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探析

时间:2022-09-03 11:22:43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探析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探究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而言,是极有好处的。它不但能让学生通过学习回顾旧的知识并掌握新的知识,同时还能将这种学习的方法运用到以后的新知识之中。不断地学习,让学习活动变得更加轻松、顺利。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积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

实现美术教学中学生知识兴趣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要用心地安排上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其次要认真选择教材内容,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于小学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二册第14课“下雨了”的课堂教学中,从孩子天生喜欢嬉水这点出发,选择下雨天来安排这一课的教学,让学生亲自感受下雨的情景。具体来讲,首先可以通过以前的录像或多媒体录音,让学生在教室里先回忆他们心中下雨时的情节,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带孩子们到室外亲身体验下雨的感受,孩子们在看、听、说、触、玩的基础上对下雨的情景有感而发,通过亲身感受,倾听和亲近雨,来说说下雨时他们自己的感受和自己最想做什么,使学生学习和创作的热情高涨,这样一幅幅生动而有趣、富有创造性、内容又新颖的画面就在孩子们的笔下完成了。

2.学生要培养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

创新总是会和逻辑有关,但是逻辑并不是创新的全部,创新需要逻辑的参与,以实现一种更加理想的状态。因此,创新必须做到突破思维定式,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地拓宽思维的领域。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整体辩证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逻辑并不单单与科学挂钩,随着社会的发展,逻辑对于美术教育的作用也在日益凸显出来,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众所周知,儿童作画开始都是凭借他们原始脑中的印象来画,常常是别人怎样画他也怎样画,缺乏独创性。这就要求要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小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将想象力与创新性思维结合,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正是基于此,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将学生看似荒诞的想象同他们的创新性发散思维相结合,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就很关键了。首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参与到制作的过程之中,许多创新和想象就会在这种过程中不自觉地产生。具体就是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独立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其次要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将这种创新精神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之中。不断训练和强化这种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其中的快乐,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

3.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为了能适应现代教学的目标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精神,有能力了解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也有能力去解决所发生的各种新情况,让学生在一种愉悦和不自觉的环境中得到创造性的发展。其次教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蔼可亲的态度、温和的语言、诚恳热情的指导,这些对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正确对待学生作业中的优缺点,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优秀的学生,耐心地疏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此外,儿童作画始于自身印象的特点,使得教师领画、带画,示范作用凸显出来。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审视学生的美术作品,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否则学生会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

经过多年美术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从中得出以上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的能力,不断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良性发展,不断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真正使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适应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发挥。

参考文献:

卢光军.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点滴体会[J].校长阅刊, 2006(5).

杨保霞.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小学时代(教师版), 2009(1).

上一篇:捍卫高考公平就是捍卫中国梦 下一篇:浅谈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成就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