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险夷陵长江上的火神要塞

时间:2022-09-03 06:29:03

天险夷陵长江上的火神要塞

位于三峡西陵峡内的夷陵(今湖北宜昌市),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地方:上古传说中,嫘祖就曾在此制丝织布,还用一头黄牛帮助大禹打开了三峡之口;战国时期,秦将白起挥戈南下征伐,火烧夷陵;东汉初,汉光武帝刘秀命大将岑彭从津乡发兵攻夷陵,岑彭仿效白起因风纵火之法,烧毁桥楼,大破割据势力公孙述的军队;而三国烽烟中,吴、蜀爆发夷陵之战,东吴都督陆逊火烧蜀军七百里连营,一代枭雄刘备魂断白帝城……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中心的东移,唐宋之后,夷陵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已不再那么重要,反而因为其地理位置偏远,成为了一大批官员贬谪的“苦寒之地”。而到了清末,凭借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夷陵成为了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如今,作为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水电站的所在地,曾经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早已湮没在历史烟尘之中,唯有那洒在两岸山头的几许夕阳,还在默默述说着那烽火连天的岁月……

楚人破灭的幻想

秦将白起点燃的火神要塞

夷陵之名起源于古代诗句“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但是,一个名字如此平和美好的地方,为何在中国古代会频频成为征战之地呢?这一切,都来自夷陵重要的地理地位。

据山川之险与交通之便,夷陵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关于夷陵的地理位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是这样描述的:“夷陵……临大江,扼巴楚咽喉,控川鄂门户。”

早在战国之时,夷陵便屡遭战火摧残。秦昭王28年(公元前278年),夷陵迎来了第一场大规模战争。这一年,秦国名将白起驾四驱战车兵至夷陵――此前,他已经率军全歼韩魏联军于洛阳,斩首24万,接着他又挥师南下,连克楚地鄢、西陵,攻占楚国国都郢。面对这位深通韬略、战必求胜的杀人魔王,楚军士兵早已闻风丧胆,听闻他兵至夷陵,楚军兵丁近乎哭嚎着逃向山林,灭都之痛、兵败之殇,此刻早已被死神来临的恐惧所掩盖。

起初,凭借着夷陵天险,楚国人曾从恐惧中燃起一丝希望。然而,精通军事地理的白起利用三峡有的风势,放出一把大火,彻底烧毁了楚人的幻想。据史料记载,白起率军万余,先以火攻,再以军阵冲锋,斩杀楚军万余人,风助火势之下,夷陵青翠的山林化为一片火海,楚军哭喊震天,长江上浮尸连片,只有少许楚军兵丁逃到陈地,保留最后一丝血脉……

白起的这一把火,似乎也让夷陵从此埋下了火种,自此之后,夷陵便屡屡遭遇火神的光顾。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汉建武九年(公元33年),枭雄公孙述率军数万人盘踞夷陵,成为一方霸主,十一年(公元35年)春,汉光武帝刘秀命大将岑彭从津乡发兵攻夷陵,仿效白起因风纵火之法,烧毁桥楼,大破公孙述军队,从此,史学家赋予了夷陵一个充满血腥味和烽烟的名字――“火神要塞”。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烧掉蜀汉黄金一代的“七百里大火”

不过,夷陵在历史上发生的最为著名的一场战争,却是在公元222年的三国时期。这场战争源于公元219年的荆州之战――为刘备镇守荆州的蜀将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最后被俘,死于孙权之手。

丢失荆州打乱了刘备一直以来的战略部署。为了自己的宏图霸业,刘备必须重新夺回荆州,否则他只能依靠“蜀道难”而割据一方,更何况他还痛失结义兄弟关羽。因此,刘备不顾丞相诸葛亮的苦谏,执意起兵沿长江东下,意欲为关羽报仇雪恨,并夺回荆州。在战争初期,蜀军势如破竹,连连得胜,被仇恨冲昏了头脑的刘备自忖:自己拥兵10余万,所到之处摧枯拉朽,就连东吴一代名将甘宁都被蜀军射杀,何愁吴军不灭?烽烟之下,东吴政权似乎岌岌可危。

大军压境,吴王孙权在危急中拜青年将军陆逊为都督,率军5万人应战。历史上,陆逊被形容为一个年轻书生,其实史料上不是这样记载的――夷陵之战时,陆逊已年近40岁,早已是东吴名将。由于将军吕蒙在白衣渡江攻下荆州后,连庆功宴也没能来得及参加便发病去世,他临危受命掌都督大印,救吴于水火。

公元222年1月,陆逊领兵到达了夷陵。在视察完地形之后,以沉稳用兵而著称的陆逊决定按兵不动――他深知,刘备的部队在三峡之中如同一条不能施展开来的长蛇,只要自己守住这个夷陵要塞,就好比卡住了蛇的“七寸”,而要取得最后的胜利,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当刘备率大军兵锋直指秭归(今湖北秭归),他很快发现,陆逊已占据夷陵隘口,自己的军队根本无法施展开来,更不要说进行大规模集团作战。于是,他只能命令大军在巫峡到夷陵的长江沿岸扎营,一时间,长江沿岸军旗飞扬,《三国演义》中夸张地形容:大营绵延七百多里。

陆逊的判断也很快得到了验证:占据夷陵的东吴拥有绝对的后勤优势,因为自夷陵往东就是鱼米之乡江汉平原,在这里不论是抽调人力还是粮饷,都十分方便。而且长江流过夷陵之后,豁然开阔,江深水缓。吴军在这里行船,不论是顺流而下还是溯水而上都不费力。

相反,位于三峡之中的蜀军,则与自己的战略腹地成都平原相距遥远,交通条件十分恶劣,部队运粮必须穿越大巴山――大巴山斜贯长江南北,山高谷深,地形复杂,人迹罕至,艰险程度丝毫不亚于北上关中的秦岭道。陆路如此,水路也不容易:蜀军通过水路运输,必须经过滩险流急,两岸绝壁千仞的三峡“鬼门关”,夏季洪水之时,船队稍有不慎就会面临船毁人亡的危险……

双方就这样僵持了半年。在这年夏天,陆逊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临:公元222年6月,荆楚之地被烈日炙烤得几欲燃烧,酷暑之下,屯兵数月的蜀军兵丁卸下盔甲,早已没有了作战之心。刘备被迫下令把营寨迁移到山林之中以避暑气。陆逊见此情形,顿时舒展开了数月不展的眉头:“数月不战,蜀国士兵早已疲惫不堪,织履小儿刘备现在更是把营寨扎到了山林之中,并以木栅相连。这峡谷风盛,何不火攻?”

于是陆逊下令吴军全体将士,每人手持硫磺等引火火具,对蜀军发动突然袭击,隔一寨放一把火,千年的“火神要塞”就这样再度燃起了冲天大火,蜀军在长江沿岸的40余座军营顷刻间便化为灰烬。突然遭袭,刘备惊愕不已,慌忙率军抵抗,无奈军心早已涣散,将士只顾自己逃命,逃窜的蜀军被吴军各路人马杀得片甲不留,刘备最后只率领数百亲信随从逃回白帝城,从此一病不起,不久便郁郁而终,三国鼎力之势也从此转变……

官员贬谪的“苦寒之地”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随着唐宋之后中国经济政治中心的东移,夷陵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已不再那么重要。相反,因为地理位置偏远,成为了一大批官员贬谪的“苦寒之地”。

公元725年春,夷陵迎来了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25岁的诗仙李白。当时,李白第一次东下长江三峡。当他在危峰夹峙的三峡波涛里颠簸数日后,船只驶出夷陵峡口,顿觉心境轻松,便随口吟出那绝妙的《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而在安史之乱发生后,李白被判流放夜郎(贵州桐梓),758年十二月,58岁的李白从夷陵动身入三峡时,遥想当年的豪情与今日的愁魄,则苦愁交加地吟出《入峡留别龚处士》:“我去黄牛峡,遥愁白帝猿。赠君卷草,心断竟何言……”

唐代之后的公元1036年(北宋景佑三年),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失意的他看着夷陵美景,诗兴潮涌,作出了一生中难得的妙作《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这片自古征战之地,就这样成了落魄官员与文人的旅居之所,如此的景况一直持续到清代。清以后,夷陵依靠长江黄金水道,经济上的地位逐渐显现。1876年(清光绪二年),夷陵被辟为中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次年,清朝政府在这里设海关,英、美、德、意、法等国也相继设立领事馆和商行,夷陵的近代化发展从此起步。

现在的夷陵早已更名为宜昌,虽然仍保存有历代战争的遗迹,但那些烽火故事已然淡去。古战场的遗址上重新修起了栈道,但人们的视线早已投向了长江三峡――三峡大坝与葛洲坝成为了人们心中新的要塞。绝壁上的V亭栈道下,滔滔江水向东流逝而去,每当日落时分,都让人想起那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上一篇:长江巫峡的诗意风物和浪漫神韵 下一篇:栀子:装点蜀地的本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