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三问 第8期

时间:2022-09-04 12:27:22

政府该不该救市?现在是否已迈入熊市?如何看待外资和QFII?

A股市场近期大幅调整,引发了各方激辩。在此,我也就几个热点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政府该不该救市?

对于政府是否该出手,需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政府可以用什么来救市?第二,这些措施能对市场走向产生怎样的长期效果?

目前被提及最多的一个建议,是调低甚至取消印花税。但投资者不会因为区区0.3%的印花税,来决定买或不买一只股票。若投资者如此介意印花税的话,一个公平的解决办法,是把中国股市的印花税定在一个全球平均水平,并承诺在未来十年中维持这一水平。从中国股市的长远发展看,这不失为稳定军心的一招――今后不论市场涨跌,都少了一个政策变数。

另一个广为议论的救市方案,是在非流通股转流通股的股改承诺条款上,加上新的限制。笔者以为这绝不可取,若如此,会令股改成果付诸东流。当初非流通股股东愿意支付对价给流通股股东的主要原因,就是要换取股票流通的权利。限制“大小非”更无异于宣布股改破产,加剧信任危机的后果显而易见。

事实上,笔者上篇专栏中曾提到,一个公司的非流通股转为流通股,并不意味着大股东就会悉数卖出手中的股票,这主要取决于公司的基本面和前景。此外,中国曾是全球股市中惟一将股票人为分割为流通和非流通股的市场,我们切不可因为一时的市场波动,走回股改前的老路。

若笔者没有估计错误,很多人都期望但未说出口的想法,是政府直接拿钱投入股市。这在其他市场也有发生,最经典的一例莫过于香港特区政府在1998年8月介入股市并成功护盘。

但政府在决定出手之前,首先要回答两个问题。其一,救市是否必要?对大多数政府而言,动用纳税人的钱来救市,只有在市场动荡到影响整体金融稳定的背景下才能被接受。那么,现在的情况是否迫不得已?其二,政府如何处理救市时购进的股票呢?这个问题也曾困扰香港特区政府多年,若处理不妥,又会成为一个“大小非”问题。

――现在是否已迈入熊市?

每天花时间去讨论牛市熊市的人,通常不会是一个很成功的投资者。市场中不少人对预测股指乐此不疲,但事实上徒劳无功。从成功投资的经验看,若投资者能选对一家好企业进行长期投资的话,他们在任何市场之中都会是赢家。简单举一例,日本股市从1989年12月底最高峰38915点,到2003年4月7607点的最低点,日经指数下跌了80%;但同期丰田汽车的股价则上升了逾20%。

此例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当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加大时,它对股价有着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中国股市的投资者,大家不妨更多地考虑以下问题:第一,过去几年中国经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高增长,在今后能否维持;第二,中国的通货膨胀是否会失控,特别是眼下全球粮价飞涨,中国本土尚未受波及的情况下;第三,中国房产价格在经历过去几年大幅上升后,今后的走势将如何;若中国房产价格大幅调整,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和金融体制将造成怎样的冲击。

如果以上三个问题中任何一个的答案都不甚乐观的话,不论政府怎样救,股市恐怕都很难救起来。反之,若基本面都是良好,股市自然不会走差。笔者在互联网和报章上看到关于中国股市的评论,多涉及印花税、“大小非”等充满意气的问题,而在真正影响中国股市和企业盈利的大问题上,论者都是想当然地一致看好,这是否本末倒置?

――如何看待外资和QFII?

笔者常在互联网上看到国内读者和评论者猜测QFII在做什么,外资投行又在说什么。坦白说,作为一个在外资投行工作的分析员,我最关注的是如何超越其他外资投行分析员。谁不想在市场上鹤立鸡群?这种情况下,外资投行分析员哪会有意愿一同唱好或唱衰一个市场?

同理,每个QFII,都是另一个QFII的竞争死敌,他们每天都希望胜出对手,怎会有多余的心思来联手操控市场?事实上,很多券商背景的QFII都只是承担中介角色,真正的投资决策者是他们背后的客户。因此,一个券商的QFII很有可能同时在替不同的客户买入或卖出同一家公司的股票。一家QFII自己的行动都不能保持“一致性”,更遑论操控市场。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现在的QFII额度只有100亿美元左右,跟中国A股市场超过22万亿人民币的总市值相比,只是九牛一毛,它又能对中国市场产生什么根本性的影响?

2003年至今,国内无人不提巴菲特和价值投资,但现在广大股民关心的问题跟2001年时又有什么分别?股市这几年大起大落中,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

作者为瑞士信贷中国研究主管

上一篇:尴尬中石油 下一篇:铁矿石变局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