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电影《加勒比海盗Ⅰ》及其背后的文化霸权

时间:2022-09-03 07:15:50

解析电影《加勒比海盗Ⅰ》及其背后的文化霸权

[摘要]《加勒比海盗Ⅰ》以其美丽如画的加勒比海域风光吸引和打动了无数观众,但其最为核心的元素却是美国的主流价值观――个人主义、平等和民主、爱。文章分析了影片中的主流价值观,指出该片部分真实地反映了这些价值观,同时指出该片有时故意对其夸大和美化。文章最后还揭示了隐藏影片背后的美国文化霸权意识。

[关键词]个人主义;平等和民主;爱;文化霸权

20世纪中后期,美国开始从裸的武力征服称霸世界转向使用隐性的、软力量的方法引领世界。具体来说,她充分利用其高度发达的大众传媒向亚、非、欧等国家输出含有其主流价值观的文化产品,通过控制其思想主导他们。好莱坞电影就是其常用的大众传媒之一,它以其宏大的场景和精美的背景音乐等独一无二的元素影响着不同地区的观众。对于那些不懂英语的观众来说,看懂电影并模仿片中的行为并非难事。因此这种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在不同地区渐渐地流行开来。这就使得当地观众开始远离自己的传统和本土文化,开始美国化。

一、影片简介

《加勒比海盗Ⅰ――神鬼奇航:鬼盗船魔咒》是一部集动作、冒险和喜剧于一体的精彩影片。它不仅在美国本土风靡一时,而且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也同样炙手可热。故事发生在17世纪,杰克・斯帕罗是加勒比海沿岸一个小镇的混混,但在此之前,他曾是“黑珍珠号”的船长,像传说中的罗宾那样,率领他的同伙劫富济贫。不幸的是,他的船只后来被一位名叫巴博萨的邪恶海盗劫持。同时,这帮海盗得到了一个“黑珍珠”魔咒:每当月光照在他们身上时,他们就会变成半人半鬼状。因此,他们痛苦不堪。所以他们很想解除这个可怕的魔咒。后来,巴博萨船长发现了一位名叫伊丽莎白的女孩佩带着一个奇特的徽章,据书上记载,它似乎正是解除这个咒语的关键所在。就这样,伊丽莎白被劫持了。事实上,这一徽章并不属于伊丽莎白。

影片中的年轻人威尔・特纳和伊丽莎自从小一起长大。身为铁匠的特纳深深地暗恋着她。由于威尔与伊丽莎白的社会地位相差悬殊,两人结婚的可能性甚微。即使这样,在伊丽莎白被劫持之后,威尔还是要竭尽全力地去海盗的老巢营救她。由于他不知道海盗的老巢所在,不得不请杰克出马带他一同去寻找海盗。另外,杰克早就希望夺回曾经属于自己的“黑珍珠”,于是他决定与威尔一同前往。为了各自的目的,他们开始了与海盗的殊死搏斗……

二、影片的文化意义解读

1 美国的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所有美国人崇尚的重要价值观之一。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我国文化中的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大不相同。《心灵的习性》一书的作者们认为:“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我们信奉的是自我尊严。”在此,美国人认为个人主义与自我尊重十分相近。但对于我们来说,个人主义等同于与集体主义背道而驰的自私自利。然而,在此我们使用的“个人主义”应被解读为一个褒义词,或者至少是一个中性词。它包含着自力更生、自我完善、自我价值实现等意义。现在,个人主义已不仅是美国人的专利,而且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接受。

这部影片中,个人主义在两个主要人物威尔・特纳和杰克・斯帕罗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只身前往海盗老巢去搭救伊丽莎白,这正好反映了他们要依靠个人的努力达成一件事情。在营救伊丽莎白的过程中,威尔并不接受杰克的建议并用一块木板将其打晕。他独自一人与海盗战斗并成功将伊丽莎白解救出来。杰克在影片中也经常是独来独往,自己想尽一切办法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比如电影一开始。他就独自一人跳入大海把伊丽莎白救上岸来。这就说明他们都有一种独立精神且敢于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顾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个人主义被夸大和美化了。但在外国观众的心目中,它是完美无瑕的,因为它反映了人类的一种本性――彰显自我。

个人主义价值观在西方影片。尤其是美国电影中司空见惯。例如好莱坞电影《第一滴血》中的主人公兰博就是一个个人主义的典型代表。他身体强健、功夫超群且有正义感。因此该片一经上映,便名噪一时。事实上,美国在世界上也把自己塑造成这样一个“保护弱者、弘扬正义”的光辉形象。

2 平等和民主

二百年多年来,平等和民主一直为美国人所崇尚。这一价值观一开始就写入了《独立宣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影片《加勒比海盗Ⅰ》就清晰地表达了普通人对平等和民主的追求。首先,尽管杰克曾经是一名“海盗”,但他仍然为人们平等相待。影片的开头。他站在船帆顶部的这一幕就意味着他被平等对待后的那种自豪的心里。这可能是由于海盗在当时社会是受到人们的歧视的,电影就把他的身体置于高处来抬升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以期平等。其次,尽管主人公威尔出身卑微,表面上看他不可能和贵族出身的伊丽莎白小姐谈婚论嫁,但他却公开向他示爱,表明他对平等、民主、自由的一种渴求。影片的最后,威尔抱得美人归也说明了美国人平等、自由的预期得到了实现。美国经典影片《阿甘正传》也多处体现了美国人平等自由的理念。如阿甘分别与尼克松和约翰逊总统的握手以及面对总统他却做出了一些滑稽可笑的事情。

现代民主的主要特征包括个人自由。即每个人有权利和责任选择自己的职业、处理自己的事务。另外还包括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事实上,美国人一直在追求着这种民主和平等,否则的话,就不会出现6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等。但是,在影片中,他们故意美化和夸大这种价值观,同时丑化他国的政治制度或价值观。总而言之,美国总想把自己树立成要他人效仿的形象,一直是他国的“山巅之城”。

3 爱――人类永恒的主题

人类之爱无时无地不在,因此任何艺术形式对它都有充分的展示。在这部影片中,它同样不可或缺。影片的开始。威尔和伊丽莎白两人相互爱慕,但由于地位不同,只能将爱深藏各自心里。他们似乎难以跨越身份地位相差悬殊的藩篱而走到一起。众所周知,爱的力量大得可以融化任何坚冰。就在伊丽莎白被劫之后,威尔鼓足勇气、不顾一切地冲破这道藩篱,营救他的心爱之人。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同样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伟大爱情故事。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之后,男女主人公杰克和罗斯双双落入冰冷的海水,杰克以自己的爱救活了罗斯,温暖了世界。当然《加勒比海盗》中的男女主人公在历经痛苦曲折之后,冲破了世俗的偏见,也赢得了他们的真爱。

三、文化霸权和好莱坞电影

1 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是由安东尼奥・葛兰西根据其自身的政治阅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特定的时期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社会领导权和文化领导权,就需要通过赢得被统治人民的同意,通过被统治阶级的自愿的赞同来获得,而不是通过压制或暴力来获得。通过这种方式管理和控制被统治阶级要远比使用暴力达到这一目标有效得多。 问题的关键不是统治阶级使用暴力强迫被统治阶级违背自己的意愿。而是他们通过市民社会的各种机构,如教育、家庭、教会以及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等社会机制来使被统治阶级主动、乐意接受其道德理念、政治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

葛兰西明确地指出霸权的产生和再生产是“市民社会”而非“政治社会”的结果。根据这一观点,由于霸权的产生和再生产包括市民社会的多种多样的文化生产和消费,因此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就会服务于霸权的产生、再生产和迁移。它们会在以自由、民主为标志的市民社会中渗透统治阶级的道德理念、政治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让被统治阶级习以为常、主动接受。

2 美国运用电影实施“霸权”的原因

目前,美国为了确保其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霸权,正在充分地发挥大众传媒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巨大威力。那么为什么美国会如此利用电影来实施其文化霸权呢?首先,美国电影对于其他国家的人认识世界和为人处事有很大的影响。“强烈的吸引国外观众欣赏美国电影的动力是人们对美国价值观、生活方式、广阔的空间、西部牛仔和他们的创业精神的好奇。”(sklar:215)其次,美国之所以采取“文化霸权”的策略来维护其霸主地位是因为她深受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影响。根据文化的主要构成要素如历史渊源、价值体系、生活方式、世界观及其地理位置,世界文明被划分为8类。他指出东方的儒家文明对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美国要确立自己的一个新的世界体系,就必须以一种软力量,即把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输出给其他国家,并让其认同。

好莱坞电影集中体现了美国的主要价值观。比如早期电影《关山飞渡》《告密者》等表现了个人主义;《乱世佳人》《爱情故事》《泰坦尼克号》等表现了爱的主题;而《加勒比海盗》这部影片包含了美国的主流价值观――个人主义、平等、民主和爱。为了对其他国家实施文化霸权以及获得最大的商业利润,以上的价值观被电影美化和夸大了。因此美国尽其最大努力向外国输出电影及其所包含的价值观。在当地人接受了其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后,有可能会主动追随所谓她所创造的潮流和时尚,忘却自己的文化传统。

四、结语

好莱坞电影是美国对外输出文化产品的主要方法之一。电影《加勒比海盗I》以其优美的地域风光和诱人的主流价值观深深吸引和打动了国外观众。他们深受电影的影响。下意识地认为美国文化优于自己的文化且认同、追随这一文化。这是美国文化霸权政策的终极目的,也是其文化霸权的本质――美国文化对其他国家文化的侵略。因此我们在欣赏美国电影的过程中,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参考文献]

[1]Jowett,Garth,Movies as Mass Communication[M]BevedyHills:SAGE Publications,Inc.,1980,

[2]Sklar Robert,Movie-made Ameriea――A Cultural Hislory 0r American Movies[M],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75,

[3]陆扬,,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

[4]端木义万,美国传媒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周波,奥斯卡获奖影片赏析[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6][英]约翰・斯遣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M]杨竹山,郭发勇,周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何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论影视体育欣赏课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下一篇:论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