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诗情 徜诗趣 洒诗性

时间:2022-09-03 03:19:57

【摘要】语文教师不仅要把诗意弥漫到课堂上,还要把诗意播撒进学生的心灵里,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作为语文教师,应坚信文字的力量,怀着古典诗意的情怀去营造美丽的精神家园,引领学生走进文学殿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多方面呈现出的美――世界之美、人生之美、思辨之美、语言之美。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意化 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是最富情感性、审美性的学科,和诗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由此产生的心灵感应和生命体验正是诗中的真、善、美。特级教师王崧舟说:“我有一个梦,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相信他的这个梦也是所有语文教师终身追寻的梦想。那么,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天地,开始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绚丽的诗意之旅呢?

一、在音乐中飞扬诗情――促成情感共鸣

音乐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最能够给人以一种情感的熏陶。文学与音乐虽然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二者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本来就有许多相通之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音乐,既能营造氛围,又激活学生的想象,促成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渲染诗意氛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选取合适的音乐,给学生创设诗意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这样,就能够有效引领学生进行语文课堂上的诗意之旅。

例如,在教学《乡愁》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故乡的云》,这样,课一开始,就使整个课堂弥漫着诗意的氛围。《故乡的云》曲调比较伤感,学生的情绪很容易被感染。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学生渐渐地体会到了作者漂泊他乡的思念之情,走进了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本课快结束时,笔者又播放了背景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学生低沉、缓慢地朗诵着诗歌,不仅理解了诗歌的表层含义,并且能联系写作背景,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把诗人绵长的思念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可见,用音乐来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能给学生更为直接、更为生动、更为丰富的感受,它所唤起的联想,是从情感激发中自由展开的,能帮助学生克服语言文字的抽象性所带来的困难。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音乐在融入语文课堂时,应适时、适情、适度。它的声音高低不能超越师生交流的声音;它的音符应根据教材的内容而选择,或激昂或低沉、或喜悦或悲伤。音乐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为用音乐而用音乐。它必须是为服务语言文字而出现的。语文教学中适宜地引入音乐,可以放飞学生的诗情,反之,音乐会束缚甚至误导学生的思维。语文教学相约音乐,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课堂会是另一番天地,学生会因此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境,语文学习会在愉悦的情境中得以升华。把音乐引入神圣的语文课堂,让优美的语文课文插上优美的音乐的翅膀,让我们的诗情放飞在文学与音乐的双重殿堂。

二、在朗读中徜徉诗趣――促成思想共鸣

如果说音乐熏陶是诱发学生诗情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语文课上诗意的朗读就能让我们感觉如同徜徉在美文佳篇的海洋。朗读是作用于直觉的语文教学训练方法,它以一定的文字作品(书面语言)为基础。通过朗读加深对文字作品的理解,依靠声音传达出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会语言艺术的精美,感受丰富的艺术形象,还可以使学生从文字符号中感知形象,体会作品的情味,领悟语言内涵,联想作品中的形象,悟出言外之意。所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诗意的朗读,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显得有声有色,有语文味儿。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学生虽然基本都能看懂,但是这个“懂”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而无法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与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如果能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这个问题就有可能得以解决。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朗读的作用,朗读文章时,不仅要理解字句的意思,还应用心灵去感受与体会。

为了使朗读变成一种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一种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一种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语文课上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有录音读、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或分角色朗读等。采用多种形式来朗读文本,可以让学生领略朗读所带来的千姿百态的美感。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朗读,都是诗意的体现。例如,在教学《华南虎》时,笔者就以朗读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目的是读通诗歌,疏通字音,熟悉课文。接着是分组朗读,要求处理好停顿和语气语调,读出情感。再次是请学生示范朗读,其他学生思考问题:卧在你面前的是一只怎样的华南虎?最后齐读,深入感悟华南虎的形象,体会诗中最能震慑人心、表现主题的语句。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渐人佳境,教学气氛极其浓烈。无需过多的分析,在一次又一次声情并茂的吟诵中,学生就已经了解了诗人在诗中寄寓的中国人不屈的灵魂和挣脱禁锢、向往自由的顽强斗争精神。

不仅诗歌教学要以朗读为主,其他文章也莫不如此。在不断的朗读中,学生的思想就会不断地碰撞,就会与文章中的主人公、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在教《落难王子》时,笔者让学生反复品读“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一位女生用比较轻松的语气读完了这个句子后,笔者让学生点评,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一生说:“读得太平淡了,没什么感觉。”另一生说:“应该用严肃的语气去读。”这时,班长站起来正色道:“她读起来像唱歌一样,这样处理是不对的。要知道周国平是在女儿夭折后才写下这篇寓言的。他遭遇了巨大的灾难,但他没有被灾难所打倒,而是顽强地活了下去。文中的落难王子跟作者一样,有切身的痛,但却不能逃避这种痛。因而我们朗读时要读出那种切身的痛苦,但又必须是顽强的痛。”他满怀感情的朗读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余映潮先生说:“朗读教学是品味作品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感情,从而创造诗意的课堂。

三、在经典中挥洒诗性――共筑文学共鸣

如果说语文课上相约音乐、钟情朗读能使语文课堂的诗化之旅风情万种,那么携手经典,则会使旅途增添无限温情。经典名著,穿越时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会让青少年终生受益。作家余秋雨先生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然而,回头看看我们的孩子,他们太缺少阅读了,文学经典的缺失已是一种客观事实。在语文教学中,应首先培育学生的“经典意识”和对经典的动态观,让不该远去的文学经典重新回归。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王涧老师说:“在独立阅读刚起步的中小学阶段,学生往往不能自己很快摸着门径。”这就需要教师架设经典与孩子们之间的桥梁,携手经典走进孩子们的心中,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去净化学生的灵魂。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可以想见,天生的诗心加经典的阅读,嬗变出来的定是华美的诗性。

1.开拓经典视野,浸润诗性情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并使这本书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帮助学生遇到他‘自己的’那本书,这是需要教育艺术的。”所以我们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与经典结下“缘”。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学生在课内阅读了感兴趣的文章后,应该进一步引导他们阅读与之相关的一组文章。如,读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学生有感于作者对往事清新甜美的追忆,教师可适时推荐《阿长和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学生会从中读出一个敢爱敢恨的鲁迅。还可以由一位作家的某一篇文章延伸到他的其他文章,如阅读完老舍先生的经典散文《济南的冬天》之后延伸到他的另一经典作品《骆驼祥子》。还可以由所选作品延伸到背景材料、评论性文章等,如读寓言《落难王子》时,介绍写作背景:周国平是在他的女儿夭折之后,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写下这篇寓言的,从而引导学生去阅读《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关于阅读文学经典,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则主张“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文学经典的阅读过程就是一个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过程。在与文学作品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世界开始变得细腻博大,思想世界拓宽加深了。有经典为伴,他们的语文学习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思绪涌动着诗的灵性,生活洋溢着诗的浪漫。有一位学生写下了这样的随笔:携手经典,我可以和陶渊明一起“采菊东篱下”,为找寻心中的净土而深情吟咏;我可以和孔子在私欲膨胀的世道中,信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去打捞那被人遗弃的传统道德;我可以和杏林子一起站在生活的细节之处思考生命,感受生命的力量;我可以透过朱自清散文淡淡袅袅的忧郁,感受那父子真情的回肠荡气。

2.品读名家对话,挥洒诗性人生。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充当对话的权威,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往往造成学生对经典文本的冷漠感。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得为学生巧搭对话平台,主动置换对话角色,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在平时的学习中,笔者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从易中天的水煮《三国》,到于丹的《论语》快餐,无一不得到学生的热捧。名家善于将文言文用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白话来表达,让学生得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中,一掬清泉为快,于是学生在精神上有了对古典文学的诗意追寻,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大大提高。

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们有了表达的愿望。他们或对作品中的人物品头论足,或对作品的语言、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此时就应适当引导。例如,开展阅读交流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或摘录经典语段,或对书中的人物进行点评,或撰写颁奖词;开展优美篇章朗诵比赛;写写读后感,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情真意切地表达对名著的赞美、升华对名著的理解,这样,学生的读写能力都能得到提高。由此可见,阅读经典足以提高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的人文内涵逐渐丰厚起米,在他们的心灵底版上留下温暖而阳光的诗意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不是培养能力,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经典诗文中蕴含了很多美好的东西,语文教师应该把这些美好的东西挖掘出来,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让他们的心变得细腻,让他们的情感变得丰富,让他们的生活变得诗意。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努力成为语文的生命诗意飘洒的过程,成为学生的天性诗意自由发展的过程,成为教师的劳动诗意弥漫的过程。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今天,诗化之旅让能让语文教学找到可以回家的路。

参考文献:

[1]郭春林.审美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5 .

[2]申咏梅.美学语文,诗情课堂[D].南京师范大学.2006.

[3]刘青艳.新课程诗意语文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8.

上一篇:体育新课标中的尝试 下一篇:小议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