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长城和合文化

时间:2022-09-04 07:10:32

壮美长城和合文化

长城是中华五千年浩瀚文明的凝固,是一面凿刻中华民族多元谱系的巨碑。它以一颗静肃而包容的心灵见证了诸家王朝的兴衰陵替与各民族分合共进的历史。之于中原王朝,它的护佑与坚守代表着不容撼动的责任与信仰;之于北方各民族,它的开放与融合证明了无可攀越的胸怀与境界。稳重朴茂的农耕文明与驰骋激越的游牧文明在长城下完成神祗般的誓盟,为了千秋共存的祥睦家园与亘古高擎的煊赫尊严。

而长城的故乡,正在河北!

游目于苍茫燕赵大地,刚毅蜿蜒的长城不仅书写了河北地域文化史,更因其吐纳了燕赵人情风物的精髓内质而锻铸成河北品格。就历史脉息而言,河北的长城世代承续,没有历史缺环。从先秦时代的燕、赵长城、中山长城,到中古时代的北朝长城、隋长城,再到宋辽地下长城、金元长城,直至明代山海关、清代大境门等,环链紧衔,勾描出一脉完美的流线。本色而不失五彩,敦厚而更具奇绝。河北长城集聚了燕赵慷慨多气的风仪,最终凝结为一种如水源似火种的精神――和合精神。

河北长城的和合精神以励精图治、捍卫家园的爱国情怀为寄托。

远溯烽烟弥漫的春秋战国,不难发现,长城诞生的原初就是保障国家安全,它保障了边境安全,稳定了农业社会结构,巩固了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农业文明。无论是中山还是燕、赵,它们的长城都记录着君民齐心、励精图治的感人故事,都涤荡着燕赵儿女抵御外辱、保家卫国的炽热情怀。

河北长城的和合精神以尊重差异、鼓励交融的开阔胸襟为底色。

走过河北长城沿线,你会发现,它们在修筑之初与建成之后都不是闭封式的,而是开放式的。作为中华文化腹地的河北,早就准备好了对多元文明的真诚迎接与热情拥抱。和合精神是一条身巨力伟的纽带,拉动着河北大地各民族团结融合的历史车轮飞驰向前。在它的辐射下,长城内外的人们,在不同居住地域和不同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存在差异但永不对立、渐趋凝聚而走向稳定的共同体。尊重差异是融合的前奏,鼓励交融是整体的交响,伴随着开阔坦荡的胸襟,形散而心聚的中华民族由此而生。

河北长城的和合精神以发展生产、固守创新的民本思想为动力。

民族的交融首先解决了生存的问题,但另一个重大的命题又置于眼前,这就是发展。和合精神是生机勃发的,是与时俱进的,是不遗余力地钟情于创新的。和为根,民为贵,民富则国强。在长城的串联下,民本思想与和合精神汇聚一处,更注入时代的轰鸣声响与斑斓色彩。和合、发展、民本、创新,这些因河北长城而生的清晖遥映在秋夜的星空上,流光恒久,万代同瞩。

以长城写就的燕赵风骨义笃且情深,以和合命名的河北长城精神古老而常新!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狄族建立的诸侯国,在诸侯争霸、群雄迭起的年代里,“错处六国之间,纵横捭阖,交相控引,争衡天下”,不但一度和七国比肩,而且创造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文化。这就是战国时期的中山国。

20世纪30年代,当那块在平山县三汲村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大河光石”被当地农民刨出地面,悄无声息地立于农家屋檐下的时候,一个陷落在历史烟云中的古老王朝被惊醒了。

五十弦翻塞外声

长城是一个巨大的防御体系,也是一个统一的集权国家威严的象征。我国现存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从考古工作者现场调查的结果来看,河北是长城途经最长、保存最完好、建筑最具代表的省份。长城从河北起始、最精华的部分也在河北。

整个长城防御体系的建立和明朝的边务是直接关联的,主要防御的还是草原民族。蒙元退到大漠以北,明朝的防御重点主要在大同、榆林等地区。到明朝的中后期,蒙元瓦解,又回归到部落状态,靠近河北的部落大部分归顺了明朝政府,但是在东北一带,还是相对独立的状态,这样就又往东修。长城是一条军事防线,也是一条文化意义上的分割线、融合线,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在这里完成了战争、交融、发展衍进的共同过程。

总是关山旧别情

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关口能像山海关这样承载了如此深重的历史印痕,并被赋予了如此特殊的文化意义。600年峥嵘岁月,山海关成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施展宏图大志的舞台:徐达、戚继光、洪承畴、孙承宗、袁崇焕、努尔哈赤、李自成、吴三桂……历史在这里实现着它的起承转合,山海关在很多时候成为了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和切入点。而今天,山海关早已从容迈过了历史的烽烟,怀揣着一个多民族国家和平共处的秩序,眺望着和谐发展的明天。

上一篇:神韵京畿直隶文化 下一篇:红色太行革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