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对策分析

时间:2022-09-03 07:03:51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对策分析

摘 要:职业倦怠现象在各行各业都普遍存在,教师行业也不例外。本文对当前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

一、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身心俱疲。首先,由于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平时备课不认真、不及时,很多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宏观认识,上课疲于应付,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很多青年教师无法很好地掌控课堂,不会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更有甚者通过播放视频应付教学。其次,有的教师在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后,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其他活动,不愿意承担其他工作任务。再次,很多青年教师始终处于“亚健康”状态,身心疲惫、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面对工作本能地呈现厌烦心态。

2.人际关系紧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然而,当前很多青年教师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作为独生子女的典型代表,他们更习惯于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导致与同事处不好关系,与学生无法谈心。

3.幸福指数低。幸福感主要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及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生活的一种期盼。影响青年教师幸福指数的因素有很多,如工资、福利待遇、保险、教育教学环境、职业安全感等。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光荣和高尚的,但是微薄的收入、繁重的教学压力、严苛的社会需求,这些因素使青年教师很难获得成就感。

二、职业倦怠出现的原因

1.家庭原因。青年教师正处于人生上升期,他们有朝气、有理想、有活力,但是他们也要面临生活琐事,生活压力非常大。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就业后首先要安抚好家庭,然后才能有精力投入教学工作,结婚、购房、生子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因此,为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解决其后顾之忧非常重要。

2.工作压力。在竞争激烈、就业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下,教师这一职业成为很多年轻人就业的首选。但是,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可以看到,压力无时不佳。首先是教学压力。部分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教学任务量大,生源质量良莠不齐,青年教师每周基本上满课时授课。其次是职称竞争压力。近几年,国家实行职称改革,对职称聘任进一步规范。一些高职院校在职称聘任方面存在“评而不聘”的现象,往年积攒的人数较多,职称改革推进不积极。就青年教师来说,写论文、搞科研、出项目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工作压力。

3.社会压力。2012年国家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后,部分省份和高校已经逐步取消了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进入与退出机制,新教师招录工作不再像往年一样有吸引力。另外,社会大众对教师的期盼和要求越来越高,而青年教师的付出与实际工资却不成比例。

三、解决职业倦怠的策略

1.社会应给予青年教师更多包容。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直受大众的尊重。事实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过于严苛,把他们看作只讲奉献不取回报的圣人。但是,教师也是普通人,他们也要生存和生活,付出与收获是对一个人基本的尊重和认可。面对复杂而又艰巨的教育教学工作,社会大众应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包容,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学校应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高校首先要为青年教师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给予他们相应的工作报酬,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把所有精力集中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上。其次,学校应减少行政干预。虽然我国高校一直在去行政化,但不可否认,当前高校的行政干预仍然较多,主要表现为无谓的会议、繁杂的材料、过多的培训和活动等,严重占用了一线教师的精力和时间。再次,学校应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成长的体制机制,以制度约束和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倦怠状态。

3.青年教师要积极改善自身的职业倦怠现状。第一,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加强对党的政治理论和教育政策方针的学习,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既教书又育人;加强业务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储备。第二,要合理规划个人职业生涯。青年教师要从入职开始就要规划好个人发展路径,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第三,要端正自身态度,以良好的心态看待职业倦怠,积极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抓好问题整改,改善职业倦怠现睢

参考文献:

林文瑞.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上一篇:高校德育中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