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开的不是你心中的花儿

时间:2022-06-21 09:51:36

笔下开的不是你心中的花儿

上期杂志中,我阐述了写作的最后归宿――走向审美。那作品中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创作及审美之间的过程与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为此,我们需首先明白审美的含义。审美,即外界客体直观的美学特征通过视觉、听觉或其他感官引发人产生一系列积极的情感体验或心理活动。这就是说,人对外界物、事的美学特征,通过感官获得之后,在思维的作用下,引感急速地聚合与裂变―― 一系列的联想与想象,让人最终有了审美的体验。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这个图式:

(注:以上图式中没有“客体”一词而是用“象”,是因为“象”表意比“客体”丰富得多,也准确得多,更符合中华文化表述特征。)

上面这个关系图,需用一点文字说明才好理解。象,即自然、生活中那些能引起人关注的、客观存在的物与事。因为能引起人的关注,必定会调动人的积极情感与体验,在积极情感与体验的驱动下,人在不自觉又很自然的状态下,就开始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思维活动了。“象”在接近联想、相关联想、因果联想、对比联想、逆向联想等联想思维的作用下,让所有与人相关的认知、情感、体验都聚焦到“象”上来。而此时的“象”,因想象思维的调动,会创设彼时彼地的“情”与“境”,在这种新的“情境”之下,人的情感、体验、思维变成立体的、多维的;人的思想、情感是完全自由的、独特的、灵性的,最终形成自己心目中的“象”,这个“象”已在原本“象”的基础上脱胎换骨成全新的“象”。

因为这种“象”是全新的,已不再是客观状态下的“象”,所以这个“象”被描上了美丽的情感色彩,“象”本身直观视觉之外的美由此产生,审美开始形成。因为这种“象”是全新的又具有精神性的“美”,在积极情感与体验的推动下,它就要激起人有表达心中这种“象”的欲望和冲动。于是,对这个新生的“象”,“联想”与“想象”再次发挥它们思维上所有的功能与特质作用,在新“象”基础上形成新“非象”。这种新的“非象”是要表达出来与人共享的,于是,在这个环节上,线条、声音、语言、文字等承载信息交流的载体就出现了,人要借助于这些载体呈现、还原、美化心目中的“象”,这时候出现的“象”,是创作者理想中的“象”。将心目中的“象”呈现出来,就是在考验一个人呈现这种“象”时选择的形式与还原“象”、美化“象”的能力,从而决定了艺术品包含美学特征的多与寡,最终形成了艺术品价值大与小的区分。而呈现、还原与美化“象”的过程,就是创作者围绕“象”进行组织素材与寻求表达的过程,最终通过想象创设的“情”与“境”来感染人。在这一过程,“象”又一次被精神虚幻、美化。

人创造出理想状态下的虚幻、美化后的“象”,放在公共领域里,就成为大众欣赏的对象。由创作者创造的这种“象”,对欣赏者来说,又是全新的。而此时的“象”通过联想与想象加工,早已不再杂乱无章,而是变成了有明确的指向性、能够进行情感信息交流的、有序的线性输出的信息体。所以,当欣赏者面对它时,第一反应依然是由“象”引发的联想,但这种联想,很大程度上为创作者所牵制。越是高明的创作者,通过作品控制欣赏者的这种能力就越强。虽然高明的作者通过作品一定程度上能操控欣赏者的联想(情感),但并不是说欣赏者此时没有联想。相反,因为作者在作品中对“象”的“情”与“境”的创设和营造,越是能激发欣赏者对宇宙规律、对美好自然、对社会人生的联想,表现出显著的趋同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感的共鸣”。在这个过程,因为受了创作者联想与想象的诱引与感染,欣赏者的思想此刻也达到一种完全的自由,情感是一种完全的积极与充盈,与创造者所设定的“象”达成一种完全的交合状态,让思想、情感获得一种积极的体验,从而完成审美过程。因此,审美就是由直观感官引发对自然、生活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与情绪状态。

客观的“象”通过视觉进入人脑成为人心目中的“象”,已不是自然界中原本的客体。人心目中的“象”借助一定的载体呈现出可以交流的“象”,在表达、呈现、还原的过程中,已不完全是他心目中的“象”,而是在变形与幻化的基础上有了距离。人通过载体创造出的“象”,在欣赏者那里又成为了一个新生的客体,又开始了新一轮“象”的接受、转换、幻化的过程……具体到写作上来,正是这种原因,人看到的客体,一定程度上已不再是客体本身,而是在关注点之后对其加工、改造、加强或淡化后的形象了。因此,作者本人都会感到自己笔下的物、事和自己所想的有距离,和现实中的物、事有更大的距离;而作者创作时心目中的形象与读者心里的形象也是不一样,而同一个形象在不同的读者那里更是会有不同的形象。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开在笔下的花儿,已不再是你心中的花儿,更不等同于你看到的花儿。现实中的花儿本是美的,是可感可知的实体;而花儿通过视觉进入人的心中,就不再那么生硬,而是有了类似影像般的柔美;当花儿被人用心、用情刻画的时候就更多沾染了人的情感色彩,因而笔下的花儿,最终只余花香而没有花体了。到了读者那里,花儿的香味驱使读者用自己的情感构造着他心目中美不胜收的花儿形体。

上一篇:立足单元文本 实现读写巧迁移 下一篇:学习观察方法 优选观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