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零件与机构的分析及选用》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09-03 07:55:54

《机械零件与机构的分析及选用》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

【摘 要】《机械零件与机构的分析及选用》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几年,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开展凸显高职特色的课程建设,强化本课程的引领示范作用,收到了优良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械零件与机构的分析及选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

《机械零件与机构的分析及选用》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新时代对高职教育的新要求,以创新设计、现代机械系统总体设计应用和职业综合技能的培养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工程设计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培养目标,进行了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实验与课程综合训练等方面的课程建设。经过课程建设团队的不懈努力,本课程2009年被批准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2011年获得校级优秀课,2012年获得吉林省优秀课,并同时建设完成校级精品课。在建设过程中,本课程不断深化改革、凸显特色、强化引领示范作用。

1 教学设计

为了让我们的课程更加符合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征,近年来我们课程团队一直坚持与行业、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专家共同进行本专业职业技术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从而提出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及内容框架,课程整体预设能力目标,学习情境的设计,课程的总体方案设计及课程的单元设计。

1.1 课程培养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能设计一般机械传动结构,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查找和利用资源的能力。

(2)方法能力目标: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3)社会能力目标: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机械结构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实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能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1.2 课程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

将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系统化为依据进行整合,设计出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基于工作过程的3个学习情境,13个子情境。3个学习情境分别是:牛头刨床机构分析、普通车床结构分析及拆装、二级减速器整体及零部件设计。

(2)实训教学内容

二级减速器拆装实训、实验室现场教学、工厂现场教学、课内大作业实训、综合实训。

1.3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实训教学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一般在实训现场进行教学。

(2)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三维虚拟拆装等,学生可以在屏幕上看到各种各样的零件,能够掌握机构工作原理、组成与特征。

(3)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1.4 课程特色

《机械零件与机构的分析及选用》课程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工学六融合”为实践手段,在课程定位、开发、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活动实施等过程中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从而达到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目标,以实现学生毕业后能与生产实际零距离接轨的最终目标,形成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特色:

(1)以企业实际产品为任务载体,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与四平东风收获机械有限公司、四平隆百洲机电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指定职业岗位标准,并凝练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共同完成学习情境的构件和课程的开发。通过吸纳生产一线,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到课程的建设,以及学生在企业岗位的认知实习和校外的顶岗实习,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实现工学结合。这一体系结构与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相适应,比较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

(2)采用工学交替,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针对本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特点,灵活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并结合课程内容给学生安排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保证所学理论知识紧扣生产实际,通过生产实际拓展理论知识。这种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突显了机构及其零部件设计与应用的共性问题,结构设计的系统性问题,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保证了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毕业后尽快投入工作。

2 师资队伍

2.1 人员构成

课程组成员共12人,其中有工程或社会实践经历教师6人,占50%;有学院教学名师1人,占10%;获优质授课奖6人,占50%;获优秀实践指导教师4人,占30%;双师型教师12人,达到100%。

2.2 整体结构

近几年,通过对课程团队的教师校内培训,学历培养,团队学习,提高了团队教师的素质;通过科研、企业横向服务、教学研究,提高了团队教师教科研水平;通过引进企业人才,工程师培养,技师培训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学历结构合理,双师比例合理,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本课程组除了本院专职教师以外,还聘请了企业兼职教师,具有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好的理论造诣,对职业教育有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对课程建设规划给予了许多指导和建设性意见。

3 实践条件

3.1 校内实训条件

根据本课程教学实施需要,创建了集教、学、做及创新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教学环境,促使师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内,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本课程的校内实践环境包括机械产品创新设计实训中心、机械零件拆装实训室、模具拆装实训室、零件展室等。每个实训室按照教学互动区、讨论区、操作区的格局布置。校内实训条件不仅用于正常教学,而且用于三维建模大赛、机械创新大赛、对外培训。

3.2 校外实习基地

我院与四平市方向机械厂、四平市收获机械有限公司、四平市高斯达纳米材料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等校外实训基地6个。学生既可以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进行训练,工学交替,提高职业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良好的综合职业素质,并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实现学习和工作的无缝对接。

4 教学效果

4.1 校外专家评价

四平职业大学在《机械零件与机构的分析及选用》课程建设方面有着多年的良好基础与丰富经验。课程组在精品课程建设上,注重教学文件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和教学条件的规范性。在课程特色建设上,以企业实际产品为任务载体,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采用工学交替,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采用六步教学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2 学生评价

该课程组教师凭借他们深厚的学术功底,严谨的教学作风,督促和引导我们学习,不仅将书本知识详细的分析讲解,而且非常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在课程学习中,组织大家参观机械零件实验室,校内、校外实习工厂。组织我们对二级减速器进行拆装,增强我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获得吉林省机械设计大赛一等奖,是与该课程组教师的爱岗敬业,严格训练,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分不开的。

4.3 竞赛获奖情况

课题组成员注重创新教育,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种大学生技能竞赛是我院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的特色。连续几年,我们都取得了优异成绩:2010年获吉林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一等奖;2011年获吉林省首届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优秀奖。

本课程经过了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之后,经过了几届学生的实践,使其成为一门具有自成体系,适应高职特色的新课程。

【参考文献】

[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8).

[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14).

上一篇:Proteus软件在数字电子技术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高职物流社会服务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