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时间:2022-09-03 07:10:52

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当人大出版社要我为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最新中文版写个简要书评的时候,我便在电话中欣然接受了这一富有挑战性的写作任务。这并非为了某些特殊的奢求,也绝非为了要与这位名声显赫的诺奖经济学家沾上点边,只是为了回报数年前阅读斯氏第一版《经济学》时的那种淋漓尽致的。这些年来,很难再读到当时读书时的那种自我陶醉的意境了。因此,此时的回味变成无穷的激扬。尽管斯氏的这版《经济学》较之于当初的第一版《经济学》,早已今非昔比了:此次大胆提携当今最优秀宏观经济学家卡尔・沃尔什(Carl E. Walsh)气势汹汹而来,大刀阔斧地重构了近乎完美的理论框架,更新三分之一的崭新内容,但大师千锤百炼的匠心和锋芒丝毫不减当年,别有一番新滋味。通读全书,不禁自叹云:大师之宝刀未老,故人之雄心依旧。

如果你是一个有志于经济学的初学者,那么大多经济学家不无例外地会向你热忱推荐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以及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几本经典经济学教材,八九不离十。想当年,萨缪尔森这位横空出世的天才式经济学家写出不朽的经济学经典,铺垫了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的核心脉络,扭转了经济学的沉闷基调,以至于直至今日的主流经济学仍游走在其框架边缘而无法彻底摆脱之。当然,这位胸怀宏图大志、同时也被萨缪尔森誉为有可能超过其的顶尖经济学家奠定了其在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声誉,“学而优则教”,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雄心勃勃地进行其另一阶段的学术过程。在第一版《经济学》中,他就已明确提出要“超越马歇尔和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框架。他认为,尽管萨缪尔森的这一奠基性不朽著作铺垫整个经济学这几十年的光辉道路,但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即使不考虑不对称信息、博弈论或者制度经济学方面的突破性研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就足以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现代经济学教材的论述框架和理论逻辑。他也进一步强调,“虽然与互联网相关的‘新经济’有不少言过其实之处,但确实出现了许多实实在在的重要变化”。因此,即使经济学方法和思想不会发生改变,而由此必然会导致经济学的内涵与外延发生各种微妙的变化。斯蒂格利茨就认为,此书的最主要目标就是要融合萨缪尔森以来的经济学教科书与现实‘新经济’发展之间所产生的巨大鸿沟。当然,这也是新版《经济学》的最重要贡献之一。

在该书开篇,斯蒂格利茨就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故事”引入经济学的五个核心概念(激励、选择、交换、信息和分配),然后,还在各章的“互联网链接”、“e-观察”和“e-案例”等专栏中大量引用或者分析新经济下的各种经济学案例和经济学原理。这也难怪“北美那些教经济学的教授总是在这本书中寻找新经济、电子商务、互联网等最新概念的经济学解释”。

因此,如果你是一个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那你不妨读读斯氏的第三版《经济学》,你一定会从斯氏所强调的“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逻辑中感召到经济学的独到魅力所在,你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到公共政策的真实涵义所在。数月前,我在斯切尔泽博士为专业工程技术人士所写的管理普及教材:《MBA一日通》的译者前言中指出,要将管理学丛林梳理出几条简单的抽象原理,看来并不可行;而要将皇皇大论的经济学流派中,理出几条简单规则却是可行的。这也就意味着,以简练风格见长的工程技术人员更加能接受经济学思想熏陶。而斯氏这版企图用‘新经济’重构经济学理论框架的新版《经济学》应该就是一个绝好的起点。从这一角度来说,斯蒂格利茨是相当成功的:他不仅已经完成了其宏大的理论抱负,而且还必将拓展这一代甚至是下一代工程技术人员的思维模式和决策理念。非常有意思的是,斯切尔泽在其新版的《MBA一日通》也突出强调信息技术对管理理论所产生的整合作用。由此看来,信息技术的革命不仅带来了新经济的繁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要改变经济学的系统框架。而斯蒂格利茨的此版《经济学》显然已经夺得这一革命性步伐的先声。

如果你是政府官员或者职业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也会劝解你,让你好好研读一下他的这版《经济学》。从1993年成为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再到1997年任世界银行副总裁,这十年期间斯蒂格利茨在其政治风云中大规模地实验其各种经济学抱负,他的经济学思想已经深刻影响着他的那些“新学生”:从总统、首相到议员,从美国、日本到众多发展中国家……。但是,让他深感遗憾的是,“许多参与政策决策过程的人员并没有读过本书的前两版……在第一版中,我所强调的一些主题已被证明对于理解1997-199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转轨失败都是十分关键的”。尽管这些对于“过度自信”的斯蒂格利茨教授而言,难免会让任产生“言过其实”、“事后不可证伪性”的臆测,但不可否认的是,斯蒂格利茨依然是当今公共政策研究中最优秀经济学家之一。他早期的《政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讲义》再到《公共部门经济学》等著作,都直接影响着各国公共政策的决策精英们。斯蒂格利茨也承认,在此版《经济学》中,他重新反思了这十年以来的公共政策实践经验和反对者的各种批评建议,并力图高度地浓缩精华思想。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能够不读那些有繁琐数学证明的经济学论文或者大部头专业著作,就能从这本通俗易懂的《经济学》教材中理解到斯蒂格利茨对经济政策制定的敏锐洞察。

斯蒂格利茨还在此版《经济学》中尝试性地颠覆了传统经济学教材对发展中国家或者转型国家经济问题置之不理的这一秘而不宣的传统做法。“无疑,绝大多数经济学教材都是为美国学生而写……这些经济学教科书的作者中并没有一位对亚洲经济比较熟悉”。斯蒂格利茨以一个中国问题专家和转型经济学家的高姿态重新审视了这一误区,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部分都有相当篇幅安排来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描述,比如第16章、第37章等。斯蒂格利茨还辩解道,“这些经济体的成功――东亚奇迹――对我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从这些经济体的成功中所获得的教益是我对经济学原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斯蒂格利茨在此所宣称的教义没有被夸大的话,那么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典型双料”的中国来说,我们的政府官员、职业经济学家以及相关政策制定者就完全有必要优先阅读一下这位同时以反对“华盛顿共识”著称的顶尖经济学家对当今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下的中国改革所独有的精辟论见。

最后,我想用钱颖一教授对此版《经济学》的高度评价来结束我在此的评述,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它对前沿学科不对称信息理论的介绍(他为此获得诺贝尔奖)、对经济政策在现实中的应用(他曾是克林顿的首席经济顾问)、和它的国际化视野(他曾任世界银行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都是其他同类经济学教科书所不能相比的……”。

上一篇:“锅王”胡金高 下一篇:处处凤凰处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