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控制实例分析

时间:2022-09-04 08:28:17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控制实例分析

摘要 结合某实际工程,笔者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建筑工程桩基的放样,并提出当经纬仪轴线放样困难时,可采用全站仪进行坐标放样。

关键词 建筑工程;桩基础;测量放线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4-0152-02

某汽车有限公司增资扩建改造项目,该建筑工程的桩基础工程共分为车身车间、车身生活楼、总装车间、总装准备车间、总装车间生活楼五个基础工程,桩基础采用螺旋灌注桩施工,该工程共2 040个桩。

1 建立桩基础平面控制网

1.1 已知控制点的检核及图纸资料的检核

首先,由规划院提供4个相互通视的坐标控制点,和2个四等高程水准点,作为控制依据。以平面控制点为起始点做一级导线测量,作为建筑物平面控制网。以高程控制点为依据,做图根附合水准测量,将高程引测至施工场地内。

平面控制网导线精度不低于1/14 000,高程控制测量闭合差不大于±30√Lmm(L为附合路线长度以km计)。

在测设建筑物控制网时,首先要对起始依据进行校核。根据红线桩及图纸上的建筑物角点坐标,反算出它们之间的相对关系,并进行角度、距离校测。校测允许误差:角度中误差为±5:距离相对精度不低于为1/14 000,对起始高程点应用附合水准测量进行校核,高程校测闭合差不大于±10mm√n(n为测站数)。

1.2 建立桩基础平面控制网

由于是厂房施工,对控制要求精度较高,固布设一级导线点,以4个平面控制点做为起算依据,沿整个施工场地按平行建筑物,网格布设10个一等导线点,以供做为桩基础施工和建筑物施工使用,控制点埋设地下1.2m,采用全站仪(2)进行角度和距离测量,角度观测二测回,距离观测二测回,距离改化到场地平均高程面上,导线计算采用严密平差计算, 建筑物平面控制网点应妥善保护。

2 高程控制网建立

利用给定的水准点沿布设的一级导线点构成图根附合水准路线,水准测量往返观测,待各项限差满足要求后,内业计算。

3 桩位放样

以该工程的车身车间为例,车间工程共505个桩。

3.1 桩位坐标的计算

该工程采用坐标放样的方法进行放样,由于设计院提供了桩位平面图设计图的电子文件(DWG),经图形尺寸仔细校对后,采用AOTOCAD2004绘图软件,依设计总平面图坐标绘出一轴、十七轴与A轴、H轴交点,再用平移旋转命令将桩位平面图一轴、十七轴与A轴、H轴交点移到此设计坐标位置上,用多段线命令将各桩位点连接起来,编辑成文本文档,按不同型号的全站仪传输格式进行传输到全站仪内,这样就可以按坐标放样了。

如果现场无计算机,可以使用计算器计算,但为了用计算器计算上的方便,可采用假定工程独立坐标系。

3.1.1 工程独立坐标系的建立

以A轴作为横轴(Y),以l轴作为纵轴(x),以A轴和1轴交点为坐标原点,但为了计算上的方便,将独立坐标原点坐标0设置为X=100,Y=100,这样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很方便的进行计算,先计算出各个轴线交点坐标,将桩位编成号计算出各个桩位坐标。计算完成后将用坐标反算距离同图上标注距离相比较,并确认无误后,编制成坐标成果表。

3.1.2 国家坐标系同工程独立坐标系的换算

将国家坐标换算成工程独立坐标系,根据A轴、H轴同1轴、17轴相交的4个共同点进行坐标转换,由于是4个共同点,故该工程应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平面直角坐标换算。

假设公共点在工程施工坐标系、国家坐标系的坐标为X、Y及X、Y,主要计算出4个变换系数A、B、Δa、K,K为尺度因子,Δ a为同一条边在工程施工坐标系及国家坐标系的交角。

其变换方程为:

首先求出两个坐标系的坐标平均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最后计算变换系数A、B、Δa、K,并将变换系数代入公式(1),就可得到转换的应用公式:

利用转换公式将控制轴线角点坐标转换成工程施工坐标系,同时将控制点坐标转换成工程施工坐标系的坐标。

3.2 桩位点坐标放样及轴线定位

首先按建筑物基础桩位平面图放出控制主轴线,用全站仪极坐标放样定出1轴和17轴同A轴、H轴相交的角点,再定出l轴和17轴同B轴、C轴、D轴、E轴、F轴、G轴的交点,同样定出A轴和H轴同2轴、3轴、4轴、5轴、6轴、7轴、8轴、9轴、1O轴、11轴、12轴、13轴、14轴、l5轴、16轴线交点,以供现场监理工程师检查轴线及桩位,再用全站仪放出各个桩位点,经检查后按图上设计桩间距同实际距离相比较,待满足限差,同监理一起复查后,就可以施工了。

4 结论

利用全站仪定位技术放样各种工程基础桩,在作业速度、劳动强度、节省时间等方面的效益和效率已被承认,笔者虽然取得一些经验,但还不具备普遍适用意义,由于施工单位采用的方法不同,本文仅作为一个实例,供测绘同仁参考。

参考文献

[1]陈龙飞.金其坤工程测量[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宏伟.建筑工程测量放样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08(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的特性及基本构造探讨 下一篇:浅谈钢筋滚轧直螺纹连接接头性能及质量控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