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做法

时间:2022-09-03 05:26:00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做法

[摘要]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在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发展,在抓好德育、智育、体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章从“对学生进行自信心教育”“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和“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指导”三方面谈自己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切实可行,有针对性。

[关键词]自信心 挫折教育 学习心理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在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抓好德育、智育、体育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稳定乐观的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使他们的智能和身心都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下面就谈一下我的几点做法:

1 对学生进行自信心教育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自信的人活泼坦诚、虚心大度、勇敢果断,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迎难而上的态度与行为。自信心是个体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心理教育的核心方面。

培养自信从“扬长”开始。首先注重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其次在教育犯错误的学生不是一味的批评、指责、数落,而应找到他们的长处,只有发现了他们的闪光点,才算是找到了错误的克星。例如:李扬同学说话声音宏亮,总爱在课间或自习课上大声喧哗。在学校举行的一次演讲比赛中,我动员他报名参加,起初他信心不足,我和同学们都鼓励他说:“你的先天条件这么好,认真准备一下,我们相信你是最棒的!”结果在比赛时他拿了一等奖。同时我以找他谈应该发扬自己的优点,克服大声喧哗的毛病,他诚恳地接受了。再次就是消除消极评价的影响,不断强化内心“我能行”的积极信念,消除他人和自己给自己消极评价的影响,重新给自己以积极评价。

2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个人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难免要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但是,在对待挫折的态度以及耐受能力方面,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正如巴尔扎克所说:“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一个万丈深渊。”因此,耐挫能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2.1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一个人的耐挫能力的高低与意志品质是否坚强有密切关系。挫折的容忍力、挫折的超越力都离不开坚强的意志。意志坚强的人,面对挫折会振作精神,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摆脱挫折的消极影响,而意志薄弱的人,遇到挫折后往往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会退缩,自暴自弃。因此,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才能战胜挫折,获得成功。

2.2 强化耐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有挫折心理准备的人更能接受挫折,因此,要培养学生对挫折、困难的预见能力,尽早让他们认识到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小磕碰时有发生,艰难险阻亦在所难免,使他们做好与困难、挫折作斗争的思想准备,这样,他们一旦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就不会无所适从,丧失信心,而是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和挫折。,还要有意识地培养、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在挫折面前保持合适的、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使他们从小就有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而这正是成功的一个必备条件。

2.3 创设挫折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某种受挫情境,指导他们采取适当的情绪控制行为,帮助他们运用和掌握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正确手段,提高他们的耐挫力。我还激发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找出合理的行为方式对待所遇的挫折,克服挫折带来的消极、紧张的情绪和不良行为。

3 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指导

学生在各科学习的初始阶段总会遇到一些困难或关卡,学生就能顺利地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否则闯不过这些关卡,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就会“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产生种种心理困惑。

3.1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为使预习既扎实又有实效,我引导学生注意以下环节。①在预习具体内容之前,先了解课题所给予的各种提示,初步推测其性质,结构,指向以及与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联系。②从头至尾把将要学习的章节浏览几遍,初步理解其基本内容,理清它的思路,明确它在单元中的位置。③找出疑难,对自己一时不能解决的的问题,可先试着通过翻字典,网上查资料等各种方式,依靠自己的努力攻克它。④做好笔记。

3.2 点拔听课策略。首先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调整好心态,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去学,保持一种求知欲,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就一个问题或知识点进行分组讨论,探索规律,这样即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3 指导学生及时复习指导学生将复习与实际操作,练习结合起来。通过思考,书写,计算,制作,考察和实验等多种形式不定期理解知识,活用知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身体一样重要,犹如“人”字的一撇一捺。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将有关心理教育的内容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品德、学业、情绪等方面的困扰,减少心理、行为发展的盲目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幼儿数学活动游戏化教学探微 下一篇:如何搞好小学作文情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