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教学重点探析

时间:2022-09-04 10:07:52

阅读教学中的教学重点探析

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容易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各种项目一齐上”、“从头至尾逐段教”的局面。面面俱到的结果,常常是面面不到。要在课堂上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备课时,就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深入地想一想,这篇课文学生哪里能够读懂,哪里难以读懂,哪些内容学生学起来容易感到枯燥,学生在课上可能出现什么问题,课上怎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这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来钻研教材,然后精心设计教案,如何生动地、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突破学习的疑难之处。为此,近几年来笔者摈弃了逐段串讲串问的模式,集中精力探索如何突出教学重点,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紧扣一词,教活一课

小语课文,常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者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或者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者暗示了文章的思路。备课时找准一篇课文的关键词就可以紧扣这个关键词来教活整篇课文。

如《田忌赛马》一课,结尾处有“转败为胜”一词,这一关键词语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提示了课文的思路。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个关键词语分以下几步设计:⑴让学生自读全文,找出能概括课文内容的关键词(“转败为胜”)。⑵再让学生找出哪些段落写田忌赛马的“败”,哪些段落写“胜”,进而给课文分段。⑶分析“转败为胜”的经过和原因。这样抓住一个关键词来教,仅30分钟就教完了全文,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思路,明确了课文中心,掌握了重点词语,一举数得。剩下来的时间,便进行片断练习。这样紧扣关键词教全篇,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整体感强,学生学了印象更深刻。

2、抓住一句,串联整篇

一篇课文,是由诸多句子连缀而成的,这诸多句子,在课文中的地位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主有次的。有些文章的作者,常常在文中精心安排了关键句,或揭示题旨,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抓住这些关键句,就等于提起了衣服的领子,以一句串联全篇。

如《海底世界》一课,篇末有单独成段的总结句。这个总结句,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也揭示了文章的层次和思路。教学时只要抓住这句话来教,就能把全文联结成一体了,有如用一条红线串联起无数珍珠。

3、精导一段,拨通全文

一篇课文,一位是由若干段落组成的。有些课文,有明显的重点段,抓住重点段精心指导,就可以拨通全篇;有些课文的段落呈并列式结构,段落之间无轻重之分,也可抓住有代表性的一段精心指导,其余各段则需略加指点即可弄通。

《桂林山水》一课,中间三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都是通过描写桂林山和水的特色,有共同点。教学时,我只精教第一段,并从第一段中总结出一种写法:先总后分。第二、三、四段、则让学生从中体会,了解这些段分写了什么,怎样分写的,然后朗读几遍。这样教,时间省了,学生的收获反而更多。

4、突破一点,举一反三

在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但也有一些课文没有明显的关键性的词、句、段,教这些课文是否非逐段串讲串问不可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俗语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这些课文,头脑中应有“突破一点,举一反三”的设计策略。当然,这“一点“的选择是要留些脑筋的,要考虑教材的特点,要考虑编者的训练意图,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综合敲定。

教《鸟的天堂》一课,我选定理解有困难的“鸟”这一点来突破。我只提示作者在哪些地方写“鸟”,要求学生。接着我告诉学生一种方法:由浅入深法。联系上下文猜一猜,就能看中一些作者的意思。接着我要求学生自读全文,仔细理解,课文意思很快就明白了。

因此,阅读教学,拥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就要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设计论》韦志成主编

2、《语文教师谈语文教学》于漪等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初中作文教学浅议 下一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技能创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