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猫》、《雨中的猫》、《白猫》中看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

时间:2022-06-18 02:42:20

从《黑猫》、《雨中的猫》、《白猫》中看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

摘 要: 创作于不同时期的小说《黑猫》、《雨中的猫》、《白猫》通过对不同妻子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通过分析三位妻子在肉体与精神上对丈夫的依赖程度,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这一发展过程。宗教、经济及政治的发展,对这一现象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黑猫》 《雨中的猫》 《白猫》 女性自我意识

生活在不同时代的美国作家爱伦・坡、厄内斯特・海明威及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分别创作了以猫为主题的小说《黑猫》、《雨中的猫》和《白猫》。小说的写作背景分别为19世纪40年代、20世纪2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三篇小说都运用了“猫”的形象,目前有众多针对猫意象的研究。通过对小说中夫妻关系的研究,分析三位妻子在肉体与精神上的“自我”程度,可以看出不同时代女性自我意识的 发展。对于促成这一发展的原因,本文将从宗教和经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一、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一)《黑猫》完全“无我”

1.肉体的折磨

《黑猫》是美国作家爱伦・坡的著名短篇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我”原本性格温和,关爱动物,却因后来酗酒成性变得暴躁而残忍,在剜掉家中黑猫的眼睛并吊死猫之后,盛怒中在将砍死第二只黑猫之际,失手砍死前来阻止的妻子,后将妻子的尸体砌于地窖墙内。在警察调查时,“我”鬼使神差地暗示其将墙打开,看见黑猫在妻子的尸体上张着血盆大口哀号。

小说中的丈夫在酗酒成瘾之后变得情绪多变且性格暴躁。“I suffered myself to use intemperate language to my wife.At length, I even offered her personal violence.”,“我”首先选择的发泄对象是自己的妻子,对她恶语相加,甚至演变成身体暴力。而对自己的宠物,普路托,“however, I still retained sufficient regard to restrain me from maltreating him”,“我”对猫的耐心显然要超过妻子。对于“我”的恶行,“my uncomplaining wife”却选择默默忍受,毫无反抗。在收养了第二只黑猫之后,丈夫在一次盛怒中欲杀死黑猫之际,前来阻拦的妻子被他毫不犹豫一斧子砍在头颅上而丧命。小说中,在丈夫性情大变之后,妻子和黑猫成了他最大的发泄对象。他吊死黑猫,房子被烧毁,第二只黑猫神秘地出现并最终报复了他,而妻子自始至终都选择默默忍受,直至死于丈夫斧子之下。

2.精神的禁锢

《黑猫》中的妻子在整篇小说中既没有心理活动,又没有话语描述。但根据对其简单深刻的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她在这个家庭中处于精神完全禁锢的状态。比如,“Observing my partiality for domestic pets, she lost no opportunity of procuring those of the most agreeable kind.”,这里体现了妻子平时对丈夫的一举一动小心翼翼的观察,这已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当另一只黑猫被丈夫带回家时,它 “became immediately a great favorite with my wife”,立即就赢得了妻子的喜爱。通过这些可以推测妻子并非真正对猫有好感,她只是善于观察,她观察到丈夫喜爱动物之后就想尽办法讨好他。妻子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迎合自己的丈夫,她毫无自己的精神世界。

妻子最终被丈夫砍死,表面看她是想救那只猫,实际另有更深层的原因。丈夫欲砍死的第二只黑猫与原先黑猫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胸前有一撮形似绞刑架的白毛,这样的猫在当时被认为是“上帝之指”。小说描写的妻子是一个迷信的人,她相信黑猫是女巫的化身,因此杀死这只黑猫的人必会遭到上帝的惩罚。在愤怒的丈夫将斧子砍向黑猫时,一个弱女子在那一瞬间能够一把抓住了丈夫,这样的勇气与力量不仅仅来自对猫的怜悯,更是为救丈夫而死,她觉得自己死得其所。

(二)《雨中的猫》开始“有我”

1.肉体的依赖

《雨中的猫》讲述了一对美国夫妇婚后在意大利某个海滨旅馆中度假的一个生活片段。在一个雨天的下午,百无聊赖的妻子看见窗外雨中有只猫在一张桌子下避雨,她想把猫抱回来,丈夫却爱理不理。妻子下楼找猫却发现猫已不知去向,失望而归的她想要猫的欲望愈发强烈,渴望得到很多她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东西……丈夫对妻子提出的要求一直不予理会。最后,旅店老板让女佣送了一只猫给妻子。

妻子在漆黑的雨夜里看着屋檐下躲雨的猫,她想去找那只猫。从事件发生的氛围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并不是想找真正的猫。猫在西方文化里有性暗示和调情的意思,海明威一直希望能让文学展现肉体在人类关系中的极度重要性,同样在本篇小说里他用了带有性暗示的词语。当妻子寻猫未果,失望地回到房间时,作者写道:She sat down on the bed.“I wanted it so much. ” she said. “I don’t know why I wanted so much. I wanted that poor kitty. It isn’t any fun to be a poor kitty out in the rain. ”这里的 “want”后面没有接宾语,这是妻子对丈夫调情的暗示(徐纪宁,34)。随着故事的进展,丈夫仍旧在读书,妻子便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打扮和容貌上,说了一些希望能引起丈夫兴趣的话(徐纪宁,36),“She studied her profile,first one side and then the other. Then she studied the back of her head and her neck...” “I want to have a kitty to sit on my lap and purr when I stroke her. ” 这里妻子所说的 “kitty”暗指了她的丈夫,她希望丈夫像一只温顺的小猫坐在她的膝上让自己抚摸,这是又一次对丈夫的暗示,期待能唤起她的丈夫,但丈夫还是拒绝了她。

2.精神的松动

小说中的妻子在看到窗外雨中的猫时,心生怜悯,同时从小猫的孤单无助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猫的出现唤醒了她的主体意识,猫在雨中的处境就像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处境,“妻子寻找雨中猫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她自我意识的觉醒,寻找自己的过程”(程颖,45)。

妻子在下楼寻猫及空手而归的途中,两次遇到了旅店老板。这位老板向她鞠躬行礼,让她觉得自己被如此尊重,他还吩咐女佣给她拿了把伞。妻子明显很喜欢旅店老板,海明威在此也不惜笔墨地连用了七个“she liked”。旅店老板表现出的尊重与关切让这位美国太太感受到了自我,让她有了被人尊重的感觉,而这在丈夫那儿是感受不到的。当她面对这个尊重且关怀她的旅店老板时,她的自我意识开始慢慢回归。

带着这样的心情重新回到丈夫身边时,妻子开始渴望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地位。除了一直跟丈夫强调自己想要猫之外,她开始有了抱怨。在镜中看到自己时,妻子问丈夫,“Don’t you think it would be agood idea if I let my hair grow out?”当丈夫说他喜欢她短得像男孩子的头发,她却反驳并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I get so tired of looking like a boy.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长发对于女性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长发是女性的天然特征。小说中的妻子对自己的短发厌烦,打算留长发,说明她的女性意识逐渐觉醒。

(三)《白猫》充分“有我”

1.肉体的自由

《白猫》讲述了主人公尤利斯・缪尔由于妻子爱丽萨过分关注宠爱波斯猫米兰达,受到冷落而迁怒于白猫,欲置之于死地却屡试不成。白猫犹如幽灵般神出鬼没,使缪尔终日不得安宁,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折磨,最终出了车祸,终身残废。

小说中的妻子爱丽萨是个比自己丈夫年轻二十岁的漂亮女子,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她的职业是百老汇的演员,虽是二流演员却也被看重。婚后爱丽萨拒绝跟缪尔有孩子,认为这是对米兰达的不公。作为一个妻子,她是不想让这个家中有任何牵绊自己自由的事物或人存在。婚后爱丽萨重新开始了演艺事业,拥有自己的事业,让爱丽萨能够在经济上独立,因此她不需要完全依靠丈夫生活。当爱丽萨忙于事业时,她开始经常离家在外,虽然缪尔很担心,但碍于自尊心,他还是忍住没有过问。可以说,爱丽萨在这个家中享有充分的人身自由,她不关心也不依赖丈夫。

2.精神的自由

爱丽萨与缪尔的婚姻不是以爱情为基础的,缪尔垂涎爱丽萨的美色而疯狂追求,尽管爱丽萨说自己并不爱他,缪尔依然坚持这段婚姻。婚后两人只过了一段时间正常夫妻的同床生活,因为后来爱丽萨抱怨缪尔的睡眠恶习,他只能每晚先陪爱丽萨半个小时再去另外的房间睡觉,发展到后来因爱丽萨每晚都打电话到很晚,他连陪她的机会都失去了。实际上打电话只是爱丽萨敷衍缪尔的一个手段,她因为不爱丈夫,不愿跟他待在一起,所以用这个方法让缪尔不能靠近自己。

在家中,爱丽萨对白猫米兰达的关注与宠爱远远高于对丈夫缪尔。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判断,米兰达只是爱丽萨在这个家中疏远缪尔的屏障,她不愿意面对缪尔,便将自己的热情与关心都放在猫身上。她其实也不是真心喜爱丈夫送的猫,只是利用它而已。忙于事业之后,她经常不在家,与缪尔的沟通变得更少,有了心事也是每晚在电话里与他人倾诉,她的喜怒哀乐完全与缪尔是无关的,她的精神世界里没有缪尔也没有这个家庭。

二、原因

1.宗教

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黑猫被认定是女巫的宠物。驾着暴风的女巫被说成黑猫,象征死亡与不幸。在英国古代的传说中,人们认为妖魔常变成黑色的动物,尤其是黑猫,还有人说黑猫就是巫婆变的。中世纪末,基督教为了巩固地位,在欧洲散播许多恶意的谣言,称异教徒与女巫透过魔法危害基督教信仰,导致人们心中有了恐惧。

宗教审判被发明后,异端标准总是不断地扩大化和多样化。欧洲于十二世纪开始,教会指控相当数量的妇女在凶日从事巫术及撒旦崇拜。在十三世纪,教皇乔治六世宣布黑猫为女巫的化身。因此,大众想到猫或女人时,都会联想到另一者,故两者均受到迫害,受到火刑,都被称为撒旦或恶魔的爪牙甚至真身,歧视猫为女巫的化身。在这个时代,所有养黑猫的人都冒着被活活烧死的风险,除非这个猫在胸部有一撮被称作“上帝之指”或“天使的印记”的白毛。

从19世纪初开始,猫的名声逐渐得以。《黑猫》的写作背景是19世纪40年代,当时的社会仍受宗教的影响,认为黑猫是女巫的化身,正因为妻子有这样的迷信,她深信丈夫如果杀死黑猫就会受到惩罚,所以才不顾一切地挡住丈夫,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到了20世纪,猫已能够完全为人们所接受,并且成为人们喜爱的宠物。

2.经济

19世纪40年代的美国是典型的父权制社会,法律、教会和政府都使得妇女不能享有与男子同等的自由。20世纪20年代,工业革命已经相当深入,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和男人一样参加工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批男子上了前线,留下的工作空缺由妇女顶替,提升了妇女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美国妇女的就业率也在第一次女性主义运动时期迅速发展,妇女就业数量以每年增长26%的速度增长,约占全部劳动力的1/5,女性以空前的规模“进入曾经被男性独占的领域”。到了20世纪90年代,女性的经济能力进一步上升,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

《黑猫》中的妻子没有工作,经济的不独立让她在物质和精神上都非常依赖自己的丈夫,因而她对丈夫总是尽力地恭维迎合,即使丈夫对自己恶语相加甚至动粗,她也毫无怨言并在最后关头选择救他。《雨中的猫》中的妻子就像当时的女性,“她们的地位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新女性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的角色,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贾艳萍,106)。虽然她们希望凭借自身的能力实现精神的幸福,但在经济上却无法完全独立于男性,无法摆脱男性的庇护,她们都像雨中的猫一样,无奈又迷茫。《白猫》中的妻子爱丽萨是个百老汇的二流演员,有自己的事业和交际圈,在家中也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女人,独立而自由。

三、结语

小说《黑猫》、《雨中的猫》和《白猫》都以猫为线索,讲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三对夫妻形象。传统分析多以”猫“为主题,论述人与动物的关系或探索人类内心世界。本文从两性关系这个新的角度出发,在肉体与精神两个方面,探索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其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对其的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Nancy Woloch.Women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Alfred A.Knopf,Inc.,1984:388.

[2]程颖.《雨中的猫》中女性意识的觉醒[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学科),2010(4):45-51.

[3]贾艳萍.女人和猫――析海明威短篇小说《雨中的猫》的象征意义[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6(9):105-107.

[4]李伟.“猫”的互文性解读――爱伦・坡《黑猫》与欧茨《白猫之比较》[J].外国文学,2009(11):81-83.

[5]梦红.“新女性”形象在海明威作品中的体现[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6):107-109.

[6]徐纪宁.《雨中的猫》“猫”所承担的主题意义.异域文苑,2010(9):33-37.

上一篇:图像法分析“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误... 下一篇: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师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