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也应让孩子乘上减负的班车

时间:2022-09-04 05:26:17

当一个人对他将要学习的知识有准备时,那时他的能力和兴趣已发展到把新的学习当成了他前进的下一个要突破的目标。而陶行知先生更把预习规定为“训练阅读的最重要的阶段”。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预习设计,立足学情

大多教师根据自身的经验来设计预习任务。客观地说,这些经验来自于长期教学实践,也是教学智慧的结晶。但过于依赖,就会忽视变化的学情。如:新课程刚开始几年,识字几乎是每个孩子的难点,但随着亲子阅读的提早介入,生活化识字的重视,孩子的识字难点正在慢慢变小。如果预习时一味只是识字,那就会显得低效。如果面面俱到,又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因此,预习设计的起点,首先应立足于学情,把握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及教材编排的特点。

1.抓住重点 ,让任务少而精。

布置预习作业是预习的“抓手”,是学生了解学习内容的重要途径。我们应根据孩子的学习习惯、已获得的知识能力等特点,给孩子设计小而精的预习任务。如果学生识字能力比较薄弱,而要学习的文本中,生字又比较多,就针对识字中的难点,重点设计掌握生字词的预习任务。如找最难写,最难记的字。如果孩子的朗读能力比较弱,就重点设计针对诵读方面的预习。如果一些孩子课堂上不肯举手,就给他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他提前去思考。如果孩子的表达能力比较弱,就给孩子设计一些回答问题的句式,让孩子去准备。

预习的任务应适度,适量,且指向性要明确,一味求多,得不偿失。所以,对于低段孩子来说,小而精的预习任务,虽类型多元,任务有差异,但重点明确,会更有效。

2.难点入手,提高预习效率。

语文可以预习的点很多,生字、新词、读文、词义、课外积累等,而每一个点辐射又不少。如二年级的孩子学了“根据部首查字”的方法后,很多老师会布置:查字典,并把生字的部首和页码写在生字的旁边。其实,几次查字典练习后,很多生字的部首学生就很明确了,并不需要孩子为了写页码,逐一去查字典,只要让学生查查一字多部首或者部首很难确定的字即可。

再譬如读课文,教师往往一刀切:课文读5次,并家长签名。如果改为,整篇课文读1次,并制定几个重点段落,或有长句子,或生字特别多的段落读3次,最后一次大声读给父母听,读不通的地方反复读。这不是既有效又省时间吗?可见,预习任务更要从学生学习的难点入手。

3.循序渐进,把握教材特点

对于低段孩子来说,识记生字依然是重点也是难点,课前预习不能少。从一到三年级,课文对生字的编排各有特点。如:一年级整篇课文有拼音,要求识记的生字躲在课文的后面,可以让学生先拼读课文,再在课文中找到生字圈出来读一读。

二年级的课文没有拼音,生字的拼音也不在课文中,集中安排在每篇课文的下面。预习时,如先让孩子读课文圈生字,孩子读不通课文,读不准生字,还会根据自己的印象胡乱读。所以给孩子制定了不同的预习步骤:一读生字,记一记;二读课文圈生字;三读课文来展示。规定孩子先拼读“小树叶”中的生字,记一记后再边读课文边圈生字。

4.质疑问难,预习中不可或缺

学贵有疑,但传统的预习单中,老师往往是布置一些基础性的预习作业,并没有把质疑写进预习单。但经过多次探索,觉得质疑应是预习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发现不理解的句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读文时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二、预习方法,着眼实效

1、先导后放。预习,一般是在老师正式教文之前完成的,大部分老师都会把它变成家庭作业。但农村或者城郊的孩子,家庭特殊,往往不能完成预习作业。而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引导很关键。预习单发给孩子后,第一两次的预习,应在课堂中领着孩子逐步完成,并时时总结经验。等孩子熟悉预习的步骤后,再逐一放开,让孩子独立去完成。

2、家校结合。预习作业多以读为主,如完全放在家中完成,将导致孩子不能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作业。但城郊的孩子早上往往较早到校。如在早自修中抽个十多分钟的时间,让孩子完成读课文、生字的预习作业,效果颇佳。一来不加重孩子的课余负担;二来及时发现预习中的不足;三来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预习习惯。

3.分课时预习。一般的预习作业都是老师没教之前完成的,但也可以针对每一课时的安排有阶梯性分层完成。如,老师没教之前,完成预习中读生字、课文的作业,看一看《词语手册》中的“博学广闻”;学了第一课时后,完成说扩词,背诵《词语手册》中的“积少成多”,思考课文中或小朋友提出的问题等;整篇课文完成后,记一记《词语手册》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4、有弹性预习。当我们把自以为比较完美的预习单发给孩子后,预习单从开学到结束往往是一成不变的,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会漫漫低落。我们可以把预习单分成必选型任务和可选型任务。

必选型任务。预习要关注文中的生字、新词,诸如拼音、偏旁、笔顺、词义等,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侧重点。同时要关注孩子读课文的情况,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是低段预习的重点。为了养成孩子良好的预习习惯,固定的预习单还是必须的。

可选型任务。在必选型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安排和学生的学情,适当设计一些任务供学生选择完成。如教学古诗时,让孩子去找找同一作者,或者同一题材的古诗。对话较多的课文,找一找有几种说话方式,想想引号该怎么用。碰到经典文本时,找找作者的背景等。有时也有必要为特别需要关注的学生,设计个别化的预习任务,有时也可以让孩子自己设计预习任务。

预习反馈时,既有普查,又有课堂展示,激励孩子及时发现预习中的不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预习当成一项重要的作业来看待,进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

【作者单位:绍兴市灵芝镇中心小学 浙江】

上一篇:大班彩绘活动中过程性评价的研究 下一篇:“三和”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