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学习社区群体学习特征与知识构建策略研究

时间:2022-09-03 02:19:42

虚拟学习社区群体学习特征与知识构建策略研究

[摘 要] 分析研究虚拟学习社区群体学习特征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绩效和社区的建设水平。本文以“天涯虚拟学习社区”为例,从群体心理、学习行为、从众与服从和“意见领袖”效应四个角度分析虚拟学习社区的群体学习特征,并在此基础提出了群体学习活动的设计、隐性知识的传播、学习共同体的搭建三个具体的群体学习知识建构策略。

[关键词] 虚拟学习社区;群体心理特征;知识构建

[中图分类号] G40-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0008(2009)06―0019―04

一、研究概念框架

(一)虚拟学习社区

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又称网上学习社区或在线学习社区(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等,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网络空间中,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包括各类教师、组织管理人员等)共同组成的,具有持续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的社会集合体及其网络活动区域。[1]对于虚拟学习社区的组成要素,大多数学者注意到了三个层面:技术、学习和社会互动。[2]在这三个构成要素中,“技术”是虚拟学习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它使得处于不同时空的师生、生生能够进行各种形式的同步或异步互动,这也是虚拟学习社区区别于现实学习社区的主要特征;“学习”是虚拟学习社区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和意义,它是虚拟学习社区区别于一般虚拟社区的主要特征;“群体互动”则是虚拟学习社区存在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它是联系社区中各种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纽带,是社区中各种群体和组织产生的必要和重要条件。

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通过社区交流平台或者其他的网络通信工具(如QQ、MSN、E-mail等)进行沟通和学习,实现知识、经验和资源的共享,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学习者在与社区中其他学员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类似于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网络,并且达到一定程度的价值和文化共识。

(二)社区群体

群体又叫社会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合体。[3]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对群体进行的一种独特分类,提出松散群体的概念。所谓松散群体,是指成员间的关系不以共同活动的目的、内容、意义和价值为中介的人的集合体,[4]如同室的病人、同车的乘客、同商店的顾客等。松散群体进一步发展有可能成为联合群体,其特点是成员有共同的活动,但这种活动只有个人意义,成员间的关系是以对每个成员具有个别意义的群体活动为中介的,如为了比赛临时组合的球队。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就是集体,它是成员间的关系以有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群体活动内容为中介的群体,也就是集体成员不仅认识到共同活动对个人和集体的利益,而且认识到共同活动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群体也是从松散群体随时间推移逐步发展到联合群体,最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集体,虚拟学习社区群体具有集体的心理特征。

对虚拟学习社区中群体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有助于助学者了解群体中每个学习者偏好的学习方式和认知风格,为其提供适合其特点的学习策略参考和学习方法支持,可以帮助其提高知识建构的效率,提高知识管理水平,促进学习成功。其次,有利于助学者把握其心理的和社会的特征,这是教育者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组织形式、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和资源建设的前提。第三,有助于社区学习活动的助学者设计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活动。

二、虚拟学习社区群体学习特征分析

虚拟学习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不同于传统教学,它具有虚拟性、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和资源共享性等特点。笔者认为分析影响虚拟学习社区的群体学习有效性的群体心理特征、学习行为特征、从众与服从和“意见领袖”效应等,对虚拟学习社区的成功建设与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社区群体心理特征

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活动是在社区关系网络中进行的社会性群体活动。学习者不是孤立的个体,他处在学习社区这个大环境和社区关系这个大网络中,他与社区环境和其他社区成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笔者认为由学习者的共同目标形成的社区意识、共同情感形成的社区归属感、共同的价值规范形成的社交真实感和规范的组织机构形成的合作意识是虚拟学习社区群体心理特征的重要内容,其架构模型如下图。

1.共同的目标形成社区意识

任何群体都有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是群体所有成员进行活动的方向、目的及标准。没有目标,群体不仅会失去动力,还会失去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也正是由于成员目标一致,才使群体成员产生共同兴趣和愿望,从而联合在一起。学习者对社区文化和学习氛围的认可,强烈的社区认同感形成社区意识,能拉近学习者和社区的距离,使学习者逐渐融入社区文化中。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有强烈的社区意识的学习者会把自己当成社区的一分子,会产生主人翁意识,主动承担维护社区秩序的责任,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建设社区资源,在学习过程中能感受到较大的乐趣和满足。

2.共同的情感形成社区归属感

群体成员在心理上会发生共鸣,对成败荣辱有着共同感受体验,产生相应的情感,形成情感相互依赖的关系。社区归属感表现为学习者对社区和其他社区成员的信任,学习者觉得自己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一个温暖的团体中。如果没有社区的归属感,学习者就是独立的个体,容易产生焦虑、逆反心理和丧失学习的动力。群体成员之间进行着频繁的交往,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认同,在心理上意识到对方,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个群体的“归属感”。在天涯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不仅可以发送文本文字信息,还可以发送各种生动逼真的表情、趣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也可以给别人献花等,可以说有很强的社交真实感。它能帮助学习者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情,也便于理解别人的意思,方便学习者互相交流,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满意度和合作学习的质量。

3.共同的价值规范形成社交真实感

每个群体内都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约束和控制群体成员的强大压力。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在行为、思想、态度上都必须遵守这些规范准则,谁如果违反将受到孤立与惩罚,甚至被取消成员资格。社交真实感,是指在学习社区中,学习者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展示自己情感和进行人际交往的一种能力。在天涯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周期正式开始之前,会推选一个班长和副班长,其他学习者将由管理员分成若干小组,并选出一个小组长负责平时作业的查收。这就好像在一个真实的班级里一般,学员有自己的相对较稳定的角色,整个学习过程处在“真实”的情景之中。

4.规范的组织机构形成合作意识

每个成员在群体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着相应的角色。其核心成员占据领导地位,掌握支配群体的权力,并指导控制群体的活动。而多数成员处于从属地位,扮演着相应的角色,且按角色的行为模式进行交往、活动等。在天涯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要和社区环境、社区资源以及其他学习者互动,他们之间形成具有合作意识的社区关系。所有学习者对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交流和学习,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然后大家一起协商、讨论。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学习者可以相互分享智慧和思维方式,学习者在合作的活动参与过程中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成员之间的联系,也可以促进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促进集体智慧的发展。

(二)群体学习行为特征

虚拟学习社区学习者的网络学习能力(包括计算机操作水平和网络使用能力)、认知行为风格、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对虚拟学习方式的态度都直接关系到学习者是否能有效地接收信息并顺利展开学习。[5]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对计算机和网络比较熟悉的学习者,对网络学习的适应性强,容易熟悉学习环境和学习工具,容易接受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方式。他们在社区中表现比较积极,学习压力较小,学习满意度较高。而计算机操作水平差的学习者,自信心不足且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挫,容易产生焦虑或退缩的心理,会降低学习效率,他们的学习满意度较低。随着学习者在社区中学习时间的增长,学习者逐渐熟悉社区环境,适应社区的学习方式,掌握基于网络学习的方法、技术和技巧,这些特征就会发生改变。虚拟学习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具有虚拟性、开放性、资源共享性、多重交互性等特点,大部分学习者对它比较感兴趣,态度比较积极。

学习者在社区中的压力和受到的约束较少,学习者较大胆也较真实,主要表现在不懂就问,而不太会顾虑自己水平有限。笔者通过参与和观察天涯社区的学习者的行为表现发现,大多数学习者都能积极地参与互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一旦碰到问题或困惑,大多可以立即通过发送信息求助。性格外向的学习者会直接把聊天信息通过“公聊”方式发送出去,而内向的学习者也可以通过“私聊”向教师或者熟识的学习者发送求助信息。这样,通过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这种即时的交互,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可以及时地解决,有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也大大增强了学习者的自信心。

(三)从众与服从

1.从众

从众是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的表现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6]从众现象发生在虚拟学习社区群体种群体内,影响从众因素有:首先,群体的一致性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也影响从众,一般来说,地位高的人,不易出现从众行为,地位低者易出现从众行为;再者,个性特征,如一个人的能力、自信心、自尊心、独立性水平等与从众行为也有密切联系。任何一个社会群体,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致是很有必要的。只有群体中成员的意见统一,才能够形成一个群体成员所必须遵从的社会规范,使群体成员受到必要的约束。从众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

2.服从

服从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作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明确要求下而发生的。[7]影响服从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在虚拟学习社区群体中影响从中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权威性,命令发出者的权威性对于执行命令者的服从行为有很大影响,有权威的人的命令,易被他人接受并作出服从行为。二是命令执行者的道德水平、人格特质、文化背景等因素会影响其本人的服从行为。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服从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每个人在虚拟学习社区归属于社区群体,遵守和服从这个群体的规范,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协调,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和维持社区正常运转的秩序。

(四)虚拟学习社中的“意见领袖”效应

传播理论指出人际关系是影响传媒和受众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变量,它往往处在传媒和受众之间传播的过程通常是大众传媒的意见从广播和印刷媒介流向受众中的意见领袖,再由意见领袖二次传播给受众人群中不太活跃的人。[8]因此,意见领袖既是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同时又是传播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师应当担当意见领袖,并通过意见领袖这一特殊角色,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形成一种以意见领袖为强连接的社会网络构成虚拟学习社区,充分发挥教师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意见领袖”作用,一直保持到每个学期的网络课程结束。任课教师是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中的意见领袖,且为最核心的意见领袖;在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中,由教师和部分学生形成了社会网络中的意见领袖群体。不仅任课教师是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中的意见领袖,高技能学习者也是该网络中比较核心的意见领袖,他们实际上起到了助学者的作用;意见领袖群体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形成了一个具有强关系、直接的、紧密的和互惠的基础团体;意见领袖群体对网络属性特征值有很大影响,是构成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信息通路的重要人物,他们对网络属性特征值有很大的影响。

三、虚拟学习社区群体学习策略构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是“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而展开的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这些学习行为的知识支持主要是通过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的互动完成。这种学习使得学习更加个性化,让学习者感到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学习,伴随着教师的支持与个人目标的达成,使学习者能够得到鼓励和支持。

(一)基于专题的群体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整个的探究活动在学生之间协作交流完成,学生是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建构自己的知识,还要为小组乃至整个团队(社区)建构知识作贡献。作为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理论设计一系列环节帮助学生完成探究,探究过程如图2。

1.共享

面对学习主题,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抛砖引玉,也可以陈述观点、表达思想,小组对不同观点和理解进行分析协商,形成共享的协作知识。知识分布于人与制品上,学习活动中人与人的沟通即是知识共享的活动。

2.论证

论证活动可以面对面交流,也可以通过协作交流网络平成。论证过程实际就是学生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不断互动、螺旋上升的过程。学习成员提出各种有价值的观点形成社区的共同知识,一起完成知识建构。

3.协商交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而学习者能力水平不会相同,个性差异决定学生看问题的角度、看问题的深度必然不一样,相互间的协商能够取长补短,激发创造性。协商阶段是知识建构的最重要的阶段,协商可以促使各种观点达成共识,形成团队的知识,即协作知识建构。因此,对学生协作知识建构活动必须设计这一环节。而且网络的特性能够很好地支持协商交流,口头表达或在网络上发帖都是常用方法。

4.创作作品

专题教学与知识点教学不同,学习内容广而深,没有唯一答案。展示学生学习成效的方法,学生创作作品是方法之一。作品是以小组的形式设计和创作,可以是报告、设计方案、模型、电子板报、观察表格、反思日志等,总之,学生学习成效要体现目标的达成。

(二)搭建长效的群体学习共同体

协作学习被用于学习者完成某一任务需要分工,相互交流促进,如基于问题式教学和抛锚式教学都离不开协作学习方式。协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都是虚拟学习社区普遍采用的学习方式,但是数字化学习中协作学习往往针对的是某个单个的主题任务, 随着任务阶段的结束,协作学习的分工合作也就结束了。学习共同体是一群追求共同事业,一起从事着通过协商的实践活动,分享着共同信念和理解的个体的集合。[9]这里的学习共同体不会因为某个阶段性的任务完成而结束,它有一个完整的群体。与协作学习相比,学习共同体的内涵要更加丰富,要求利用共同的资源与工具, 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学习成为了文化适应与获得特定实践共同体身份的过程,具有长效性。在虚拟学习社区中,不能为了协作而协作, 要更加注意协作的持久性,及其社会价值与团体价值,让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通过长效学习共同体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获得更深的知识体验。

(三)构建隐性知识传播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与其他学习者、教师和专家等交流与对话,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各项研究表明,隐性知识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播,也就是说传统的教学系统中,以教师为中心注重讲授式的教学策略是不能够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传播。[10]

一般认为,隐性知识的传播需要经过迁移默化、隐喻、假设等描述手段显性化隐性知识、内隐化认知以及创造性应用等环节,有效的传递方式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通过例子或一定的情景,通过慢慢增加的个人喃喃不清的自言自语和抱怨,通过师徒之间若干年密切合作中所发出的微笑、皱眉和感叹来获得。但在教学环境条件下,实施这种方式的条件实在是有限。目前,人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真实情境条件下,通过“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再到隐性知识的螺旋转换过程”实现隐性知识的传播。[11]

由于虚拟学习社区具有资源的泛中心化、互动的丰富性和认知工具的多样性,不论对知识的综合化、外显化还是内隐化、社会化都极具催化价值。知识的四种转换形式不仅是文化载体的结构性变化,同时凝结了认知主体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蕴涵着隐性知识的扩散、沉积、创新与应用。知识的社会化、外显化到综合化、内隐化不仅是“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再到隐性知识的螺旋转换过程”,这一隐性知识传播策略的四个关键阶段,还是动态的程序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经历了隐性知识的感知与扩散、深化与系统化生成与沉淀以及应用与内化的传播过程。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虚拟学习社区中社区学习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生经历、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和工作领域,组成了一个帮助成员多角度认识问题的异质性群体。在异质性群体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有的可能产生许多突如其来的灵感,经过其他成员的批判性挑战将学习者的思考引向深入,这种讨论越热烈,学习者的思维也就越活跃,思考的范围也就越广,他也就越有可能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产生真知灼见。虚拟学习社区中个体智慧之间的联结、碰撞、交织、互补和集体智慧的凝聚、发展,可以使学习者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认识更深刻的见解。

学习者的特征随着学习者学习时间的增长会发生很大变化。虚拟学习社区的平台建设者必须关注学习者的各种特征,有针对性地设计出适合学习者的社区环境,使学习者能拥有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社区的教育者、教学设计者等必须经常关注和及时了解社区群体心理特征,才能有效地根据学习者的状况进行教学设计和社区学习活动设计,以使学习者高效地获取知识、完成意义建构,并使学习社区的教学质量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马红亮.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6.(09).

[2]王海东,丁兴富.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构建学习社区[J] .中国电化教育,2004,(11):29-32.

[3][4][6][7]姚本先.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王迎,安玉洁,黄荣怀.远程学习者特征模型的构建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6,12(1):51.

[8]Burt,Ronald. The Social Capital of Opinion Leaders[J].Annals1999,566:37-54.

[9]张振新, 吴庆麟.情境学习理论研究综述 [J].心理科学, 2005, 28(1):125-127.

[10]Nonaka.I.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1,(6):96-104.

[11]潘巧明.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隐性知识传播模式[J].远程教育杂志,2008,(6):45-47.省略)。

Research of Group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Knowledge Building

Strategies in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Song Baoyu

(Linyi normal university, Shandong Linyi 276005 )

【Abstract】 It will help learners to improve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the level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o study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s group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paper, "Tian Ya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as an example, we analyze the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s group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four angles of group psychology, learning behavior, conformity and obedience,and the "opinion leaders" effect. We propose a design group learning activities, learning community structures, the spread of tacit knowledge in three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group learners to construct knowledge.

【Keywords】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Group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Knowledge construction

本文责编:陶 侃

上一篇:教师为什么不写博客? 下一篇:信息技术支持知识建构:层次模型与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