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沉淀生成有关的三种“反常”问题探析

时间:2022-09-03 03:57:44

与沉淀生成有关的三种“反常”问题探析

摘 要: 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解释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弱酸制强酸、难溶沉淀物质的转化及用CaCl溶液鉴别NaCO溶液和NaHCO溶液等与沉淀生成有关的“反常”问题。

关键词: 弱酸制强酸 沉淀转化 NaCO溶液 NaHCO溶液 分布分数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一些与常规不符的“反常”现象。若按常规学习,会给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带来困扰。本文就现行教材中出现的一些与沉淀生成有关的“反常”知识点进行分析,以期解惑。

一、“弱酸制强酸”

从化学学习接触到复分解反应开始,“强酸制弱酸”是一条较为普遍的规律,常用来解释CO气体制取的反应原理,分析CO通入CaCl溶液是否产生沉淀等问题。高中阶段在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之后,就可以用Ka数值的大小判断酸性相对强弱,进而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可以发生。如在澄清的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气体,就发生如下反应[1]:

按照表1数据:Ka(HCO)>Ka(CHOH)>Ka(HCO),HCO的Ka小于苯酚,在溶液中不能电离出H与CHO结合生成CHOH,所以溶液中不会生成NaCO。在这个反应中,强酸制弱酸规律是成立的。但是存在以下两个反常情况,并不完全遵守强酸制弱酸的规律。

1.漂白粉的漂白原理[3]

在苏教版必修一专题2中,漂白粉漂白原理表示为:Ca(ClO)+CO+HO=CaCO+2HClO,该式用来解释漂白粉在潮湿空气中变质失效的过程。按表1数据比较Ka(HCO)>Ka(HClO)>Ka(HCO),按照强酸制弱酸的原理,Ca(ClO)溶液中通入CO应生成Ca(HCO)而不是CaCO。之所以生成CaCO,是因为有Ca存在的条件下,反应体系中存在如下平衡:HCO+Ca+ClO?葑CaCO+HClO,难溶物CaCO的生成促使平衡正向移动。若在NaClO溶液中通入CO,因无难溶物生成,则反应不会生成CO:NaClO+CO+HO=NaHCO+HClO。

2、CuSO溶液吸收HS气体

硫酸铜溶液可以用来吸收或者检验HS气体:CuSO+HS=CuS+HSO。在这个反应中,弱酸(氢硫酸)制强酸(硫酸)的反应得以发生,是因为CuS的溶度积极小K=1.27×10,硫酸中的H无法与CuS电离出的微量的S生成HS气体逸出,因此CuS将以沉淀的形式在HSO溶液中析出,可做如下计算。

已知HS的K=5.7×10,K=1.2×10,Ksp(CuS)=1.27×10,代入上式得c(H)=7.3×10mol/L。如此大浓度H的硫酸显然是不存在的,所以CuS可以在硫酸中沉淀出来,出现弱酸制强酸的反常。但如果是FeSO溶液,则无法吸收HS气体生成FeS沉淀,因为K(FeS)=6×10,同理代入c(H)=,得到c(H)=3.38×10mol/L。这个浓度的H在硫酸溶液中是很容易达到的,所以FeS无法在HSO4中沉淀析出。

二、沉淀的转化――由K较小的沉淀转化为K较大的沉淀

苏教版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在专题三“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单元中提到,“一般来说,溶解能力相对较强的物质易转化为溶解能力相对较弱的物质”。但本书同时提到重晶石BaSO的处理,是用饱和NaCO溶液处理BaSO使其转化为可溶于酸的BaCO,数据显示K(BaSO)=1.1×10,K(BaCO)=5.1×10,BaSO转化为BaCO是“溶解能力相对较弱的物质转化为溶解能力相对较强的物质”,是反常的。之所以出现反常,是因为用饱和NaCO溶液处理重晶石时,体系中存在以下平衡:

BaSO(s)+CO?葑BaCO(s)+SO

在充分搅拌的饱和BaSO4溶液中,c(Ba)=c(SO)===1.05×10mol/L,则使Ba转化为BaCO沉淀所需c(CO)===4.9×10mol/L。饱和NaCO溶液浓度为1.14mol/L,显然远大于4.9×10mol/L,因此多次用饱和NaCO溶液处理可以使BaSO不断转化为BaCO而酸溶。

三、NaCO溶液和NaHCO溶液的鉴别

在教学中,通常用CaCl(或BaCl)溶液鉴别NaCO溶液和NaHCO溶液,理由是依据复分解反应原理,在NaCO溶液中加入CaCl溶液会生成CaCO沉淀,而NaHCO溶液中加入CaCl溶液,互相交换离子之后溶液中是易溶于水的NaCl和Ca(HCO),无法生成沉淀。已知饱和NaCO溶液浓度为1.14mol/L,饱和CaCl溶液的浓度6.7mol/L,在实际操作中,若将浓度足够小的0.02mol/LNaHCO溶液和0.02mol/LCaCl溶液混合,仍然有浑浊出现[6],这对复分解反应原理来说是一种“反常”。现分析如下。

在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中,c(NaHCO)=0.01mol/L,其中c(H)[7]===4.95×10mol/L,按照NaHCO溶液中各成分的分布分数,δ(CO)[8]====,将K=4.3×10,K=5.6×10代入得δ(CO)==0.011,则c(CO)=0.01mol/L×δ(CO)=0.01mol/L×0.011=0.00011mol/L。又知Ksp(CaCO)=2.9×10,混合溶液中c(Ca)×c(CO)=0.01mol/L×0.00011mol/L=1.1×10>Ksp(CaCO),因此有沉淀生成。由以上分析可见,NaHCO溶液中加入CaCl溶液,仍将生成沉淀,因此在没有浓度数据的鉴别题中,实际上是无法用CaCl溶液完成NaCO溶液和NaHCO溶液的鉴别的。

参考文献:

[1]王祖浩.有机化学基础选修(第四版)[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73.

[2][4][7][8]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分析化学第四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王祖浩.化学1必修第六版[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44.

[5]王祖浩.化学反应原理选修第五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91.

[6]邵心阳,等.CaCl溶液能否鉴别NaCO溶液与NaHCO溶液的实验探究[J].化学教学,2012(10):53-54.

上一篇:浅析法制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 下一篇:探究中职会计专业的电算化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