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时间:2022-09-04 12:47:34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当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三点:

其一,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陈旧。在许多高校以及专业的会计培养机构中,讲师都是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对学员进行硬性的书面知识灌输,要求学员重点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忽视实际应用知识的普及和教授。讲师通过大量的知识水平测验,对学员的书面知识进行考核,以学员对书面知识的掌握能力来衡量其总体的知识水平,会计教育在应试教育弊端的影响下失去了其实用性和专业性,学生的知识面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在实际的运用操作上,不能很好的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讲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不能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得会计课堂的氛围枯燥乏味,影响学生的学习激情,学习效率不断降低。

其二,课本内容滞后。在会计课本的编写中,会计理论知识和相关概念方面内容占据了大部分,课本中所涉及的案例时隔久远,知识更新之后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单一的知识体系使得会计学习失去了实用性和实效性。众多会计证书的考试,考核内容也大多是书面的理论知识及概念,对书本知识的誊抄式考核使学员对知识的学习失去了灵活性和变通性,学生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偏离社会需求的轨道,会计专业课和行业证书无法体现出学科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其三,忽视职业素养和道德建设教育。受应试教育弊端的影响,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仅停留专业知识技能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片面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灌输,每学期的成绩考核也是针对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道德建设被彻底的忽略。学生自身缺乏对专业素养及职业操守在会计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不能完全的达到用人单位对综合素质的要求。有的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由于其歪曲的价值观,不能够坚守自身的职业素养,导致其在工作中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损失。

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完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根据岗位需求设计课程,培养专业对口型的社会性人才。会计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学科,课程设置时应当突出会计专业的技能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培养社会专业对口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把满足岗位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向,使得会计专业课程与社会的职业岗位相融合,实现深度的专业对接。在专业课程设计前,应当充分的做好市场调查,归纳总结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知识要求,课程设计要充分的体现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会计部的岗位需求。对于众多中小型企业的会计来说,会计是保证公司正常运转的最基本保障。人员相对来说比较精简,所以小型企业中会计工作的内容比较繁琐,工作涉及面比较广泛,会计需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及工作能力,所以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就相对较高。在目前中国中小型企业的会计需求量远远大于大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所以在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前应当做好充分的中小企业的市场调研,以此来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大趋势。

第二,实行校企合作,采用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学校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为企业的相关岗位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学校和企业共同致力于课程的开发,编写实践课程,根据专业岗位的需求组织教学活动。学校和企业为毕业生建造实习基地,将学生的实习实训与企业的运转相对接,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最终为企业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技能型知识人才。在实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当强调“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即根据行业的背景,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和企业的文化及对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等内容,学校和企业之间通过协商探讨,共同制定出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对人才进行订单式培养。学校应当采取“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教学形式,即在学校对学生进行会计理论知识的普及,扎实他们的基础,对学生的教学主要是在学校进行。同时,把企业实习作为辅助教学,学生在完成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后,在校企合作的企业里面进行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

第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多开设一些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模拟训练,掌握一定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培养其独立处理事物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企业讲师,向学生们讲述当下会计行业的基本行情及企业的运转流程,为学生介绍会计的相应职责及岗位的工作内容,让学生对会计工作有初步的了解,理解企业经营运转的内容及对会计管理人员的相关要求,这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学校还可以定期的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岗位实训,把小企业会计工作中的任务移交到学生的手中,让学生运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自主独立地完成。

第四,构建新的会计考核体系。以往单一的考核体系不能满足实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成为保障教学质量的必要举措。在会计考核评价体系中,应当将人才培养的特定要求融入进来,摒弃以往过度强调书面理论知识体系掌握的单一考核模式,将考核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操作水平上,辅之以课本理论知识。会计考核体系要能充分的反映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把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标准,结合以往的考核管理体系,构建新的考核价值评价体系,这将更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考核评价体系中采用学分制,基本课程考核的学分、专业证考核的学分及实训考核的学分,最终加上实训企业及单位给出的评分,综合起来构成学生最终的年度总学分。新的会计考核体系使学生更加明确其学习目标,制定新的学习方向,提升自身的综合专业素养,使自身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第五,改革教育方法,建立实践基地。会计是一门对专业知识水准要求很高的职业,其岗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较于其他服务型行业来说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很多中小型企业当中,会计岗位的设定只维持在一到两个之间,对于大型的企业来说,其对会计的需求量也是少之又少。针对这种情况,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建立会计实践基地,扩大学生的就业途径,为学生尽可能多的创造及征求工作岗位。首先学校要从量上解决问题,每年都有大批量的毕业求职学生,针对这种现象,学校争取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就业岗位。其次,学校要充分的发挥已经建设好的实践基地的作用,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协商,达成一致的共赢目标,派遣新生进入企业实践学习,在每年的毕业季,学院向企业输送大批的优秀毕业生,让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服务企业,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也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实现自我价值。再者,随着信息科技的发达,学校可以申请建立网上实践基地,经由上级部门批准后,学校通过虚拟的网络平台和相关的模拟学习的软件,对学生进行网上实践教学。在网上为毕业生设计一个会计服务中心,在网络上接管企业相关的项目任务,让学生进行记账及账目核算等。

第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企业来说,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保障公司正常运转的前提,会计对公司账目的分配及清算是企业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前提保障。账目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灵活性,所以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高校在进行会计人才的培养时,切莫忽视对其加强思想道德和专业素养的建设。学校应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一些辅的公共选修课,对学生进行岗前思想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引导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工作观。在专业课的实训过程中,企业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实际内容和工作实际,指引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

第七,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目前,很多高校通过毕业生回访的形式来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校可以通过专门的调研机构,对毕业生进行调查,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对每个毕业生的工作现状,薪资待遇,工作中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对母校专业课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调查,归纳总结出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在之后的教程编写及课程实训中进行合理的改进,对不同岗位会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修正,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上一篇:大数据背景下银行业会计优化路径研究 下一篇: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Humanistic Care 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