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孩子交往的“负向标”

时间:2022-09-04 02:46:28

儿童心理学家哈塔布曾说:“预测一个孩子成年后的生存能力,不是看他现在的学习成绩,也不是看他乖不乖,能不能遵守课堂纪律,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看孩子能不能跟其他孩子合得来。”一个孩子童年的交往能力的形成对其成年后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甚至可以说决定性的影响。但在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过程中,家长切忌以下错误做法。

只重分数,不重社交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道出了应试教育下唯分数论的现实问题。无论家长是否认同,只要孩子进入小学,分数几乎成了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的标准。于是,很多家长把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有没有朋友都无所谓,甚至认为孩子过多交往会影响学习。然而,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好的成绩是植根在良好的生活态度、意志品质、学习习惯、情绪能力和社会性等基础上的,而形成这些品质、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往往就是孩子之间的交往,而不是单纯的学习。

如果我们能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孩子一生的发展,往往会发现,真正决定一个人一生成就的,其实并不是分数、学历,而是这个人价值观、视野和心胸交往能力、思维模式和合作精神等。

过度重视关系,忽视孩子的自我提升

相比于只重视成绩,不重视孩子交往的现象,现在也出现了另外一种相反的现象,过度重视同学交往,甚至出现了“拼同学”现象。前一段时间的《三秦都市报》报道,一位家长为让孩子结识好同学,花8万元上了名校。家长说:“我让他上名校,并非要让他学习多好、能考上名牌大学,而是让他交一帮名校里的好同学。你想想,名校里的那些同学都很厉害,就业后在各行各业肯定是出类拔萃的人,我儿子有了这些同学,就有了强硬的关系网,以后在社会上办个啥事情不是很容易的吗?”

但是,这种做法,父母向孩子传递了一种狭隘而世俗的价值观:人和人之间只是彼此利用。没有关系,什么事也做不成,有了关系,什么事都不用做了。同时,“拼同学”并非一厢情愿就可以实现的。在一个相对功利化的社会背景中,关系的利用都是相互和对等的,关系网并非通过无偿的方式就可以取得。你自己什么都不是,别人凭什么让你“拼”?所以说,不是凭关系靠花钱让孩子进入名校就会被同学接纳和喜欢的。最终还是孩子的社会性、合作精神和分享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才是最重要的。

干涉过度

我常被家长问道:“孩子总是被同学欺负,告诉孩子不理那个同学,可孩子还是和他玩,该怎么办?”“孩子的同桌爱占便宜,有心计,我告诉孩子防备着同桌,可孩子不在意,怎么办?”家长总怕孩子吃亏,于是就习惯用自己的价值观、是非善恶去决定孩子与谁交往,交往到什么程度。然后,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正在剥夺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孩子正在走向要独立思考问题,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的时候,在这过程中学会识别、表达自己的情绪和与人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这不正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途径吗?

在孩子的交往中,只要没有严重的肢体冲突,我们做父母的最好不要干涉,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任何一种经历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都有它的独特价值。即使受到一定的挫折、委屈,也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喜好,自己的判断、选择。例如:当你认为自己的孩子缺乏主见是因为和他要好的那个同学太有主见,想不让自己的孩子和他交往时,想没想过,你的孩子愿意与这个同学交往,或许正是这个同学身上拥有他不具备却非常憧憬的性格;当你抱怨孩子的同桌学习成绩不好,怕总问孩子问题影响学习而想让老师调座位时,想没想过,按学习金字塔效率图来看,“教别人”其实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所以,不要用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去控制孩子的朋友关系,那样只会阻碍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和多元化思维,导致孩子以后与人交往时以和自己不一样为理由,把孤立其它孩子当作合理的事情,同时也会导致自己慢慢被孤立,这无益孩子的成长。

(王人平 儿童教育研究学者)

上一篇:成长的姿态 下一篇:补补“交往”这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