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文化改革发展四大紧迫性问题

时间:2022-09-03 07:18:57

抓好文化改革发展四大紧迫性问题

按: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及《决定》公布之后,一个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创新季已经到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如何探寻破解难题的思路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

从农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到“三馆”免费,再到“出版传媒第一股”成功上市……自2007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一方面,由于传统体制的束缚,我国文化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内生动力已显不足。另一方面,中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正处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窗口期”。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及《决定》公布之后,一个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创新季已经到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探寻破解难题的思路已成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

■ 改革重点:原创动力不足 体制机制亟待创新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在呈现巨大成就和显著效果的同时,发展的瓶颈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原创动力不足问题,引起了舆论对文化发展前景的担忧。目前,国产网游、漫画、影视剧、图书出版等行业都遭遇这一挑战,在某种程度上陷入山寨怪圈。

专家分析认为,这一问题的出现与长期以来的体制机制有很大关系:国有垄断性文化单位掌握大量出版、发行、播出等资源,阻遏了市场的活力,妨碍了创新的积极性。要解决原创动力不足等问题,必须深化改革,使文化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培育市场主体是主要内容。

企业是市场主体,是市场中最活跃的因素。要繁荣文化事业,必须先培育市场主体。对于应该进入市场的经营性文化服务单位,要通过市场机制盘活国有文化企业,进而推动文化产业存量资源的兼并重组、盘活存量。同时,要对民营企业的“文化创业”进行扶植,鼓励民间文化创造。从市场上来看,由多种资本构成的中小企业是文化产业中最活跃的主体力量,应给予更多关注。在这方面,上海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民营院团、给予其国有院团相同待遇的做法值得借鉴。

■ 改革重心:遏制低俗化倾向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刻不容缓

近年来,文化在走向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功利化、低俗化等倾向,文化应有的守望社会、引导风气的功能受到冲击。广东省委书记11月29日在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就表示,现在有些媒体是通过猎奇、感官刺激来吸引眼球,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审丑疲劳,而好的社会风气是讴歌出来的。

李长春早在2010年就曾明确指出,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为此,各级政府应该发挥对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重视文化传承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坚实的民族文化根基。此外,还应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对公益性文化的补偿机制,重视文化的社会效益,引导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当务之急是通过文化体制改革重塑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力和影响力。首先,主流价值要清晰鲜明,让大众在文化消费中有真切的感知。其次,要让大众认识到娱乐不能偏离人的本性和基本的价值尺度。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重庆市,近年来“唱红打黑”的成效表明,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未来,也是抓民生。重庆市委书记11月21日在市委有关会议上指出,一定要防止文化的低俗化。并不是降低标准、一味迎合低品位的东西才能搞活市场。重庆的实践就证实,真正高尚的、有人民性的、弘扬主旋律的文化很有市场;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取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 改革要点:产业事业发展不均衡 补足公益“短板”很重要

文化领域近些年出现了一种不均衡现象:一边是艰难度日的公益性文化,一边是越来越高端化的演出市场和文化产业大投资、大项目。过分强调文化产业而忽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领域呈现“分裂式的改革”。

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建设“文化强国”首重“人民至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当前,必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下一步的改革中,纠正文化发展中的“长短腿”问题,实现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齐头并进。当前,要特别警惕“把一切都推向市场”的倾向,文化体制改革应该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区别对待,在政策上和经费上给予公益性文化单位大力支持。

在这方面,深圳推行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机、江苏明确保证财政文化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2%以上、江西投入1.3亿元财政资金保障全省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成共识。

■ 改革关键:产业园区变“圈地” 防止过度商业化任重道远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正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思路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但是,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力度不够、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类型单一、文化产业布局缺乏总体规划、各地产业布局趋同等问题普遍存在。更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产业园区已成为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然而大多数文化产业园区定位不清,要么成为人迹罕至的空城,要么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已悄然变“味”成为一些房地产商的炒作筹码,其背后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文化创意产业被商业化伤害、难以突破的困局。

因此,对于各级政府来说,要极力避免以工业园区的做法来“生产”文化产业园区,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进行整合。首先,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坚持科学论证、审慎上马。其次,对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预期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行业,鼓励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融合、兼并、重组,推进文化资源配置的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程度。第三,对文化产业优势领域进行选择,为持续快速增长培植主导产业。各地应找准自身在全国乃至全球同行业中的优势,不求全,不贪大,重点突破,有的放矢。在这方面,福建省明确积极支持演艺娱乐业、广播影视业、文化旅游业等十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江苏省印发《省级文化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实施办法》;天津滨海新区大幅增加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专项支持文化产业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将占新区GDP比重5%以上。

上一篇:德清的校车为什么“开”得这么好 下一篇:专家向社会征集 论证向社会公布湖南重大行政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