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三峡试验坝

时间:2022-09-04 09:21:12

我走过没有大坝的三峡,也走过大坝拦江的三峡。这座号称世纪工程的三峡大坝,举世闻名。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老“母亲”,也在湖北,就在离它不远的赤壁市。这次“中国著名作家访赤壁”活动,下车后安排的第一个点,就是坐落在绿水青山中的这座大水坝。

出了赤壁市区,绕过农田又盘上山丘,一座水坝映入眼帘。下车后我们上前一看标牌,竟名为“三峡试验坝”。这下,让来自各地年长的、年轻的作家们,无不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对中国水利建设史册上如此重要的一笔,不算水利系统科技人员,我想知晓的人可能不多。

站在高高的三峡试验坝上,这座大坝的管理者实实在在地为我们补上了一课。因为谁也没想到大隐在山沟沟里的这么一个水坝,竟是“克隆”出三峡大坝的老前辈。

被这座水坝拥揽在怀中的,是历史上很有名的陆水河。相传这条河因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陆逊在此驻军操练而得名。大坝建成后,陆水河被拦腰抱住,不再直接入江。陆水河奔流至此汇聚起来,形成了碧波浩渺的大水库,也就是如今的部级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陆水湖。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就打算在三峡建设一座大坝。可这个愿景中的三峡工程太大了,大得让人心中没底,不知所措。1958年6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写信给总理,建议在湖北蒲圻境内的陆水河上兴建一座三峡工程试验坝。尽管试验坝是小号的三峡大坝,但是各方面也要五脏俱全,功能完备,才能让以后的三峡大坝工程“比着葫芦画瓢”。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经济实力不强,物资匮乏,技术水平低下,可想困难之巨大,决策之艰难。批准工程上马的决策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层层上报,拿出方案。在大坝旁边的展览馆里,我看到当时的有关文件,有自下而上各级领导的签名,有湖北省的领导王任重、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国务院秘书长等。工程项目得到了主席、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圈阅批准,国务院批复实施。那时领袖们的决心既定,工程建设成为必然。主席向来是信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兵法原则,绝不打无把握战争的。于是,一方面靠自己的力量技术攻关,一方面由建坝技术先进的苏联派专家支持,在湖北的蒲圻,也就是现在的赤壁市陆水河上,上马兴建一座能够进行大型水利水电综合试验的三峡试验坝。

这项工程由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施工兴建,是中国水利史上第一次采用大块体预制安装筑坝施工方法的试验。工程的主坝,差不多有北京两座景山叠加起来的高度,今天看着依然宏伟壮观。

那个时期一声令下,动员千军万马,自力更生。那时的人不怕苦不惜力,没有奖金,没有劳保服装,可就是一个劲儿地干。在展览馆里存放的当年的图片凸显了那个时代的特征,红旗飘飘,人山人海。人们使用着原始简陋的镐头、竹筐和小推车劳动。烂泥里,大堤上,到处是甩开膀子大干的建设者。当时的苏联专家在这里,贡献不小,同时也受了不少的苦。后来苏联撤走专家,中国人也没打退堂鼓,学中干、干中学,土洋结合,土法施工也要干。不过竣工时间却延迟了,直到1967年才竣工。赤壁的老人说,小的时候,他们都参加过大坝工地的义务劳动,学生们也一样。没有人提报酬,就是自愿去干。那时的人们都怀揣着为国家服务的激情,还有对建设幸福生活的向往。

我们脚下的大坝,毫不客气地将全长183公里的陆水河揽入怀中,形成了今天辽阔的陆水湖。湖水最深处70多米,原来的很多山峰被淹没,露出水面的山头,成了800多个岛屿,在陆水湖上星罗棋布。是勤劳质朴的赤壁百姓不畏艰险、开山辟路,才有了今天的大坝。

在当年的建设大军中,还有不少人是含着泪水默默苦干的。

我们现在才知道,在水位线以下,曾经是许多大坝建设者的家园。他们的村庄、街道、学校、良田、祖坟,如今都在水下,都是为建大坝失去的。遥想那时,这对于祖祖辈辈生息劳作在@里、具有传统宗族观念、土地意识的农民来说,是多么艰难的抉择、多么痛苦的舍弃!在那个时代,没有人来说服,也没有人来讲补偿。具有朴素觉悟的农民,认定国家的需要必须积极执行,政府给安置好了房子就得走,任何其他想法都是不光彩的。单凭这一奉献,赤壁人民就功不可没。

放眼大坝内的陆水湖,还以为是浙江富春江上的千岛湖呢。湖中可以航运,大坝还可以发电。里面行驶的有渔船、有游船,犹如一片片树叶漂在湖中。湖中碧波荡漾,岛上茂林修竹,柑橘满坡。

三峡试验坝的一系列相关试验,为此后葛洲坝水利枢纽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试验准备的基础上,国家先建造了为三峡工程上马做实战准备的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后又建成了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

我想,赤壁三峡试验坝虽然不是最大,但它的辈分最高。是它,孕育了葛洲坝、三峡大坝。就如大隐于山中的三峡试验坝一样,对于半个世纪前那些默默无闻的建设者,历史不应忘记,我们更不能忘记。

上一篇:盈盈清水来润泽千万家 下一篇:有高血压,体检时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