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蚀和崩塌对于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研究

时间:2022-09-04 07:38:25

沟蚀和崩塌对于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研究

摘要:我国水土流失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各地条件不同,水土流失的形式也是复杂多样的。本文主要分析沟蚀崩塌两种水土流失形式。

关键词:水土流失;沟蚀;崩塌;陷穴;滑塌;泻溜;山剥皮;滑坡;山崩

中图分类号: S1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08-89-1

水土流失中有两种相对严重的流失形式,一种是集中的水流冲蚀土壤及其母质,切入地下而形成沟壑的沟蚀水土流失形式;另一种是在外力作用平衡破坏时,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引起整个坡面或一部分土体向坡下崩落的崩塌流失形式。

1 沟蚀

沟蚀是由面蚀发展而来的,但沟蚀显著不同于面蚀,因为一旦形成侵蚀沟,土地即遭到彻底破坏。而且由于侵蚀沟的不断发展,耕地面积就不断随之减小,使原来连片的土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但沟蚀只是在一定的带状土地上发生和发展,就涉及的土地而言,则远小于面蚀。

在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部分有深厚黄土层的地区,以及其他各地凡是具有深厚未胶结岩或有风化母质的地方,一旦产生水土流失,沟侵就将严重发生。而地层较薄,其下又为各种基岩组成的土石山区,集中的股流虽然也有很大的冲力,但被土层之下坚硬的基岩抵抗力所抵抗,不能更深的切入地下。来源于两岸或斜坡上塌入的大量砂砾石块,又常堆积在沟之中。虽然也是集中水流形成的沟蚀,但其外观显著不同于上述的侵蚀沟,因此特称之为荒沟。

侵蚀沟开始形成的阶段,向长发展最为迅速。其原因主要是股流在水平方向的分力大于土壤抵抗力的结果。以其前进的方向与股流的方向相反,故称为溯源侵蚀作用。虽然这时也在加深加宽,但毕竟处于从属地位。在外貌上的特征是发展迅速但规模尚小,沟底崎岖不平,且其狭窄,横断面呈V字形,为侵蚀沟发展的第一阶段。

随溯源侵蚀的进展,流入沟顶的集水区面积不断缩小,也即流入沟顶的流量逐渐减小,于是就逐渐减缓了由于溯源侵蚀作用形成沟顶前进的进度,起而代之是向深发展为主的阶段。其特征为沟顶具有明显的跌水,横断面开始呈U字形。此时侵蚀沟已较深的切入母质,形成侵蚀沟系。此时称为侵蚀沟发展的第二阶段。

随沟顶不断溯源侵蚀并不断分叉的结果,进入每一个沟顶的水量就越来越少,但总的集水区面积仍和原来一样,汇流进入侵蚀沟的径流量并未减少。沟顶不再前进,沟底也停止不切,而集中在侵蚀沟的径流仍具有一定的流速。将以其水平分力继续冲淘沟坡的基部,促使沟岸崩塌,不停地促使沟岸向宽发展,此种作用称之为横向侵蚀作用。这时称为侵蚀沟发展的第三阶段。其实这种横向侵蚀作用在第一、二阶段也同样存在,但在当时与溯源、纵向侵蚀相比属于次要地位。一旦侵蚀沟发展到这一阶段,溯源侵蚀作用和纵向侵蚀作用已基本停止。

侵蚀沟发展到第三阶段之后,庞大的侵蚀沟系已基本形成。在黄土丘陵地区沟壑所占面积常在50%以上。与表示古代侵蚀地貌切割程度的开析度相类似,单位面积上侵蚀沟的长度,称之为沟壑密度。在地形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沟壑密度的大小反映了土壤侵蚀发展的程度。

2 崩塌(重力侵蚀)

在自然界,地表由土体组成的斜坡,它的稳定是由内摩擦阴力、粒子间的凝聚力和其上生长的植物的固土作用来维持的。一时受到外力的作用破坏了平衡,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就将引起整个坡面或一部分土体向坡下崩落,这种现象称为崩塌(重力侵蚀)。

2.1 陷穴

在我国大部分黄土地区,坡面上常出现近于圆柱土体垂直向下滑落的现象,称为陷穴。有的地方群众称之为“枯圈”。其主要原因尚无定论,但主要是黄土的大孔性和下渗水分淋溶作用的影响形成的。由于黄土地区土质疏松,有垂直节理,并含有大量的碳酸钙,当雨水下渗入土后,石灰质被水淋洗,积年累月内部形成孔洞,当底层孔洞不能负荷上层土重时,即下落形成陷穴。有的邻近几个陷穴其潜流水路相互联通,形成所谓连珠陷穴。

2.2 滑塌

在斜坡上,一部分土体向下滑落的现象,称之为滑塌。原因是雨水渗入土内,如遇不透水层或透水力差的母质,在其交界面上开始有水分聚积,减小了土体的内摩擦力,在土体的重力作用下,上层土便沿倾斜的不透水面滑下,造成滑塌。滑塌规模大小不同,其进行了的速度也有很大差别。当坡度较陡时,滑塌多瞬时发生,亦常称为“坐塌”。一般坡度愈缓,滑塌则很缓慢,而延续的时间很长,则称之为“地爬”。滑塌在我国黄土地区常见,是沟岸扩张的主要形式,对耕地的蚕食作用很大。

2.3 泻溜

在黄土地区沟坡和一部分陡峭的斜坡上,是粘重的红土时,由于干湿冷热的交替影响,红土不断的胀缩,而后呈小块状不断向坡下散落,称之为泻溜。这种形式治理比较困难。

2.4 山剥皮

是在土石山区常见的一种水土流失形式。雨后或融雪后,山坡一部分土层和风煞费苦心母质层剥落的现象,称为山剥皮。开始时规模较小,以后遇雨水不断扩大,最后形成大面积的土沙流泻山腹。

2.5 滑坡

山坡的一部分突然向坡下滑动的现象,称为滑坡。其特点在于具有明显的滑落面。有时在较缓的坡面上条件适宜时也可能发生,在滑坡的运动过程中,坡面上的地物和滑坡的虽受到严重的扰动,但一般维持其相对位置。在陡坡旧云杉纯林的同龄林,在融雪或暴雪后也可能发生滑坡,常被称之为“醉林”。

2.6 山崩(或附石)

山体的一部分突然向下崩塌的现象,称为山崩。如果是少量的大石块坠落时,称为坠石。崩塌的物质除土砂外,还常包括大量的石块。多发生在坡度陡峭的山腹。其结果是彻底扰乱了原地物的层次。其崩塌的物质以独特的崖锥的形式堆积在坡脚。崩塌可分为两大类:陷穴、滑塌、泻溜多发生在黄土地区以及深厚未胶结细粒土层的地区。

作者简介:李艳梅(1968-),女,吉林通榆人,就职于吉林省通榆县胜利水库工程管理所,研究方向:水利工程管理。

上一篇:高校如何利用互联网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下一篇:农行吉林白城分行多举措积极投放备春耕生产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