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朗朗现象”看中国当代高雅音乐的市场化

时间:2022-09-04 12:50:51

从“朗朗现象”看中国当代高雅音乐的市场化

一、 关于朗朗

朗朗,国际著名钢琴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亲善大使。1982年6月14日生于辽宁沈阳,满族人,被数家美国权威媒体称作“当今这个时代最天才、最闪亮的偶像明星”,他是受聘于世界顶级的柏林爱乐乐团和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的第一位中国钢琴家。曾被《人物》杂志称为“将改变世界的20名青年”之一。

朗朗3岁由父亲启蒙开始学习钢琴,4岁师从朱雅芬教授。5岁和7岁连续二次获沈阳钢琴比赛第一名。之后师从恩师赵屏国教授,9岁获全国星海钢琴比赛第一名,11岁获德国第四届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并获杰出艺术成就奖。13岁获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第一名(金牌)。同年他应邀与新组建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在开幕式音乐会上担任钢琴独奏,作为嘉宾出席。14岁考入著名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师从著名钢琴大师院长格拉夫曼。3个月后,与国际著名的IMG演出经纪公司签约,从此走向了职业演奏家的道路。两年后又签约了世界著名的德国DG唱片公司,成为最受重视的艺术家。现在郎朗共出版了5张CD和1张DVD。2008年连续出版2张CD。他的每张音乐专辑,都在全球古典音乐排行榜上名列第一; 他的演奏会长期在世界各地的票房雄踞第一。朗朗在艺术和商业领域的巨大成功引起全世界范围内的“朗朗热潮”。在音乐流行现象中引发了社会高雅音乐震荡的“朗朗现象”。

二、 “朗朗现象”的解读

1、作为艺术现象的朗朗

朗朗在艺术上的成功得益于他先天的条件和他后天的刻苦努力。但是更得益于朗朗特立独行的艺术个性和对古典音乐的大胆诠释。在史学界流行着这么一句话:一切历史的都是当代史。那么这个观点移植到艺术领域也同样成立:一切艺术都是当代艺术。一个无法引起受众共鸣的艺术种类是不具备艺术生命力的。美国《人物》杂志把朗朗评选为“20位改变世界的年轻人”,其中一个重要的上榜理由就是“他改变了流行对古典的看法:古典的也可以成为另一种流行!”。朗朗弹奏的古典音乐不再是严肃而呆板的诠释,他在世界各大知名音乐会上所表现出的大胆而张扬的演奏风格,征服了无数的观众。让流传了几百年的古典音乐具备了熠熠生辉的时尚风格。朗朗在钢琴艺术史上的历史地位我们还有待时间进一步去证明。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他拉近了古典音乐与观众的距离,对普及高雅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作为商业现象的朗朗

朗朗入选美国《人物》杂志“20位改变世界的年轻人”另一个重要理由是:“他改变了艺术对于商业的看法:艺术上是成功的,在商业上也应当成功!”。从朗朗的成名之路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艺术和商业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朗朗是从美国的文化商业的运作中脱颖而出的。从IMG到DG再到现在的索尼经纪公司,朗朗的演奏生涯总是与商业运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朗朗的产业运作来看他的商业成功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是清楚的商业定位:古典的时尚性;其次是受众定位: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中产以上人士;再者是艺术商品定位:高雅而不晦涩,高贵但不高傲,极其贴近其受众的艺术消费需求。

朗朗所创造的商业收入不仅仅体现在商业演出和唱片的出版这两个方面,更体现在他的商业代言方面。郎朗目前已成为奥迪汽车、索尼电器、万宝龙、杰尼亚服装、雅培奶粉等众多世界著名品牌的代言人。中国招商银行也以郎朗“和世界一起红起来”作为自身的品牌追求。北京音乐台更以郎朗作为形象宣传大使推动古典音乐。5100矿泉水以郎朗作为品牌代言推动环保意识。德国国家电视台邀请郎朗作为文化大使,促进中德文化交流。阿迪达斯还将推出一款“郎朗牌”运动鞋,设计新颖。从这上述的系列现象我们好像发现朗朗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有所不同,好像更像一个商业娱乐界的明星。但是谁又能说高雅艺术与商业化是绝缘的呢?当年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会所引起的震荡风潮又何逊于朗朗。事实证明:只要艺术受到了受众的肯定,它与商业并不矛盾,一定情况下反而能更好地促进艺术的发展。

三、“朗朗现象”对中国当代高雅音乐市场化的启示。

关于高雅音乐我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进行理解。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狭义的高雅音乐主要指的是西方古典音乐以及在艺术创作上偏重西方古典音乐手法的艺术作品。而从广义角度来理解的高雅音乐则主要是相对于通俗音乐和轻音乐而言的,他们在创作技法上更为复杂,在思想内涵上更为深邃,在理解方面要求受众具有较高的个人修养。

虽然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在其社会功能上各有千秋,但是它们在我国当代艺术市场中所沾的份额却是严重失衡的。这一点我们从相关学者的对电视音乐传播的研究成果中就能窥见一斑:“在对待音乐的电视传播问题上,中国大陆电视人的价值取向往往是矛盾的。他们可能会在传播行为的实施之外,倾向于承认艺术音乐和民间音乐具有比流行音乐更高的固有价值;但出于趋利的本性和电视媒体固有的商业属性,他们往往又会在电视传播的实践中,倾向于崇仰和张扬流行音乐文化的工具价值。”(何晓兵 从中心到相对―电视音乐传播价值论 303页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部分学者认为高雅音乐或者艺术音乐之所以无法在商业价值上与流行音乐相抗衡是因为其“曲高和寡”。但是“朗朗现象”证明只要产业运作得当,高雅音乐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并不矛盾。笔者认为我国的高雅音乐市场的商业化程度之所以长期滞后,主要归结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事高雅音乐的职业团体和个人在市场化的过程中遭遇“身份尴尬”。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艺术事业不存在商业化的问题。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要求,这也成为我国文艺工作者长期以来的指导方针。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大潮迅速冲击了我国的艺术事业。流行音乐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身份归属和商业都是很明确的:它就是以独立的企业法人身份和工业化的生产谋取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但是我国绝大多数的高雅音乐职业团体和个人则从属于“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他们一方面想通过市场化的过程来为团体获取利益和普及自己的音乐,另一方面却有碍于自己“公益性”的身份不敢过度的市场化。而另一个方面在我国“纯商业性”高雅音乐职业团体少之又少。这就使得高雅音乐市场化运作呈现出“真空现象”。要解决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借鉴“国企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把市场化的改革并不仅仅限于生产领域的“国企”,更要扩大到艺术领域的“国企”。只有“身份”和“责任”明朗之后在产业运作过程中才不会出现“名不正言不顺”的情况。

其次, 产业体制的不完善造就了产业运作的滞后。朗朗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其背后有一个完善的商业运作团队来为其进行商业运作。但是我国大部分的高雅音乐团体就运作团队而言是尚不完善的。我们以美国的波士顿交响乐团为例,其除了常规的乐团高层管理人员如团长、经理、艺术主管、人力总监、坦格伍德音乐总心总监、首席经济师、发展主管、营销与市场主管、乐队经理等人之外。乐团还下设多个服务机构,具体管理各类事务,如行政人员/艺术类部门、行政人员/节目制作类部门、业务办公室、发展部、教育活动/档案保管部门、活动服务部门、人力资源部、信息资源部交响乐大厅部门、公共关系部、出版物部门交响乐大厅部门、安全保障部、清洁部、坦格伍德音乐中心部门、销售、订阅与营销部、坦格伍德运作部、志愿者办公室等等。正是这样一个完善的运作团队在有条不紊的运作机制下才使得这个乐团成为国际艺术市场上久负盛名的高雅音乐团体。

“曲高和寡”不应成为我国高雅音乐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借口。从“朗朗现象”给我们的启示可以看出,在适当的产业运作和合理商业定位的基础上高雅音乐也可以像流行音乐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

【参考文献】

① 选集.第二卷[M] 人民出版社 1991

② 何晓兵从中心到相对:电视音乐传播价值论[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③ 沈雁晖论高雅音乐的市场化[J] 民族音乐2007.6

④ 裴菲 我国高雅音乐市场赞助活动研究[D] 天津音乐学院 2010

⑤ 张葆迪 近年北京地区高雅音乐演出市场培育方法研究[D] 2010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上一篇:论建筑设计中的装饰性 下一篇:石膏人像写生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