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是如何“被形成”的

时间:2022-09-03 04:52:51

没有孩子生来就是“差生”,秦朝陈胜质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宋朝汪洙更是直言“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孩子没有上学时,是不会被标识为“差生”的。可是一旦入了校门、来到课堂,就有一部分学生被称为“差生”。在幼儿园内,“差生”的称呼用得很少或者几乎不用,孩子们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在家长和老师眼中个个是天使;但是入了学,年级越高,“差生”越是叫得响、叫得频繁,越是刺激人的神经,以至于家长和教师都变得神经兮兮的。还有一个令人称奇的现象:再薄弱的学校都有“优等生”,再大牌的名校都有“差生”。“差生”转学到另一所学校,极有可能成为“优等生”。据说不少中国的“差生”出国留洋后都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在国内,他们遭人白眼;出国几年后,他们昂首挺胸地回来了,而且还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再过几年,他们又有了一番挺不错的业绩。对此,是否可以说,世上本无“差生”,“差生”是特定教育环境下“被形成”的呢?我看在一定程度上这个“论断”是成立的。

单调的选修课程制造了“差生”

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构建选择性和自主性的课程体系,因为提供服务于学生个体发展的课程体系是教育的基本责任。课程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课程影响学生的命运。西方发达国家的个性化教育从一张张个性化的课表上就可以看出来,无需太多的说明和华丽的解释。一位留学英国的学生这样回忆:“我得知那个学期全校选修这门课的只有我一个人,教课的老师是个头发花白的老者。我问他:‘这门课会不会取消呀?’老师反问我:‘你想不想让它取消?如果你想上,我就会开;如果你觉得不值得,要退选,那我只好取消它了。’”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朴素的语言诠释着“课程服务于学生发展”的理念。其实,“一个学生的课堂”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很常见的。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学校往往不计成本,提供100~200门课程只是基本要求,学校会向全社会招聘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家长和社会专业人士也可直接参与课程建设,从而确保每一位学生选修课程的需要。这样,学生就可以真正实现课程选择的自主性。因学生的需求而设置课程,这是建构学校课程体系的底线。

我们的课程观从“龟兔赛跑”的寓言中可见一斑。“龟兔赛跑”的寓言在我国流传甚广,从中得出的“勤能补拙”的启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实这则寓言是个伪命题,对教育的误导甚大。原因有二:一是龟的爬行与兔的奔跑是基因决定的,这种先天的“拙”岂是后天的“勤”所能“补”得了的?乌龟再刻苦训练也成不了飞跑的兔子。二是将龟与兔放在一起比拼速度,这种竞争看似公平却是天大的不公平,因为乌龟输在“起跑线”上。让人笑掉牙的是,我们的教育天天在干这样的事儿,将全班几十位“乌龟”和“兔子”集中在一起开设“奔跑”课程,于是用不了多长时间,“乌龟”成为了“差生”;日子再长点,这批“差生”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摧残,于是整天缩着“乌”过日子。更为残忍的是,“乌龟”们想摆脱“奔跑”课程的摧残,却始终找不到出路。“乌龟”向学校提出选修“养生”课程的请求,学校一口拒绝,理由很充分:一是学校没有“养生”课程的师资,就是有,也不能单独为你开设,因为教育成本太高;二是现在高考科目中没有“养生”学科,我们要对你的前途负责;三是你小小年纪不想奔跑、不想吃苦,却想偷懒而学习“养生”课程,这如何使得?“养生”课程岂是你这个年龄的孩子研究的?为了提高“乌龟”在高考中的“奔跑”成绩,学校还组织专门教师起早贪黑地为那些“乌龟”们进行“补差”,同时用“龟兔赛跑”的寓言鼓励“乌龟”。虽然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构想,但是这一构想遭遇到考试评价、师资结构和班额规模等现实瓶颈。目前中小学师资队伍存在着专业种类少和人员编制紧等突出问题,学生想学的课程因缺乏相应师资而无法开设,较少学生选修的课程因师生比例、教师编制等问题也同样难以开设。同时,大量的选修课程因缺乏权威机构的认定评价,导致学校评价结果无法“走出校门”,不被社会广泛认可。新课程改革唱响了选择性、自主性的教育诗篇,但是在现实的岔道口,学生还是没有真正选择何去何从的权利。于是,在门类单调的课程中,总会有一批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避难所”,从而成为“差生”。

单一的教育评价认定了“差生”

评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着学生向何处去,评价的最高宗旨应是成人成事。可是,教育评价选拔功能的极端化,以认定一批批“差生”为代价,选育了部分精英人才。正如“动物学校”中描述:泥鳅、松鼠、老鹰等进入学校,学校开设了游泳、跳跃、跑步、飞行等课程。游泳课上,松鼠、老鹰首先遭遇尴尬,由于他们是“旱鸭子”,遭到了老师的训斥和嘲笑。在跳跃和飞行课程上,泥鳅吃尽了苦头,为了提高成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两个项目上。一学期过去了,泥鳅被摔得伤痕累累,虽然他一度想放弃这两个项目的训练,在游泳这个优势项目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碍于校方的规定和校长、教练的威严,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在期末成绩单上,泥鳅的跳跃、跑步还是只得了“C”等,飞行成绩为零,原本的优势项目游泳由学期初的“A”等降到现在的“B”等;老鹰在飞行项目上以绝对优势得了“A”等,但在跳跃、跑步项目上只得了“B”等,游泳不及格;松鼠在飞行项目上得了“B”等,跑步得了“C”等,游泳没有及格,在跳跃项目上虽破了动物界的最高纪录,但也只得到“B”等,因为他是在树顶上起跳,而没有按照学校规定在地上起跳。在如此的教育及其评价中,泥鳅、松鼠和老鹰都是“差生”,都是失败者。

这个情景岂是只发生在动物学校!现实中在育人的学校中此类情景不存在吗?“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和“万人同卷”的选拔性评价,湮没了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鲜明个性,使教育走入单一性的轨道,中考和高考作为绝对权威性、唯一性评价,必须人人过关,无一幸免。在中考、高考“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强制认证下,即使再优秀的学生群体,也必须要认定出一批“差生”来淘汰,更不要说去关照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人们一直在沾沾自喜地标榜中考和高考的公平性,可是认真想过没有:公平的就是合理的吗?将泥鳅、松鼠和老鹰放在同一个泳道上PK,你认为公平吗?合理吗?

上一篇:成就学生需做功到心头 下一篇:不放过 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