展多方面知觉,并且能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有利于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这种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动手操作只是学习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要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用数学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那么,哪些内容更适合动手操作?哪些方法能让操作活动有效?下面笔者就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谈一谈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更具实效。

一、建立某些“起始概念”

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已接触到了自然数,有的学生能数出几十或百以上的数,但对这些数都是囫囵的形象,没有涉及数量关系的分析(分成几和几)和综合(组成几和几)。他们也未掌握计数的规律,对“十”这个计数单位没有认识,“个”“十”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更没有数位概念。所以,教师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起始概念时,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这样进行:让学生取出11根小棒,并提出问题,“这11根小棒要怎样摆在桌面上,才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是11根呢?”学生开始摆弄小棒,有的将11根整齐地排成一大排;有的把11根分成任意的两堆。教师引导学生对几种摆法进行比较,选出最佳摆法。大家一致认为“10根一堆,零1根”的摆法最好。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将10根捆成一捆,表示一个“十”。这样操作与计数紧密结合,学生明确地认识到了新的计数单位。接着,教师再要求学生用最快的方法摆出14根小棒,很多学生都不动那一整捆,只把零散部分改为4,这种练习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十”这个计数单位的认识。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下面就以9+3=12为例进行说明:

(1)①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①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外7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3)如果教师要你摆出15根小棒,要求一眼就能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有多少种摆法?

(4)以上这些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凑十)

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即“从( )里拿出( )与( )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 )得( )”,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拿法不是唯一的。这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凑十”思想的认识,而且正好在认知的结合部加强了同化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再加以反复训练,教师就能比较容易地使学生做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脱口而出。

二、推导抽象的公式和法则

数学法则和公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法则、准确地运用公式,教师有必要让学生理解法则和公式的来源及推导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便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求法时,教师可这样指导学生边动手操作边思考:由于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以单位面积的直接度量为基础的,因此教师应叫学生准备以下几种学具:一张透明的方格纸(每个方格为1平方厘米)、一把学生尺及三个面积不同的长方形。教师先用透明的方格纸量第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然后把透明的方格纸覆盖在长方形上,数出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长方形的长边,每一排可摆4个1平方厘米,宽边表示可摆3排,一共有12个1平方厘米,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就是12平方厘米。接着教师要求学生量第二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4厘米),但只准放在方格纸的上面量,学生很快就想出了好方法,他们通过长方形四周的方格,想象出长方形所占方格数是24平方厘米,从而进一步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不用方格纸,计算第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很快想到用直尺,但是怎么量呢?有的学生用画方格的方法来数,而有的学生已具有了初步的空间观念,用尺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后,计算他们的乘积,从而求出了长方形的面积。此时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确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他的长与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从而得到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即“长方形面积=长×宽”。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从抽象中概括出求积公式,对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三、帮助学生理解生活实践题

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识字少,理解书面语言能力差,所以,当学生在解答某些生活实践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帮助他们理解题意。如“一支圆珠笔2角钱,买4支圆珠笔的钱,可以买一支钢笔,问1支钢笔多少钱?”这题需要应用置换的思考方法来进行解答,对这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师于是引导学生用1个小圆片表示1支圆珠笔为2角钱(在小圆片上用铅笔注明2角),买4支圆珠笔就用4个小圆纸片表示,这样可以很容易看出,求1支钢笔的钱时,只要求出4支圆珠笔的钱就可以了。通过操作,抽象的数量关系变得具体化,这为学生正确解答实际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需要借助于动手操作来理解的内容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挖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两点:第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于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对于问题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第二,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所谓适量,就是不要动辄就操作,并不是多多益善。适度是指当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就应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化,以实现由直观向抽象水平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孔企平.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黄齐.小学教育学[M].北京人教社,1999.

上一篇:浅议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时效... 下一篇: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