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腹三里留”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2-09-04 07:45:50

“肚腹三里留”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 足三里 消化道疾病

[中图分类号] R2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86-01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是具有强壮作用的临床常用保健穴之一。古人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在人体九百个学位中,把有广泛治疗作用的足三里并称为四大要穴之一。谚口:“待要安,三里莫要干。”又有“不予不灸足三里之人远引”之说。可见足三里对人体强身防病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就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和应用的体会,而作论述。

1 足三里的位置与取穴 关于足二里穴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经》,亦名下陵、鬼邪。其体表位置在膝下目行外廉,所谓“目行”称胫骨,其位置在胫外前缘,犊鼻穴之下三寸,足阳明胃经所过之处。《灵枢・邪气藏病形》中说:“取足三里者,低咐取之。”这里的“低咐”就是垂足屈膝的意思。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采取病人仰卧位,针刺时会增加病人的痛楚,且局部肌肉紧张,因而影响治疗效果。所以病人的正确与否是关键所在,故“低咐”取三里是古人经验之谈,因发展起来。

2 足三里的主治

2.1 鼓于胃气调和营卫 《灵枢・热病》“风痉为反折……中有寒,取三里”。风寒之邪入表,致使膀胱经脉强急,因平索中焦虚寒,故取足三里,以温补胃气、解除表邪。临床上治疗外感发热初起,三里配以曲池、合谷、风池等穴取效,外感热病取三里,是根据“病在阳之阳,刺阳之合”。既说明病变部位在外、在表。应刺阳经合穴,刺三里以鼓胃气,促汗外出,加强解表之力。故虚人外感,三里尤宜。在营卫运引中,如胃气逆营气而引,或卫气并于脉引于分肉、皮肤之间,就回致病脉涨或肤涨。营卫之气源于脾胃,水谷之精微。足三里为胃经合穴,故营卫运营火调之病,治取三里。调和营卫之气,营卫运引内而脏腑,外而皮肤、肌肉。营卫运引火度所引起的腹部胀满,也可用三里调和,故三里有鼓于胃气、调和营卫之功。

2.2 培土抑木和中降逆 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属木。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降。与脾以经络络属,属土。肝之疏泄,可畅调气机,助脾胃之气升降,但肝主风而多动,易横逆犯胃致肝脾补合,也就是“肝木乘土”。《灵枢・四时气》:“邪在胆,逆柱胃。胆液泄则口苦,故口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病邪在肝,则两胁中疼,病邪在胆则口苦,肝胆之邪犯胃,土虚木实,木以乘之。在治疗这类病,在用肝胆经穴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补三里以温胃中”、“取三里一下胃气逆”、“补土抑肝木”、“和中以降逆气”。在临床中,治疗肝气犯胃之脘腹疼痛,针刺泻阳陵泉以疏肝解郁,疏木气也。补足三里以降逆。培土抑木,实土气也。以上的主治作用,具体体现了一穴可治多经病,多种疾病可治取一穴的辩证思想。而这种辨证是以祖国医学的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的。足三里除以上作用外《灵枢》还记载它有温运中焦、胜湿通痹、斡旋中焦、理气消胀、调理肠胃、降气通便及清胃热、平冲逆等功效,尤其对足阳明胃经治疾病治疗作用较其他穴位更为重要。

3 “肚腹三里留”的应用 所谓“肚腹”我认为泛指消化道一系列疾病,不但指肠胃,也包括脾、肝、胆等脏腑疾病。《素问?逆调论》中说:“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胃是六腑的核心。如胃的功能失调,六腑这个主收纳、消化、传输的组织都会受到影响,导致相应的疾病。脾与胃又是相表里。胃主收纳,脾主运化。脾气以升为顺,胃气以降为安。脾失运化则腹胀、肠鸣。脾气下陷则泄泻《灵枢・本输》篇中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故于胃无论在生理病理上都是息息相关的。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大小肠主传导。如胃为外邪所伤,失其合降。则寒热食积于肠道,寒热导致肠鸣泄泻,食积则腹气不同。肝主疏泄。经脉挟胃,胆主分泌精汁,以主消化与脾云化功能相似,故“肚腹”与以上脏器官密切相关。胃经的五行属土,阳经腧穴的合穴也是土。足三里作为土经的腧穴,对本经、本脏的一系列病症就能起到主治作用。中焦气机紊乱,升降失常,则清浊混清,吐泻并作等清阳不开、胃气不讲所致。故取足阳明胃经合土穴三里一通调气机,如内伤饮食、外感六淫,影响消化水谷、传输营养、排泄糟粕之功能,而变生它病。浊气在中,亦取足三里。目的在于加强胃肠生理功能。胃气得降,浊账自除《灵枢・邪气藏神病形》:“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痈。上肢两胁,隔咽不同,饮食不下取之三里”,《灵枢・邪气藏病补病形》:“风痉反折……中有寒取三里。”这些论述都明确指出,凡脾胃之病无问阴阳、寒热、虚实皆可用足三里调治。根据“合治内腑”的理论机理,明示足三里是治疗脏腑并的首选穴。《四总歌》中“肚腹三里留”扩大了足三里的治疗范围。

4 病案举例及体会 谭琳女42岁索有慢性结肠炎史。患者十天来日凌晨五时左右即肠鸣,肠鸣、腹痛欲便、苔白脉迟。症属脾阳虚之虚寒症。曾服土霉素、痢特灵等药物无效,要求针灸治疗。辨证分析可得脾主升清、清阳不升则鸣。故先取足太阴脾经合穴阳陵泉。大肠失职,再针手阳明大肠上巨虚,行补法,以达刺井补合效应,用艾灸灸足三里和关元,每日一次。经治十天,五更泻消火,大便日2-3次。取双侧足三里、天枢针刺,大便调和,诸症基本治愈。

5 体会 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该经支脉其余胃之下口幽门部,下行与腹里,循引而下经三里穴而达足部。针刺足三里可调节消化系统功能。本文针刺足三里后,临床体会到它能是门、幽门蠕动。多数病例胃肠蠕动增加,原来蠕动异常亢进则可抑制。对胃液分泌的影响也相类似,表示对胃肠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对病理状态还可促进使其恢复正常。对实验性胃溃疡,可促进其修复和愈合,针刺健康人的足三里,唾液淀粉酶含量增加。由于本穴的治疗作用广,有用于补虚。是强壮身体的保健要穴。根据腧穴主治特点。可知全身每―个腧穴都有主治学问所在部位和邻近部位的疾病的作用,级“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足三里位于下肢,在膝下3寸,针感明显、传导较远。因此下肢麻木、肿胀、疼痛、瘫痪等针灸适应症,可用足三里治疗。又因足三里在膝下,是胃经合穴。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从头至足。经心、肺、脾胃、下肢。又是十二经中经脉分支最多的,故对头疼、眼目昏花、耳呜、面瘫、牙疼及头面五官疾病,具有主治作用。其效果尤为显著,因此有肚腹三里留的美誉。

上一篇:高原地区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 下一篇: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