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著于音色音响的开发

时间:2022-09-04 07:31:34

执著于音色音响的开发

克尔齐什托夫•潘德列茨基(Krzysztof Pendenreski)是我国较熟悉的先锋派波兰作曲家,1933年出生于波兰南部克拉科夫(Krakow)近郊的德比卡(Debica)小镇。自幼学习小提琴,1954年前曾私下跟随Franciszek Skdyszwski学习作曲。1954-1958年在克拉科夫国家高等音乐学校(即现在的克拉科夫音乐学院)师从Malawski和Wiechowicz学习作曲,毕业后作为作曲教师留校任教。这段学习经历对他奠定日后的创作风格影响很大。

学习期:接受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洗礼

在克拉科夫高等音乐学校学习期间,潘德列茨基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专注于传统音乐的结构和形式以及写作速度的训练。“三年以来,我的第一位老师让我每个星期用一种不同的风格作曲。先是勃拉姆斯风格的钢琴曲,接下来是以德彪西、贝多芬、奥涅格、肖邦等等的风格写作。”①这样的训练为潘德列茨基打下了扎实的传统音乐写作功底。从他的作品年表所提供的信息表明,这一时期成功的或是较为优秀的作品并不多,只有几部以性格鲜明的有力节奏和抒情旋律为特点的作品出版问世。如《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1953年创作,后经重新修订)等。20世纪50年代末,潘德列茨基有一段在华沙一间电子音乐录音室工作的经历,在此期间,他为电影、戏剧和木偶剧创作音乐的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丰富的电子音乐知识及写作经验,逐步形成了他对“独特音色”的兴趣。在电子音乐室上千小时的工作经历所获得的经验,成为他日后创作的宝贵财富。他曾经讲道:“电子音乐大大改变了我对音乐的态度。”②另一个影响他创作风格的重要因素是意大利当代作曲家路易吉•诺诺(LuigiNono)于1957年对波兰的访问,他为当时的波兰带去了一大批综合多调性、无调性、序列技术、点描音响以及电子电声媒介等综合技术多种风格的新颖音乐作品,并将其中的一部分亲自送给潘德列茨基。据潘德列茨基的回忆:“他(诺诺)带了一些总谱,并给了我一部分,记得有五部是安东•韦伯恩Anton van Webern)的作品。他同样也给了我一些他的作品。我想应该是《被打断的歌》、《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的变奏曲》、合唱作品《Coir di de Doni》,还有《Improvisation sur Mallarme》。所有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很新鲜的,我试着在短时间里收集这些技法……”③

探索期:开创全新的音响世界

扎实的传统音乐写作功底和丰富的电子音乐实验经验以及对当时西方主流音乐创作技法的广泛研习与吸收,使潘德列茨基在1959年中期开始了他探索性“自创音乐”的创作道路。这一年是潘德列茨基一生中的第一个收获之年。他将这一时期为两个弦乐队而作的《放射》(Emanationen,1958),为合唱与打击乐而作的《大卫的诗篇》(Psalmy Dawida,1958)以及为女高音、朗诵者与十件乐器而作的《分节歌》(Strofy,1959)等三首作品以不同的署名参加了由波兰作曲家联盟举办的波兰国家第二届青年作曲家作品比赛,并分别荣获了此次比赛的前三名大奖。这一事件不仅使潘德列茨基一举成名,同时也引起了西方音乐界对他的关注。1959年的华沙秋季音乐节之后,斯特洛贝(Stroble)以多瑙厄辛根音乐节(Donaueschingen Music Days)主管的身份委约了潘德列茨基1959―1960年期间的部分作品。在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潘德列茨基创作完成了为弦乐与打击乐而作的《折射》(Anaklasis,1960);为四十位人声和室内乐队而作的《时间与寂静的纬度》(Dimensions of time and silence,1960);为五十二件弦乐器而作的《广岛罹难者的挽歌》(Threnody for the Victims of Hiroshima,1960);《第一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1,1960)等六部作品。这些作品都以全新的音响观念,以及建立在这种音响观念上的创作思维和完全不同于传统音乐观念的音源组织、音高组织、音色组织、音响组织等技术手段所创立的新颖独特极富个性的音乐语言实体,引起了国际乐坛的轰动与喝彩。这一成就不仅为潘德列茨基在短时期内赢得“最富创意的作曲家”的盛誉,奠定了他世界性作曲家的坚实地位,也为当时的人们打开了新的音乐形象之门,拓宽延伸了音乐观念及表现内容,为现代音乐创作注入生机与活力。正如苏联音乐理论家伊瓦什金在他1983年著《克尔齐什托夫•潘德列茨基》一文中所指出:“潘德列茨基的早期作品,起着同样的作用,使长年来处于序列主义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程式化压抑下的音乐,恢复了天真率直感情的感染力。”④这一“感染力”对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先锋音乐潮流产生了重要的革命性影响。

从1961―1974年近15年的时间里,潘德列茨基创作中的音响探索范围从注重弦乐音响的发掘逐渐扩大到铜管、木管、人声乃至整个管弦乐队领域,并将各类特殊乐器、电声乐器、录音机以及锯木声、打字机声等乐器以外的多种音色音响因素引入自己的作品。创作了包括交响乐、管弦乐、歌剧、人声与乐队、室内乐、协奏曲、奏鸣曲、组曲等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其作品目录(按年表)排列见附录1。

回归期:投入“新浪漫主义”的怀抱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潘德列茨基的音乐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创作风格除有限地保留了一些1974年以前作品的音响造型手法外,又“回归”到了“将抒情旋律置于声乐和器乐作品的中心地位”⑤的传统音乐语境之中。而1974年夏潘德列茨基受Magnificat Komponiert在萨尔茨堡的委约,为12支陶制的卵形笛(澳卡利纳笛Okarinen)与管弦乐队创作的《雅格布之梦》和1976年受斯特恩(Isaac Stern)委约而创作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其风格变化的转折的标志。之后直到2002年(本人所收集的潘德列茨基作品目录年表以2002年为限)潘氏在带有鲜明“新浪漫主义”倾向――传统与先锋手法“综合性”运用处理的音乐观念中又写出了大量音乐作品。其作品目录见附录2。

从创作风格、艺术思想、美学追求及创作技法上看,我们将潘德列茨基的创作活动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以新颖的音色、音响观念,多方位的实践与大胆的探索为特征的先锋技法时期(1958―1974);以带有鲜明“新浪漫主义”倾向,重新将“抒情旋律置于声乐和器乐作品的中心地位”以及传统与先锋手法“综合性”运用处理为特征的“回归”创作时期(1974―)。从体裁上看正如彭志敏先生在他的《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中所归纳的“不同类型的乐队作品是潘德列茨基的创作主线,合唱与歌剧位居其次,室内乐等其他品种则穿插其中。”⑥

纵观潘氏1958―2002年的创作活动,其最富创新精神的作品大都产生于1958―1974年间。这一时期中,潘德列茨基对20世纪产生影响且得到世人公认的音色音响实验成果,又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的乐队作品的创作之中。因此,以潘德列茨基早期乐队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整合对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文本中各构成要素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全面的研究,成为各国研究者注意重点之所在。这些作品在微观上将潘德列茨基这一时期创作技法中所涉及的诸如音高、节奏、音色、音响等因素以及乐器与乐队等音色音响材料在其组织方面的内在逻辑予以揭示;在中观中,将这些不同于传统和对20世纪其他风格流派作曲技法的继承与创新及其过程进行详细的考察与论述;在宏观中,将产生这些技术的创作观念纳入到20世纪西方文化多元并存的背景中进行考量,推论出其形成、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因此,通过早期乐队的梳理研究,我们发现他在这一时期就已形成其独具特色的“音色•音响”观念也是其作品引起世人注意的两点之所在。本文拟在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人关注研究潘德列茨基的作品,以期更深入地认识其作品,为我们的研究创作服务。

附录1:潘德列茨基1961―1974年作品目录

1961Fonogrammi, for flute & chamber orchestra /Flute Concerto

《源》――为长笛与室内乐队而作

1961Polymorphia, for 48 string Music For String Orchestra

《多棱镜》――为48件弦乐器而作

1961Psalmus 1961, electronic music Electronic/Computer/Tape Music

《圣歌》――为电子仪器、计算机和磁带而作

1962Canon for 52 strings & tape delay Music for Tape/Electronics and Live Performer(s)

《卡农》――为52件弦乐器与录音磁带而作

1962Fluorescences, for orchestra 20th/21st Century Orchestral Work with Descriptive Title

《荧光》――为管弦乐队而作

1962Stabat Mater, for 3 choruses Sacred choral Music

a cappella

《圣母悼歌》――为3个合唱队而作

1963Brigade of Death, electronic music for a radio play Musical Theater

《终结之师》――为广播音乐剧而作的电子音乐

1963Mensura Sortis, for 2 pianos (with drawn by the composer) Music for Two Keyboards

《索尔蒂斯时值》――为双钢琴而作

1963Pieces (3) in the Antique Style, for orchestra 20th/21st Century Orchestra Work with Descriptive Title

《三首古代风格的管弦乐队小品》

1963The Saragossa Manuscript, Film Music

《萨拉戈萨的手稿》――电影音乐

1963Violin Concerto (1963) (with drawn by the composer )

《小提琴协奏曲》

1964Cantata in honorem Almae Matris Universitatis

Iagellonicae, for chorus & orchestra Cantata

《康塔塔》――为合唱与管弦乐队而作

1964Funeral Song in Memory of Rutkowski, for chorus Ode

《葬礼颂歌》――为缅怀鲁科夫斯基而作的合唱

1964Sonata for cello & orchestra Cello Concerto

《大提琴奏鸣曲》――为大提琴与管弦乐队而作

1965―1966St. Luke Passion (Passio et Mors Domini Nostri Jesu Christi Secundum Lucam), for 3 voices,narrator,choruses & orchestra

《路加受难曲》――为3位独唱者、朗诵者、合唱队与管弦乐队而作

1965Capriccio for oboe & 11 strings, Oboe Concerto

《随想曲》――为双簧管与11件弦乐器而作

1965In Pulverem Mortis,for chorus Sacred Choral Music acappella

《素歌》――教堂风格的无伴奏合唱

1965Miserere,for chorus Sacred Choral Music acappella

《悲歌》――教堂风格的无伴奏合唱

1966―1972Cello Concerto No.1

《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1966De Natura Sonoris I,for orchestra 20th/21st Century Orchestra Work with Descriptive Title

《声音性质第一号》――为管弦乐队而作

1967Capriccio for violin & orchestra Violin Concerto

《随想曲》――为小提琴与管弦乐队而作

1967Dies Irae, oratorio for soloists,chorus & orchestra Requiem/Requiem Section

《末日经》(宗教剧)――为独唱、合唱与管弦乐队而作

1967Pittsburgh Overture,for woodwinds & timpani Romantic Overture for Orchestra

《匹兹堡序曲》――为木管乐器、打击乐器与管弦乐队而作

1968―1969The Devils of London,opera in 3 acts Polish 20th/21st Century Opera

《伦敦的恶棍》(3幕歌剧)

1968Capriccio for Siegfried Palm,for solo cello Cello Solo

《大提琴随想曲》――为齐格弗里德•帕尔姆而作

1968String Quartet No.2

《第二弦乐四重奏》

1969―1970Utrenia I : The entombment of Christ,for 5 voices,2 choruses & orchestra Oratorio

《乌特伦尼亚之一 基督下葬 》―― 为5位独唱者、2个合唱队与管弦乐队而作

1969―1970Utrenia II: 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for 5 soloists,boy’s choir,chorus & orchestra Oratorio

《乌特伦尼亚之二 基督复活》――为5位独唱者、童声合唱、合唱队与管弦乐队而作

1970―1973 Canticum canticorum Salomonis,for chorus & orchestra Choral Music

《所罗门雅歌》――为合唱与管弦乐队而作

1970 Cosmogony,for 4 soloists, chorus & orchestra

《宇宙的起源》――为合唱与管弦乐队而作

1971―1972Partita,for harpsichord,electric guitar, bass guitar,harp,double-bass & orchestra Concerto Grosso

《帕蒂塔》(大协奏曲)――为古钢琴、电声吉他、低音吉他、竖琴、低音提琴与管弦乐队而作

1971Actions,for free jazz orchestra 20th/21st Century Orchestra Work with Descriptive Title

《情节》――为自由爵士乐队而作

1971De Natura Sonoris II,for orchestra 20th/21st Century Orchestra Work with Descriptive Title

《声音性质第二号》――为管弦乐队而作

1972―1973Symphony No.1 20th/21st Century Symphony

《第一交响曲》

1972Ecologa VIII,for 6 male voices more than Two Solo Voices

(w or w/o keyboard or Continuo)

《生态 八》――为6位男声而作

1972Ekechejria:music for the Olympic Game 1972,for tape Electronic/Computer/Tape Music

《埃科彻利亚》奥运会音乐――为磁带与计算机而作

1973―1974Magnificat,for bass,7 men’s voices,boy’s chorus & orchestra

《圣母颂》――为贝司、7位男声、童声合唱与管弦乐队而作

1973Intermezzo for 24 strings Music For String Orchestra

《间奏曲》――为24件弦乐器而作

1974The Dream of Jacob,for orchestra Work with Descriptive Title

《雅格布之梦》――交响乐

附录2: 潘德列茨基1976―2002年作品目录

1976―1977Violin Concerto No.1 Violin Concerto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1976―1978Paradise Lost,opera in 2 acts Polish 20th/21st Century Opera

《失落的天堂》(两幕歌剧)

1979―1980Symphony No.2 (“Christmas Symphony”) 20th/21st Century Symphony

《第二交响曲》(圣诞节交响曲)

1979―1980Te Deum,for 4 soloists,2 choruses & orchestra

《赞美诗》――为4位独唱者、2个合唱队与管弦乐队而作

1979Adagietto,for orchestra (from “Paradise Lost”) 20th/21st Century Orchestra Work with Descriptive Title

《柔板》(摘自失落的天堂)―― 交响乐

1979Prologue,Visions and Finale,for 6 soloists,chorus & orchestra rom “Paradise Lost”) Secular Music for Soloists,Chorus and Instruments

《序言、幻影与终曲》(摘自失落的天堂)――为6位独唱者、合唱队与管弦乐队而作

1980-08-04 Te Deum laudamus, for soprano,tenor,baritone,mixed choir & symphonic orchestra Choral Music

《感恩赞美诗》―― 为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混声合唱队与管弦乐队而作

1980―1993 Polish Requiem,for SATB,chorus & orchestra

《波兰安魂曲》――为4声部合唱与管弦乐队而作

1980Capriccio for solo tuba Tuba/Euphonium Sonata

《随想曲》――为次中音大号而作

1980Lacrimose,for soprano,chorus & orchestra Requiem/Requiem Section

《安魂曲 之 慈悲经》―― 为女高音、合唱队与管弦乐队而作

1981Agnus Dei,for chorus Agnus Dei

《安魂曲 之 羔羊经》

1982Cello Concerto No.2 Cello Concerto

《第二大提琴协奏曲》

1983Viola Concerto

《中提琴协奏曲》

1984―1986The Black Mask, opera in I act polish 20th/21st Century opera

《黑面具》(独幕歌剧)

1984Cadenza,for viola solo viola solo

《华彩》――为中提琴而作

1985―1986Per slava,for cello solo

《斯拉夫之旅》――为独奏大提琴而作

1986Song of the Cherubim,for chorus Sacred Choral Music cappella

《天使的歌声》――教堂风格的无伴奏合唱

1987Prelude for clarinet solo in B flat major Clarinet Solo/Sonata

《前奏曲》――为降B调单簧管而作的独奏

1987Veni creator,hymn for double chorus Hymn

《凯撒大帝》――为双合唱队而作

1988―1995Symphony No.3 20th/21st Century Symphony

《第三交响曲》

1988Der unterbrochene Gedanke (The Broken Thought ), for string quartet

《冲破束缚》―― 弦乐四重奏

1988Scenes (2) and Finale,for soprano, mezzo,chorus & orchestra (from “The Black Mask”) secular Music,for Soloists,Chorus and Instruments

歌剧《黑面具》第二场与终场――为女高音、女中音、合唱队与管弦乐队而作

1989 Symphony No.4 (“Adagio”) 20th/21st Century Symphony

《第四交响曲》

1990―1991String Trio for Three String Instruments

《弦乐三重奏》――为三件弦乐器而作

1990―1991Ubu Rex,comic opera in 2 acts Polish 20th/ 21st Century Opera

《尤泊•雷克斯》(两幕喜歌剧)

1991―1992Symphony No.5 20th/21st Century Symphony

《第五交响曲》

1992―1995Flute Concerto,for (or clarinet) & chamber orchestra Flute Concerto

长笛(或单簧管)《协奏曲》――为长笛(或单簧管)与室内交响乐队而作

1992―1995Violin Concerto No.2 (“Metamorphosen”)

《变形》――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1992Sinfonietta,for strings (orchestration of String Trio)

《小交响曲》――为管弦乐队与弦乐三重奏而作

1993Benedicamus Domino,for 5 male voices More than Two Solo Voices

(w or w/o Keyboard or Continuo)

《祈祷的传递》――为5位男声而作

1993 Benedictus,for chorus Mass Section

《短赞美诗》―― (选自合唱弥撒)

1993Quartet for clarinet 7 string trio Quartet for Mixed Instruments without Keyboard

《四重奏》――为单簧管与七件弦乐器而作

1994Divertimento for cello solo Cello Solo

《嬉游曲》――为独奏大提琴而作

1994Entrata,for brass & timpani Chamber Music

《室内乐》――为铜管与定音鼓而作

1994Sinfonietta No.2,for clarinet & strings (orchestration of Clarinet Quartet)Clarinet Concerto

《第二小交响曲》――为单簧管四重奏与弦乐队而作

1995Agnus Dei,For 4 soloists,chorus & orchestra (mvt.10 from collective composition “Requiem of Reconciliation”) Agnus Dei

《安魂弥撒 之 羔羊经》――为四位独唱者、合唱队与管弦乐队而作

1996―1997Serenade for strings Music For String Orchestra

《弦乐小夜曲》

1996Passacaglia,for strings Music For String Orchestra

《帕萨卡里亚》――为弦乐队而作

1997―1998Credo,for soloists boy’s choir,chorus & orchestra Credo

《信经》―― 为独唱、童声合唱与管弦乐队而作

1997Hymn to St. Adelbert,for chorus & orchestra Hymn

《圣埃尔伯特赞美诗》――为合唱队与管弦乐队而作

1997Hymn to St. Daniel,for chorus & winds Hymn

《圣丹尼尔赞美诗》――为合唱与管风琴而作

1999Sextet for Clarinet,horn,string trio & piano Mixed Chamber Ensemble with Keyboard

《六件乐器的室内乐》――为单簧管、圆号、三件弦乐器、钢琴组成的混合室内乐而作

1999Sonata for violin & piano No.2 Violin with Keyboard

《第二小提琴奏鸣曲》――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

2000Concerto Grosso for 3 Cellos & Orchestra

《大协奏曲》――为三把大提琴与管弦乐队而作

2001Piano Concerto

《钢琴协奏曲》

2002Phaedra,for alto,chorus & orchestra Secular Music for Soloists,Chorus and Instruments

《菲德拉》――为女低音、合唱队与管弦乐队而作

①Tom Pniewski, Penderecki at Sixty ,Worldandi November 1993 Volume:08 page:114

②Tom Pniewski, Penderecki at Sixty ,Worldandi November 1993 Volume:08 page:114

③Penderecki:Capricci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p.71. New Directions in Music/Editor Kathleen M. Nietzke.

④伊瓦什金 著 陈复君 译《克尔齐什托夫•潘德列茨基》(中央音乐学院《世界音乐》1985年第3期,第22―26页。

⑤Stanley Sadie: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c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2000Page: 349

⑥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下篇〉(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第605页

张旭儒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党委书记,博士(责任编辑 张萌)

上一篇:浅谈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中的钢琴教学 下一篇:携手顶级音乐学院共奏奥运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