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猫爷爷”戴铁郎和他的超级警长

时间:2022-09-03 09:20:49

国产动画“原动力”――黑猫警长

黑猫警长故事最早来源于诸志祥的儿童文学,这些零散的故事被发表在上世纪50年代的新民晚报上,戴铁郎觉得这些故事很适合排成动画片,因此将它们收集起来进行进一步改编。他认为黑猫警长的故事落脚点应该是在善与恶的争斗上,他反对在动画片里太打闹,认为儿童是一个很美好的群体,想通过善与恶,让孩子们分得更清楚一些。

当时戴铁郎所在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对题材要求比较多,一个是外国得奖的短片,一个是民族化的东西,现代题材这一类不大引起注意,当时他就觉得应该通过想象力,进一步地加工创作。戴铁郎做《黑猫警长》的时候,把子弹、枪弹打出去转弯,他的这个做法在当时的报纸上就遭到别人的批评,说荒诞,子弹怎么能转弯呢,但是他的设想是火箭能够追踪,这是他的一个想象;第二个想象是手机,上世纪80年代用的都是大哥大,戴铁郎想大哥大为什么不能变小呢,于是就有了黑猫警长拿的传呼机。

除了人物造型、场景设计方面是戴铁郎做的,编剧也是他做的。改编后的《黑猫警长》一共分为5集,每一集都讲述一个科学道理,戴铁郎平时都比较喜欢文学、科学这些常识,他家里买了很多玩具包括电动玩具,还有很多科普杂志,他经常会做一些研究和记录。

1984年,当时《黑猫警长》动画片刚刚推出两集的时候,传出很多质疑的声音,说黑猫警长太血腥,不适合儿童观看,还有人将黑猫警长的黑色制服、大盖帽、鲁格手枪同德国纳粹联系起来,甚至还有权威专家来信,让剧组不要再拍这样的动画片。这让身为黑猫警长导演的戴铁郎非常失落,当时戴铁郎已准备了五集剧本,因此在拍完这五集之后,黑猫警长的故事便戛然而止了。

经典动画源于生活

戴铁郎1930年生于新加坡,自幼酷爱美术,早年就创作了木刻画《台湾村景》(现收藏于中国版画作品集)。1949年在香港的时候与盛特伟一起在人间画会画室工作,195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后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1957年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参与了《小蝌蚪找妈妈》《草原英雄小姐妹》《九色鹿》《黑猫警长》等经典动画的创作。

戴铁郎的经典动画离不开来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认知,比如,他在生活中经常发现一些孩子不爱护牙齿,就想搞这样一个题材,也就是后来大家看到的《小红脸和小蓝脸》,他把两个小细菌变成有生命的,这两个小生命在蛀牙里怎么表现,他把蛀牙表现成他们的居住场所和娱乐场所,通过牙医诊治告诉小朋友,以后晚上睡觉前不能吃东西,戴铁郎跟孩子们非常配合,而且非常理解他们,孩子们也理解戴铁郎。他经常向孩子们学习,他觉得小孩子有很多想象力,这是他跟孩子们玩的时候总结出来的;另外他觉得孩子们很真实,他应该向孩子们学习做人的真实。

好友眼中的“怪爷爷”

1984年版《黑猫警长》的制片主任,戴铁郎的好友、学生印希庸说,戴老是个很洋派的人,他本身是归国华侨,“当年他拍《黑猫警长》的时候我印象很深,他一手吃面包,一手就着冰激凌。”直到现在80多岁了,戴老还喜欢喝冰可乐、吃面包。他当时想把《黑猫警长》做成系列,想引进在国外看到的不同于传统的观赏形式,那时系列片在国外已经很流行了。

黑猫警长时尚的服饰造型,在当时看来充满想象力的武器设计,都反映了戴铁郎的“超前意识”。这与戴铁郎整个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包括跟他整个知识面的宽度是分不开的。退休之后他依然关心年轻人喜欢什么东西,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

说起对戴铁郎的印象,严定宪与戴铁郎曾是大学同班同学,后来又一起分配到上海美影厂。“当时的同学,个人有个人的性格和艺术偏好。戴铁郎一直就喜欢带有科技元素和色彩的东西。性格有时候很开朗,有时候又很内向,比较琢磨不定。”常光希对“黑猫爷爷”的印象是,他年轻的时候更开朗活跃一些,年纪大了之后越发变得内向,不爱说话,“而且他的自尊心很强,可能有些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求求人也能帮他点忙,但他是不求人的。”

永远不被遗忘的经典

在所有作品中《黑猫警长》尤其深受人们的喜爱。自《黑猫警长》放映后,全国各地许多报纸和刊物都作了专题报道和介绍,它的形象被儿童誉为“动画明星”。也正如此,《黑猫警长》的录音带、录像带、VCD以及连环画等产品一时供不应求,同时,采用“黑猫警长”形象制作的各种玩具、儿童用品、童装、文具以及食品等产品也畅销于市场。

2010年,《黑猫警长》电影版被搬上了荧幕,许多80后带着孩子去电影院重温经典,创下1500万元的票房收入。即使昔日的“黑猫爷爷”垂垂老矣,可他创造的形象却依然威风凛凛地活在年轻人的心中。

许多人谈起那年《黑猫警长》再映的盛景,但老人仍是寂寞的,80多岁的他坐在窗边,凝视着自己捏的黑猫警长的模型,二十多年的风化,黑猫周身布满裂缝,还掉了一只猫耳。他一支接一支地抽着烟,说:“这是一个好时代,好到让我常常遗憾,要是再年轻一点就好了。”

上一篇:大胆毛贼!小偷都是这样偷车的你知道吗? 下一篇:成熟的作品:扎根于文化 着眼于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