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时间:2022-09-03 09:33:38

卫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文章编号:1009-5519(2009)19-3033-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卫生微生物学是预防医学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实验是卫生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尤其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观察到学生对实验课不太重视,在具体的实验中存在应付差事、走马观花的现象,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差,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非典”突发事件的发生,暴露出我国目前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事业的薄弱。随着公共卫生体系和应急机制的建立,公共卫生人才也应加紧培养,特别是在培养卫生检验方面能独立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是预防医学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如何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目前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我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逐步改革卫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

1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1.1 实验教学中的生物安全要求:“非典”突发事件中暴露的实验室生物圬染问题使人们意识到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问尤为重要。因为卫生微生物学实验因其材料的特殊性(实验材料为可以致病的病原微生物),如果实验室本身管理不善或学生在实验中操作不规范,随时都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扩散。首先,向学生讲授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强调实验室规则。如进入实验室一律穿好白大褂,严禁在实验室吃东西,禁止吸烟、化妆及存储食物,不能在实验室喧哗,若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惫外一定要报告实验老师,不能私自处理,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双手消毒、清洗干净后方能离开等。任何实验材料不得私自带出实验室,强调合理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和高压灭菌器。其次,树立有菌观念,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性。比如接种环使用前后严格进行灭菌,小心正确处理传染性物品、消毒物品和废弃物品,等等。

1.2 扎实掌握基础性实验操作技术:以往教学中发现,学生虽然在医学微生物学中已经学习了微生物学基础性实验操作技术。但掌握不牢靠。因此我们在原有的24学时的实验课基础上增加了实验室基本操作这个教学环节,使实验教学时数为30学时,理论实习比例达到1:1(原总学时54学时,理论30,实习24)。在微生物学基础性实验操作技术实验课程中,强化训练了学生培养基的制备、革兰染色、显微镜的使用、消毒与灭菌、细菌的培养等微生物学基础性实验操作技术,为下一步开展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加强卫生微生物学法规、标准、规范的意识: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所出示的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因此,必须明确相关的法规、标准和规范,严格遵循标准操作流程。每次实验教学中都要向学生讲相关的法规、标准和规范,做判定有理,有据,使学生牢固树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意识。

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及手段

2.1 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过程:卫生微生物学实验的特点是准备工作很多,每次实验前均有大量的洗刷、包扎、灭菌、采样等工作,这些工作往往都是由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来完成,学生进入实验室只是机械地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学生对实验器材的来源、实验的目的不明确,对实验结果不期盼,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学生会因缺乏实验准备这方面的锻炼在日后的工作中无法独立开展工作。因此,我们在实验准备中,利用课余时间合理地安排4~5名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全过程,要求学生从玻璃器皿清洗、培养基配制、消毒灭菌、预实验等方面与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一起参与,并做好记录。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验准备过程的实践,弥补了实际工作对此方面要求的缺陷,通过实验准备过程的学习可帮助其细心观察实验反应、全面分析实验结果、正确判断实验结论,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提出见解,不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兴趣,强化创新意识,而且也为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奠定了基础。

2.2 采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实验教学中充分采用多媒体、VCD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介绍实验流程、展示图片及实验结果,既生动又形象,学生看得非常清楚,实验操作起来思路清晰,步骤明确,教学效果非常好,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2.3 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在教师们的鼓励和支持下,学生自发成立了学习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运用工具去查找信息,开展课外兴趣活动,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活动,提高了学生对卫生微生物学实验的兴趣,加深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也带动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3 改革实验考核方法

考试是评价学生对各门课程掌握程度好坏的标准,也是制约学生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低,没有专门实验操作考试,学生忽视实验课,在实验过程中应付差事、抄袭实验报告、动眼不动手、甚至缺席实验课。通过实验考核可以使学生重视实验课,对实验课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实验考试单独记分,实验课成绩占微生物学课程总成绩的40%,即40分:实验预习情况、出勤率、实验主动性、操作规范等情况,占10分;实验报告书写重点考核工作报告书写格式与结果评价、实验报告中误差分析等内容,占10分;在理论内容的考试中,增加实验内容,占10分;实验操作考试10分。实验操作考试由一名学生和教师打分,平均分为最后实验操作考试成绩。考核方法的改革,使学生更加重视实验课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注重实验环节,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4 实验改革效果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使学生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实验课的地位和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提高,改变学习态度了;认识到实习操作技能的重要性,有目的有意识地在平时加紧练习基本操作;积极主动参与实验准备,参与教师科研,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学生的动手机会更多,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科研活动申明确分工负责,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考核方法的改革,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为今后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民营医院护士医院感染知识问卷调查分析 下一篇:新形势下医学生临床实习面临的冲击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