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息与永恒——林语堂的才情人生

时间:2022-09-04 01:54:35

1966年6月,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震动了台湾文化界:旅美30年的林语堂回台北定居了。

在纽约时,曾有人劝林语堂一家加入美国国籍,也曾有人劝他们在美国买房子安家落户。但林语堂却回答说:“许多人劝我们入美国籍,我说这儿不是落根的地方;因此我们宁愿年年月月付房租,不肯去买一幢房子。”

回归故土,是林语堂多年来的夙愿,年龄渐长,思乡之情也与日俱增,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台湾不仅与林语堂的老家闽南一水相隔,而且也能听到家乡的闽南话。林语堂回到台湾,听到闽南话,牵动了乡情,如同重返故里,感觉浑身舒服。他在《我来台后二十四快事》一文中写道:“初回祖国,赁居山上,听见隔壁妇人以不干不净的闽南话骂小孩,北方人不懂,我却懂,不亦快哉!”“到电影院坐下,听见隔壁女郎说起乡音,如回故乡,不亦快哉!”其中喜悦,不言自明。

回到台湾后的林语堂,重拾放弃多年的中文,开始用中文为《无所不谈》专栏写短文,力图承续《人间风》的衣钵,用闲适的笔调,像友人闲谈那样,从宇宙之大到尘埃之小,无所不谈。起初,林语堂写得比较密,每一两周就写一篇文章,一年时间就集结成《无所不谈》二集出版。随后,他接受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开始编纂《当代汉英词典》,毕竟年岁已高,精力有限,他的写作密度遂逐渐疏落,直至基本停止。

编写一部好的汉英词典,是林语堂数十年的心愿。以70岁的高龄,顶着巨大的压力,林语堂开始呕心沥血地编写这部词典。1972年10月,耗时五年,他终于编成了其写作生涯中的巅峰之作——《当代汉英词典》。

到了1974年,林语堂写作起来已经十分吃力,但他还是用英文写了一本五万字的《八十自叙》。林语堂常以自我矛盾为乐,在书中,他用“一团矛盾”来概括总结自己的人生。

从林语堂自诩的矛盾人生中,衍生出了一些其他的东西,有如他的幽默。如果读一读林语堂的幽默文章,就会发现幽默大师的许多幽默灵感都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他要“以幽默来挽救和平”,“用幽默来改造世界”。

幽默是林语堂的标志,远在早年,他就已经有了林语堂式的幽默风采。他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授英语课,开学第一天,上课铃打了好一会了,他还没有来。在学生们的左等右等之下,林先生才夹了个皮包,姗姗来迟。皮包看上去被装得鼓鼓的,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是为了寻找讲课的资料才迟到的。谁知道他走上讲台,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拿出来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他将花生分给学生们,学生们望着他,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宣布开始上课,却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又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幽默不是林语堂的专利,然而他却是将“humor”翻译成“幽默”的第一人。

1975年9月,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第41届国际笔会上,80岁高龄的林语堂被推选为副会长。他的长篇小说《瞬息京华》(又作《京华烟云》)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之一。结果,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意大利诗人蒙塔莱——林语堂离诺贝尔文学奖只差了半步之遥。

《京华烟云》被称为中国现代版的《红楼梦》,是林语堂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林语堂的小说,除《京华烟云》之外,还有其续篇《风声鹤唳》,回忆初恋情人的《赖柏英》和艳小说《红牡丹》等。此外,还有林语堂用散文笔调写的社会评论和文化评论《吾国吾民》,散文集《翦拂集》和《我的话》,以及其人生得意之作《坡传》等。而五万字的《八十自叙》是林语堂留给我们的最后一部著作。

1976年3月26日,林语堂病情恶化,被送入加强医护部。病房中,林语堂在和死神做最后的搏斗;病房外,妻子和女儿、女婿们焦急地等待着。然而,从病房中传出来的都是坏消息:

——在打强心针;

——肾功能失灵;

——脑部已经死亡,但心脏还在跳动;

——心脏停搏,又起跳了;

——心脏第二次停搏,又起跳了;

——心脏第九次停搏……

第九次停搏后,永远停止了跳动,一代大师林语堂与世长辞。

【命题坊】

1.结合文意,说说林语堂从美国回台湾定居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中林语堂回到台湾后的哪些事情表现了他的“才情人生”?请简要概括。

3.文章用较详细的笔墨写了林语堂生命最后时刻的情景,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

《瞬息与永恒》

1.回归乡土,是林语堂多年来的夙愿;年龄渐长,思乡之情也与日俱增,而台湾不仅与林语堂的老家闽南一水之隔,而且也能听到家乡的闽南话,可以从中感受乡情,得到慰藉。

2.(1)用中文为《无所不谈》专栏写短文,并结集出版。(2)编写《当代汉英词典》。(3)用英文写了一本五万字的《八十自叙》。(4)林语堂上课前请学生吃花生的幽默举动。(5)在41届国际笔会上,林语堂被推选为副会长。(6)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3.作者详细地描写了林语堂生命最后时刻的情景,一方面是以此种方式表现作者对林语堂的敬意以及对一代大师离去的悲痛、遗憾和不舍之情;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加形象地阐明标题“瞬息与永恒”的含义:林语堂生命最后时刻的情景其实就是形象地展现了标题中的“瞬息”的含义,虽然在瞬息之间,一代大师辞世,但大师留给后人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却是永恒的,这样也就更加衬托出“永恒”的含义。

【迁移写作】

适用话题: 文人的家国情怀、叶落归根、瞬息与永恒、人生观……

运用示例:

爱乡是爱国的基础,一个人对祖国的热爱,往往是从爱家乡开始的。虽说林语堂是“喝洋墨水”长大的,但身为世界文化名人,他始终念念不忘漳州故乡的山山水水,怀念着家乡亲人对他的养育之恩。当有人劝他加入美国国籍,在美国买房子安家落户时,他却回答说:“许多人劝我们入美国籍,我说这儿不是落根的地方;因此我们宁愿年年月月付房租,不肯去买一幢房子。”当他晚年回到台湾定居于阳明山时,在海外飘泊了几十年的他,每当听到有人说起家乡的闽南语,便心花怒放,感到无比地快慰:“赁居山上,听见隔壁妇人以不干不净的闽南语骂小孩,北方人听不懂,我却懂,不亦快哉!”“到电影院坐下,听见隔座女郎说起乡音,如回故乡,不亦快哉!”这些话语,是林语堂爱国精神的生动注解!相比之下,现在很多人的奋斗目标就是出国、在国外工作、拿绿卡,甚至为了让子女完全西化而坚决不讲中国话……这样的情形不得不让我们对当今国人的爱国精神进行深刻的反思。

【时事链接】

山东青岛的张先生和弟弟妹妹相约去孩子的爷爷家吃饭,聚餐时儿孙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手机瘾,玩游戏的玩游戏,刷微博的刷微博,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2012年10月16日《西安晚报》)

时事热评

社交网络时代的孤岛效应

文/魏英杰

近日,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父母处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不由想起一句流行语:“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上述这幕场景,俨然成为这段话的精确脚注。通过这件事,让人看到了社交网络时代的脆弱一面。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并不缺乏沟通工具,然而许多人却患上了沟通匮乏症。

换在20年前,多数人恐怕难以想象互联网会给社会带来如此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出,互联网与手机紧密结合,人类更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化媒体时代。借助智能手机,人们能够进行视频聊天、语音对讲、发短信、玩游戏、电子阅读、无纸化办公,以及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交朋友、讨论话题。智能手机就像一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让人们得以摆脱过去的种种社交障碍。

沟通手段如此多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应越发近了才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社交网络时代带来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人们越来越孤立,越来越不愿意和其他人面对面沟通交流。大量宅男、宅女的出现,真实反映了这一现象。如今在饭桌上,许多人除了不得不应酬几句外,恨不得立刻埋头玩手机,和网上朋友交流。有时候,和你在网上交流的人其实就坐在对面。社会交往方式的革新,却让人际关系结构变得越来越脆弱,这或许让互联网发明者也想不到。

这造成的一个结果是,那些没有掌握新技术的人们被无形地排斥在社交网络圈外,成为一座座“孤岛”。像报道中提到的这位老人,他既难以进入后辈们的新世界,也难以接受被冷落的现实,即便他没有离席而去,实际上也已被排斥在外。话说回来,那些热衷于埋头玩手机的人,自己也已变成了一座“孤岛”。当他抬头看看四周,所能看到的只是一片热闹的人际荒漠。每个人都看似很忙,每个人却都很孤独,这就是社交网络时代产生的“孤岛效应”。

如果我们乐于享受新技术的极大便利,就不得不接受因此带来的一连串负面效应。但是,当看到人们沉溺于网络互动而日渐丧失现实沟通的能力和乐趣,望着老人们因难以融入新时代而黯然离席时,我们也许该对这一现象加以重视了。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使用人群日益低龄化,面对家里孩子越来越沉迷于与机器对话(如何让孩子安静下来?只需给他一部iPad),现在该是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了。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减少对新技术的依赖和迷恋,不被新技术所奴役。处于这个时代,我们无法完全放弃新沟通工具,但并非随时都需要使用它。当亲友团聚的时候,当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候,不妨把手机放到一边,好好享受亲情、友情,并让对方真切感受到这一点。

【声音】

当看望老人流于形式,当做一项任务完成时,这何尝不是功利心态在作祟?如果没有真正充盈的感情交流存在,何谈家庭聚会的其乐融融?如果每次聚会都以老人摔盘子告终,这样的相聚又有何意义?要反思的不只是张先生一家,而是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修复被功利心态冲击的家庭亲情,需要从很多方面做起,首要的便是在家庭聚会上关上手机。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在加剧,生活的压力也使儿孙们回家的脚步变得步履匆匆,常回家看看的人间温情成了一种奢求。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作为儿孙们应该反思,在这一年难得的家庭聚会中,我们是不是应该放下“自己”,把更多的精力和感情投入到对家庭老人的关爱中。他们的今天,也许就是我们的明天。没有比不被儿孙们尊重造成的伤害更大的事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看似一句网络调侃,实是一种现实写照,也是一种情感启示。

上一篇:村庄消失的过程 下一篇:苏州拾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