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新兴产业发展路径探究

时间:2022-09-03 04:55:09

“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新兴产业发展路径探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

摘要: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历史新时期。经过长期的持续投入和建设,农业新兴产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新进展和新突破。然而,受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农业资源配置不太合理以及农产品供给结构失衡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新兴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的困境。以“一带一路”共建为契机,大力发展农业跨境电子商务战略,打造农业国际化知名品牌,探索国际化新兴农业产业合作园区共建机制,充分发挥农产品比较优势,探索国际化新兴农业产业人才联合培养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农业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农业新兴产业;一带一路;跨境电子商务

引言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把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自2004年起,中共中央已经连续14年将“三农工作”作为一号文件。随着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和投入倾斜程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调动,农业发展活力显著提升,农业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2016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连续12年增长,农民收入水平保持连续增长,农业生产技术条件获得有效改善,各项农业改革工作得以持续深入推进。与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我国的农业产业环境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了深刻的变革。以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农业等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获得了迅猛发展,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新动能得到了有效增强。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然而,由于历史发展观念和发展水平的影响,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农业资源长期遭到透支,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农业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农业资源环境压力日渐凸显。培育和发展农业新兴产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是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2013年,分别提出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美好愿景,随即获得了沿线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欢迎。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步入了全面推进的发展阶段,从地理位置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包括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中东欧和东欧独联体等区域,涉及国家和地区多达66个,人口规模超过全世界总人口比重的60%。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之存在着巨大的农产品贸易增长潜力和广阔的技术合作空间[1]。从资源要素禀赋情况来看,“一带一路”沿线遍布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众多的农业大国,相对充裕的农业资源禀赋、悠久的农业种植种历史、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以及广阔的农产品需求市场,为我国培育和发展农业新兴产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一带一路”视角下,我国农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出现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重格局。因此,本文将从当前我国农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成效与困境为切入,进行深入剖析,以“一带一路”共建为契机,就如何有效促进我国新兴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行有益探究。

1 农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成效

近年来,随着农业发展政策的有效支持和农业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新进展和新突破,农业新兴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农业新产业新业态迅猛发展,发展新动力新动能有效增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农业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批批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以及互联网+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先后世,并实现了迅猛发展。先后出台的新兴农业发展支持政策,源源不断的农业创投资金,大批企业、农民工、大学生等返乡创业群体热情高涨,为我国新兴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新动力和新动能。

农业科技迅速推广,农产品科技含量显著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化提升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程度,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随着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力度的持续加大,农业科研产出成效日渐凸显,农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目前,我国粮食作物的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大量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使得我国的粮食产量得以大幅度的提升,从2003年到2015年我国粮食平均亩产提高了77公斤[2]。农业科技化程度的不断增强,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农业发展效能,促使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农民收入稳步提升。

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兴农业主体引领作用增强。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其他非农部门转移,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产出效益,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以农民养殖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主体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经营优势逐渐凸显,对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越来越成为农业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据统计,当前我国的新型农业主体单位仅270万左右,然而经营的耕地规模却占达到了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二;而其余五分之三的耕地则由其他2亿多农户进行分散经营。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兴农业主体力量的壮大,对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有着积极作用。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重有进,成效显著。不断加快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农业优化发展,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发展环境有了明显改观,主要表现为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资源配置的扭曲现象逐渐改善,农产品供给体系持续优化,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据统计,2016年,全国调减玉米3000万亩左右,国内外市场玉米价格基本持平,“倒挂”现象明显减弱,无效低端供给规模进一步缩减,其他高效农作物开始被逐渐推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为农业生产方式改进,农产品结构优化,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和农业经济效益提升等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2 农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困境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农业资源要素配置不太合理,农产品供求结构存在一定程度失衡等因素的困扰,农业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还面临着较大的困境。

农业生产成本逐渐攀升,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相对较弱。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导致大量的农业土地转变为非农用地,导致农业生产可利用土地面积不断缩水,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不断向其他非农部门专业,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和新增城镇居民的激增,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规模急剧减少,农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据统计,2015年,我国大豆和玉米的生产成本分别高达每吨4877元和2217元,较美国同期分别高出约1.14倍和1.13倍[3]。相对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造成农产品国内市场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部分农产品价格出现“倒挂”现象,相关农产品及其替代产品的进口量快速上涨,给本国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生产压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农业资源配置的扭曲。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和相对较高的农产品国内市场价格还严重制约了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的有效提升。

农产品供求不相匹配,部分农产品领域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主要是表现在农产品的供给种类与需求种类之间在结构上的非对称性。突出的表现为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与高库存并存[4]。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农产品的产量不足以很好的满足国内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部分农产品国内价格明显偏高,大量同类或替代农产品大量进口所导致。以粮食的生产为例,整体来看,经过长期的农业发展,我国的粮食产量已经基本上可以满足国内居民对粮食的消费需求,粮食总量并不存在明显的供给缺口,但实际的粮食进口规模却远远超过了国内的粮食供给缺口规模。研究表明,2015年全年,我国国内的粮食产量约为6.2亿吨,粮食消费量约为6.5亿吨,全国粮食供给缺口规模仅为0.3亿吨左右,然而,当年的实际粮食进口规模却高达1.3亿吨[5],为我国当前农产品供求的不相匹配的现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论证。粮食进口远超粮食供给缺口的另一面,则表现了部分农产品领域结构性产能过剩现象的存在。农产品供求的不匹配和结构性产能过剩,是当前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尽合理,农业资源配置方式扭曲等原因的共同作用使然。

农业生态逐渐恶化,农业绿色可续性发展遭受严重挑战。发展绿色农业,维护农业生态的平衡发展,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产出效益,保证农业安全,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农业增长,应该处理好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6]。然而,我国的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却并不十分乐观,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业生产资源,环境成本负担日趋沉重。在长期粗放式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滥用化肥、长期超采地下水,任意排放污水和生活垃圾,农用塑料薄膜不能实现有效回收清理等行为的存在,严重破坏了原有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产品安全隐患,给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发展负担。

农业科技投入力度薄弱,农业基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新兴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以先进的农业技术投入为支撑,以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持续的农业建设资金支持为保障。然而,当前,我国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还相对有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相对较低。据有关部门测算,“十三五”期间,仅农业农村在供水、道路、电力和通讯等方面所需要的投资就高达3.4万亿元,而仅仅农村公路的养护这一块,就需要投入3400多亿的资金,资金规模投入力度高出了整个“十二五”期间的三倍多。相对薄弱的农业科技投入和较大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给我国农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3 有效促进农业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

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新兴产业,要紧密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共建这一重大历史发展机遇。

抢抓机遇,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农业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战略,打造国际化农业知名品牌。发展农业新兴产业,要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引导,以对当前最新先进技术的应用转化为动力,是实现产业规模增能增收为根本目标。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共建这一重大历史契机,依托国家正在大力实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等重大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农业新兴产业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合理规划,及时出台和不断完善与农业新兴产业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水平相适宜的政策法规,合理引导,规范秩序,努力创建有利于农业新兴产业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环境。在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农业品牌在农产品市场竞争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大力培育和扶持一批知名产品和知名企业,强化农业新兴产业的品牌营销和产销对接功能,充分发挥品牌价值在农业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增产创收效能。

与时俱进,合作共赢,积极探索国际化新兴农业产业合作园区共建机制。新兴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对于实现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要素的聚集,强化新兴农业生产技术交流示范,促进新兴农业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等领域的深入融合,以及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业态、新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重要。随着“一带一路”共建步伐的稳步推进,新兴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也应该逐步树立国际化合作新视野,积极探索和主动寻求国际化新兴农业产业合作园区共建新思路。要积极倡导和主动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在新兴农业产业园区合作共建的工作进程当中,放宽政策,优化服务,努力推进现代化农业资源在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放宽限制,打破条块,积极推动新兴农业产业园区的跨国界合作力度,加大对相关产业园区建设资本跨国流动的开放力度和支持力度,增加国际化农业产业园区共建的资金实力。

科学谋划,精细发展,充分发挥本国农产品在国内和地区农业市场中的比较优势。培育和发展农业新兴产业,要坚持走市场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增强综合盈利能力。“一带一路”共建背景下,一方面要坚持立足于本国农业市场,合理确定国内农产品的自给水平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国内农业生产结构,积极实施优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提升国内新兴农业经济发展效率。另一方面要全面统筹国内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两个市场,全盘考虑沿线地区农业资源禀赋和农产品供求状况,找准优势,精准定位,确定本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农业市场当中的优势产品和优势行业,努力培育和扶持一批竞争能力强,盈利水平高的地区性现代化农业大企业大集团,合理缩减和主动退出部分劣势产品和劣势产业,增强我国农业新兴产业的整体盈利水平。

以人为本,深化交流,积极探索国际化新兴农业产业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培育和发展农业新兴产业,根本在于具有现代化农业从业技能和全球化农业发展观念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以农业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大局,不断加大对具有全球化农业发展经营战略的实干性农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改进现代化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坚持以“一带一路”共建为契机,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国家之间在农业人才联合培养方面的实现路径,培养国际化农业工匠;深化合作,密切交流,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交流和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经验分享等方面的交流活动,定期开展各类新型农业技术和农产品种类推广论坛,加快新兴农业知识、技术在沿线国家的扩散速度。同时要积极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农业人才“走出去”与“引进来”来制度,一方面要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本土农业人才主动走出国门,到沿线国家进行投资、发展,提高自身的现代化农业素养,另一方面要大力吸引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的外国农业从业人员到国内进行投资生产,通过在生产过程中知识、技术等的外溢效应,来提升国内的农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孙致陆,李先德.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农业经贸合作前景[J]. 国际贸易,2016,11:38-42.

[2]余欣荣.调整优化粮食结构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经济报告,2016,12:18-20.

[3]韩俊.新形势下推进农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经济报告,2016,12:15-18.

[4]江维国.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2016,04:15-19.

[5]李伟.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中国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J]. 中国经济报告,2016,12:10-12.

[6]李谷成. 中国农业的绿色生产率革命:1978―2008年[J]. 经济学(季刊),2014,02:537-558.

作者简介:刘楚楠 199408 女 汉族 山西省 硕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国际贸易学

上一篇:PPP模式在水利工程中的运用 下一篇:炮兵测地训练评估系统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