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教导方法创新的探析

时间:2022-09-03 11:51:26

机械教导方法创新的探析

机械专业开展创新教育的途径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一直是全国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难点,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确立了以模型制作为结合点的模式,这种方式在全国独树一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教师的指导,把自己构思的机械模型制作出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强化了工程意识,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塑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塑造一支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超前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群体。构建创新型教师群体是实施创新性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国外的研究者认为,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创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创新型教师一般都具备如下特点:有创造能力;强烈的求知欲;敬业乐业;设法形成高创新性的班级;创立民主、宽容、温暖的班级气氛;能与学生共同学习;评价以激发或促进学生创新为主。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多边互动教学机制。在传统的教育观看来,教学过程由“教”和“学”两个方面组成,“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则是“学”的主体,由此而确立了“双主体”论,但创新教育观则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即全面促成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养成与提高。因为“,教”“学”本是一体,“教”因为“学”而存在,由此而确立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唯一主体”论。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确定以后,师生之间、教师与教材之间,以及在主体内部的生生之间,各种关系将依次呈网络结构展开。

历史的经验再次告诉我们,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各有其优缺点,唯有综合灵活运用,取长补短,相互协调,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加强启发、研究、独立学习的力度,使教学中心向着“以学为主”转移。这种课堂教学的多样化互补,是体现创新教育观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当前的机械课程教学中,很适合用这种多样化的互补方式来教学。培养了学生产品设计和制造的综合能力。学生在设计制作中,不但自己画图,还要自己加工,自己装配,自己试车。这样我们的毕业生受到了从设计到制造直至试车的全过程训练,他们将更快、更好地适应生产实际工作,敢于创造,勇于革新。这种培养学生产品设计制造综合能力的独特模式,必将对工程专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当前我国的机械课程结构虽然经过几次调整,但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结构上的单一的学科课程倾向,普遍存在着重视学科课程,忽视实践活动课程的现象。这些却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近年来,我们加大了选修课程的开设,开展了学生创新活动月,各种学生的机械方面竞赛等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构建了学生的创新。学生精神面貌发生变化,综合素质愈益提高。作品涉及面广、要求高、时间短、工作量大、技术问题多,学生面对如此之多的未知领域,不得不加强学习和钻研,自学能力得以提高,拼搏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团队协作精神、精益求精的作风、克服困难的勇气无不处处显现。

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教育创新论坛,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不仅使学生掌握最新知识,且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看图、画图、空间想象力和应用能力,走出了创新性教学的新路。

上一篇:基于模块化设计的嵌入式软件测试方法 下一篇:中学物理常用的观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