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焦虑:幼儿教师的“关键词”

时间:2022-09-03 08:13:08

分离焦虑:幼儿教师的“关键词”

摘 要: 分离焦虑是幼儿和抚养者分离时表现出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害怕感的反应。适度的分离焦虑对幼儿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满足安全感的需要是顺利帮助幼儿度过分离焦虑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 幼儿 分离焦虑 应对措施

一、分离焦虑的表现

幼儿园门口,天天紧钩着妈妈的脖子不肯放下,哭着闹着不让妈妈离开。妈妈一走,她哭着满院子跑找妈妈,而且从入园到离园的整整一天里,嘴里一直不停地念叨着:“找妈妈――找妈妈――”

阳阳9月1日入的学,现在过去一个多月了,前三个星期天天都哭,经常尿床,中午不睡觉,时时刻刻带着她的毛绒玩具。

东东上幼儿园已经三个月了,每天早上起来对妈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不去幼儿园行吗?”经常是晚上不睡觉,怕天亮上幼儿园;早上不起床,怕起床后上幼儿园;半夜,突然坐起来说“不去,不去”。

聪聪入园已经半年了,可是他的出勤率太低了,三天两头请病假,不是感冒、咳嗽,就是拉肚子。

以上几个案例都是分离焦虑的表现。不同的幼儿的分离焦虑有差异,有哭闹的,有寻找替代物的,有生病的,也有严重到形成焦虑障碍的。分离焦虑为什么会使幼儿有这种表现哪?

二、分离焦虑的实质

分离焦虑是幼儿和抚养者分离时表现出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害怕感的反应。

1.分离焦虑的产生源于幼儿的依恋

依恋是指幼儿与抚养者之间建立一种温馨、亲密而又持久的关系,又称母婴依恋。[1]在依恋关系中,幼儿既获得满足,又感到愉悦,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和心理上的信赖感。表现为幼儿需要时时看见亲人在身边,需要亲人与他们保持亲密的身体接触,这样他们才会觉得自己是被关爱的,而且是唯一的受宠者,感到安心、安全、踏实、舒心。幼儿入园,就要离开亲人,独自待在幼儿园,他们要被迫离开高度依恋的亲人。在幼儿园陌生的环境里,幼儿没有可依恋的对象,依恋感便无法得到满足。幼儿入园虽然是暂时与亲人分离,可是某些幼儿认为是永久性分离,家长离开后,幼儿会感到自己被抛弃了,于是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与焦虑感。

2.环境的变化是分离焦虑的诱因

进入幼儿园对于幼儿来说是人生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这意味着孩子从一个独立的小家庭中走出来,渐渐接触集体,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转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新旧环境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迥然不同。在家中可以无拘无束,没有既定的规则,没有生活的常规要求,没有人际交往的压力,等等,但进入幼儿园则不同,幼儿园有统一的作息制度,有着统一的生活常规,需要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学会独立生活。幼儿园陌生的环境使一些幼儿无所适从,无助无奈。幼儿园的纪律要求使幼儿失去了一定的自由,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使幼儿失去了一定的被重视感,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是导致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诱因。

3.分离焦虑的实质是安全感的缺失

安全感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可以被看做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2]。对于幼儿来讲,与家人在一起是安全的、自由的,尤其是自己在情感上的需要是能够得到满足的。在幼儿园里随着亲人的离开,幼儿会感到不安、恐惧,安全感丧失。人对一个新的环境的适应过程是一个逐渐地对环境实现自我控制的过程。对新环境不熟悉或不能达到对环境的把握,会引起人强烈的不安全感,并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幼儿初次入园,面临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与陌生的小朋友,心理忐忑不安。幼儿初次入园,独自留在幼儿园,意味着被迫接纳相对陌生的环境,独自应对各种关系。多数幼儿缺乏独立应对关系的经验,对幼儿园的新环境不太适应,对幼儿教师比较陌生,对小朋友不能接纳、不信任,相互之间缺乏交流,不能理解,心中存有疑虑、隔膜,感到害怕,没有安全感。对刚刚入园的幼儿来讲,幼儿园里到处都是不可控因素,所以幼儿只能用哭闹、仪式化的动作、生病等方式回避新环境带来的恐惧威胁。

三、正确认识分离焦虑

分离带来痛苦,痛苦促进成长。适度的分离焦虑对幼儿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幼儿依恋的需要应有新的发展,应该把依恋的对象由单一的亲人逐渐转移到其他更多人身上。所以接受与亲人的分离是幼儿长大的需要。分离焦虑的种种表现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于对自身保护的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正常现象。幼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号陶大哭,又踢又闹;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H.Erikson)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信任感,如果不能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就会出现发展危机[3]。如果幼儿安全度过分离焦虑,就说明他对周围的新人和新环境是信任的,有健康的安全感,他容易与别人建立密切的情感联系,这有利于社会性和个性的正常发展。

四、合理应对分离焦虑

1.满足幼儿安全感的需要。

分离焦虑主要是幼儿失去了依恋的人,出现了不安全感,所以满足安全感的需要是顺利帮助幼儿度过分离焦虑的关键环节。

首先,教师要热情地接待幼儿,给幼儿留下良好印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可以消除幼儿入园的紧张感,从心里开始接纳教师。

其次,教师要陪伴在幼儿身旁细心照料,让幼儿感到时刻有老师的呵护,这样他们会感到安全一些,幼儿早期触觉较为敏感,多与幼儿肌肤相亲,如拍拍幼儿的小脑袋、拉拉幼儿的小手、抱抱他、和他说几句悄悄话等,都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深深的亲切感和依恋感。

最后,要用温柔、亲切的语言劝导幼儿。对一些性格温柔、胆小、乖巧的幼儿采取表扬鼓励法,用亲切的语气告诉他们:“你们是老师的乖宝宝。”孩子有哭闹行为,和颜悦色地加以劝导,绝不能用尖利的,甚至恶狠狠的语言恐吓孩子,如“再哭,把你送给公安局叔叔”等恐吓性语言是必须禁止的。否则或许一时能奏效,但会造成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不良后果,使孩子对老师抱有畏惧感和不信任感。

适应了新环境,陌生感就会消除,安全感就会回来。新生入园后教师应该通过游戏转移、建立基本规则等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尽快适应环境,从而消除分离焦虑。

2.开展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

研究表明,游戏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途径和内容。幼儿通过游戏活动可以宣泄情感、联系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使现实变得不那么使他恐慌。教师在面对小班刚入园的幼儿时,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如娃娃家、超市等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他在家中无法进行的游戏方式和游戏伙伴,让幼儿在他认为没有威胁的环境中转移注意力;再如一些拼插玩具,小班的幼儿思维方式比较简单,注意广度较窄,无法同时注意多种事物,因此在进行拼插等手工游戏时,幼儿常常会忘记自己的分离焦虑,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手上。艺术活动也是能表达幼儿情感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孩子来说,通过绘画、歌唱发泄自己的焦虑情感,可以忘记自己的焦虑,投入另一种开心、愉快的氛围中。

3.制订、实施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制度。

三岁的幼儿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期。许多教师在入园初期并没有开始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认为孩子还在哭闹最严重时期,不适合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但我认为,幼儿园的生活常规要在幼儿入园的那一刻起便开始实施,因为只有尽快地融入幼儿园的生活,才能尽早地摆脱分离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影响。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是多方面的,包括入园、离园、盥洗、进餐等。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让幼儿尽快熟悉常规,并掌握其技能。如营造激发幼儿自己动手穿衣、如厕、进餐的图示环境,将这些环节画成形象有序的分步图,将常规要求物化到具体的图示中,用图示提醒幼儿、指点幼儿,幼儿轻松地看图有序学做力所能及的事。将常规要求渗透在一日生活各环节,可以使其更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综上所述,分离焦虑是每个幼儿的必经阶段,只要正确对待不同孩子产生的不同焦虑,就一定会引导其逐渐走出焦虑的阴影,发展幼儿的健康心智。

参考文献:

[1]Bowlby J.Attachment and Loss,Vol.1,Attachment.New York:Basic books,1969.

[2]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06).

[3]陈有国,谢钰涵.人际信任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02).

[4]陈帼眉著.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编号:12170003)《提高河北省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上一篇:政府公共关系的相关理论之浅见 下一篇:高职高专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