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教师备课浅谈

时间:2022-09-04 05:13:33

新课标下教师备课浅谈

【摘要】 “备课是一种学习、提升、修炼的过程,是一种力图完善、精益求精的过程,是一种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抒感的过程,它需要每一个教师用心、用情、用力打造。所谓用心,就是要静下心来并潜心去备课;所谓用情,就是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备课;所谓用力,就是要施展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去备课。”

【关键词】 备课 知识结构 学法教法 教学资源 预设生成

曹晓红在《备课三感———用心、用情、用力》中这样写道:“备课是一种学习、提升、修炼的过程,是一种力图完善、精益求精的过程,是一种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抒感的过程,它需要每一个教师用心、用情、用力打造。所谓用心,就是要静下心来并潜心去备课;所谓用情,就是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备课;所谓用力,就是要施展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去备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标下教师的备课,可以用“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这句话来概括。搭台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唱戏”就是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成为我们每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教师备课要从以师为本转变为以生为本,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态度,以及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道德水平都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加以认真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真正融入自身思想,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高效,也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欢迎和拥戴。下面就新课程下如何备课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备知识结构

一个人掌握的知识体系越完整、越系统,掌握的就越牢固。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从教材的整体上把握,弄清教材编排形式、内容安排、练习设计及训练重点,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更重视的是整册教材、整个单元的安排。也就是说,课文、习作和单元练习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有着一系列的联系,有表面的,也有内在的。我们在备课时要抓住单元、课文间的内在联系,考虑教材知识点中哪些是需要训练的,哪些是需要感悟的,哪些是需要积累的,哪些是需要补充的,哪些是需要发散想象的,哪些是需要延伸拓展的。要考虑如何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将文中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相应的联系,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完成知识网络的建构,轻松地掌握新知识。

二.备学法教法

所谓教法,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发送信息、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所谓学法,就是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只注重知识储备,轻视甚至忽略了学习方法,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只知道积蓄知识,而不懂得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那么他将是无法适应社会生存的。因为这样的“人才”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就像只带干粮没带猎枪走进森林的猎人一样,没有猎枪,干粮带得再多也很快会消耗殆尽。如果有一杆猎枪,并能运用自如,那么还愁没有吃的吗?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是与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紧密联系着的。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才会转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经验,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的发展。掌握学习方法是一个人能够终身学习的基础。新课程强调以学定教,因而教师要结合教材定学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去运用。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是由教师直接呈现给学生的,而是要通过问题的设计、情景的创设、引导性的语言、过程性的环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和生成学习方法、选择学习方式。因此根据学生“学的法子”选择教师“教的法子”,课堂教学要通过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要设法通过阶梯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最佳发展区,通过合理的反馈与调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发展并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

三.利用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也叫课程资源,教学资源是指构成教学活动各要素以及实施教学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对教材的处理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语文教材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知识连续性的熟练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注重研究文本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把思想感情流露出来的,应该用哪些方法来引导学生感悟、体味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从而理解课文内涵。

除了教材外,还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里能够轻轻松松学习,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能综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使教材上平实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教学素材,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组合,教学效果达到最理想的境界。比如学习《火烧圆明园》一课时,我下载了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有人物有画面有气氛,电影结尾还有画外音,学生目睹了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也目睹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激起了他们对英法侵略者强烈的仇恨,也让他们明白了落后就会挨打,只有自身强大了才不会被人欺负的道理。

此外,备课时还要合理利用人本资源。教学中的人本资源主要是老师和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品位,备课时首先要自己用心读书,去感受、体味,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作为教学的主体的学生这一重要资源。在教学前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拥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这就是一种资源。怎样把这些潜在资源挖掘出来,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怎样引导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在课后拓展延伸,都属于人本资源的开发,都必须在备课时引起重视。

四.关注预设生成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它是多维、开放、灵活生动的。课堂中有着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叶澜说:“因此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要把个体精神与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生成有其偶然性,但如果备课时能够做多方面细致思考,很多“生成”的问题都是可以预设的。作为老师,知识、能力都在学生之上,看问题也比较全面,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备课时不要一味的地随着自己的理解单一地走到底,而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多换几种思路,看看这时学生会怎么看,怎么想,会提些什么问题,自己又该怎样一一面对,如何有效地解决。也就是说我们的备课应该是多重的,灵活的,有着不同上法的“活案”。只有在课前充分预设、精心设计,才能在课堂上临危不乱,运筹帷幄。使整节课的环节设计环环相扣,教学流程清晰流畅,充分体现科学性、层次性。教师与学生在相互对话的过程中自然地生成教学,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感受行云流水的无痕美,享受动态生成的课堂魅力。当然,不是所有的“生成”都能预设,因为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课堂上出现新的“生成”,在课后要及时反思,并做思考,为下一次备课提供借鉴。

备课不仅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提高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发挥自己的特长,体现自我价值,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经武装的战士上战场,只能束手就擒;没有充分准备的课堂,教师的语言干瘪苍白,教师的思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充其量也不过是“信口开河”,谈不上驾驭课堂的能力。所以,为了有精彩课堂的呈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学生的发展及自己的专业成长,我们不妨多花点时间认真备好课,而且要坚持不懈。

上一篇:浅谈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下一篇:班主任管理四字决“新、爱、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