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德意志艺术时空

时间:2022-09-04 09:38:54

穿越德意志艺术时空

2008年5月15日至7月2日,由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主办,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柏林国家博物馆合办的重要展览“灵动的风景:穿越德意志艺术时空”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同时,德国这三大博物馆还与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了“格哈特・里希特艺术展”。

灵动的风景

2007年夏,在德国联邦总统霍斯特・克勒访问中国之际,柏林、德累斯顿和慕尼黑的三个国家博物馆同中国美术馆就签署了合作协议,计划拿出各自的收藏,在北京举行联合展览。此次这三家博物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的“灵动的风景”画展共展出作品62幅,将把观众带入一个奇妙的“画卷之旅”。

“灵动的风景”展示了过去200年德国风景画的发展历程。“人物与风景”的主题贯穿了从浪漫主义到表现主义,再到现实主义的画作之中

浪漫主义风景画

在18世纪上半叶,德累斯顿是德语地区中与海德堡、维也纳、柏林和杜塞尔多夫等同的最重要的绘画艺术中心之一。德累斯顿学院派在18世纪下半叶拥有很高的声望,并为风景画设立了专门的学科。这个城市也因其美轮美奂的自然与建筑风光而远近闻名。1798年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1774 ~1840)来到了这里。这时期弗里德里希已经自成画派,追随者不少,主要有兼画家、医生和博物学家于一身的卡尔・古斯塔夫・卡鲁斯和弗里德里希的学生恩斯特・费迪南・奥默。另一支浪漫主义风景画流派由艺术家路德维希・李希特(1803 ~1884)发展形成,他在罗马受到约瑟夫・安东・科赫的重要影响。

风景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成为与历史画、肖像画或静物画等绘画种类并列的独立绘画类别。风景成为烘托气氛、传达感情和表达自身感受的载体,风景与人物的关系有了新的含义。画家能够借助风景,将他们对色彩与形状不断变化的领悟进行重新构造,象征性地表达出他们的感悟过程。于是,浪漫主义风景画派在19世纪初期成为转型中的现代艺术的化身。

表现主义风景画

1905年在德累斯顿成立了艺术家联盟“桥社”。创始人包括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尔希纳(1880 ~1938)、卡尔・施密特・罗特卢夫(1884 ~1976)和艾利希・海克尔(1883~ 1979)。随后马克斯・佩希施泰因(1882~ 1955), 埃米尔・诺尔德(1867~ 1955)和奥托・缪勒(1874~ 1930)也加入其中。如果说1800年前后的风景绘画中暗藏了民众对自由的追求,那么“桥社”的画家们则倡导打破民众道德思想的一潭死水,结束思想的禁锢和束缚。他们在德累斯顿附近的莫里茨堡湖中与他们的女友们一同裸浴。描绘大自然中的人物这种有悖常规的激进形式也成为他们当时绘画的主题。“桥社”的艺术家们也开始发掘非洲和太平洋岛国艺术的原始风格,以及在他们的宗教雕塑中对自然人体和性特征的直观展示。

19世纪以后随着火车和汽车的出现,人们生活中的视线转换突然加速。照相机的出现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绘画。因为初期的相片只有黑白两色,画家们便在绘画上使用纯色。同时观察者的位置不再固定,整幅作品都在移动,这些特点可以从施密特罗特卢夫的《运河旁的房舍》,基尔希纳的《林间小路》和海克尔的《冬日的运河》等作品中窥见一斑。画家们放弃了早先一直追求的远景表现,而是描绘近处人挤人的狭小空间,画布表面上的特殊结构也不再被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海克尔和佩希施泰因在创作场景风景画时,重新运用了焦点透视的手法。当然,表现主义的画面动感仍然保留其中。

现实主义风景画

本次展览在第一展厅展出了德国现实主义风景画的代表作,从马库斯・吕佩尔兹所描绘的古典主义时期的生活世界, 到乔治巴塞利兹所表现的“断片化”的现实的生存环境,从卡尔・霍斯特・怀迪克的“大城市竞技场”,到新生代作品对表面的处理及平面化的表现方式。

这里所展出的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作品,它们多角度全方位地诠释了风景画的表现形式,显示出当代艺术的多样性。

新生派画家的作品在“远与近”的绘画空间中进行探索。对于托哈夫・科诺布洛赫或艾博尔哈德・哈维考斯特而言,“附近的环境”是他们的灵感之源,而尼奥・罗施的绘画世界则是“乌托邦式的回顾”。 “近”也是索菲亚・莎玛和科琳娜・瓦斯穆特的绘画主题, 而弗兰克・尼采用发光的表层以及马库斯・德拉佩尔近似“拼接马赛克”的《碎片》 ,则将“远”定为作品的主要元素。

这些图画并不是简单的风景照,而是画家所体验的生活世界的缩影。这个体验的世界对于有艺术敏感力的人来说,是“神奇的王国”。有时不经意间,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上一篇:翰墨丹青高原情 下一篇:浅谈国内外陶瓷墨水的研发状况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