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佳县:万仞孤城的黄河意境

时间:2022-09-24 06:51:33

陕北佳县:万仞孤城的黄河意境

当黄河流过陕西省东北部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时,它便与佳芦河相交,从而蕴育出了一座古老神奇的石头城――佳县。佳县的最早雏形来自新石器时期罕见的石砌城池。这座石砌城池,就是陕西地区有史可考的最早进入城市文明的地方。

在随后漫长的封建统治中,佳县在各代王朝的手中被精心打造为一座凌空于绝壁之上的军事堡垒,人们历来都会用“铁葭州”来形容它的坚不可摧。

除了拥有“曾经铁打”的历史,佳县还拥有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从这里唱出的《东方红》是中国红色革命中最温情永恒的曲调;这里拥有斜插于黄河之中,四面绝空的黄河奇观“香炉晚照”;这里的人们年年会表演一种神奇的“放社”民俗,将数百米的绳索从悬崖顶一直拉到山下庙前……当时辰一到,木头制成的道教神仙们便顺着绳索“凌空下凡”……

万仞孤城像一把倒挂的美丽琵琶

佳县古称葭州,因为佳芦河两岸生长着茂盛的芦苇而得名。在历史上,葭州还有个更富神韵的别称,叫做“铁葭州”。凡是去过佳县的人,都会感慨,用一个“铁”字来形容佳县,的确是神来之意。

有关“铁”的由来,首先是佳县那宛如铁铸的地貌结构。佳县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结合部,整个地形看上去就像一把美丽的倒挂琵琶依偎在黄河身畔。地域之内,不仅有一座座怪石嶙峋的裸岩石山;还有一片片连绵起伏的沙漠;更有一道道广袤浑厚的黄土高坡――这样复杂雄峻的地貌,本身就带着一种“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铁血豪情。

尤其让人震撼的,是佳县城扼山襟水的地理位置――佳县城雄踞在葭芦山之巅,三面悬空,镇守黄河,只有城北与山脉相连。因为险要的地形和不可替代的战略位置,佳县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修筑佳芦寨开始,历朝历代都重视佳县的加固和扩建,慢慢地,佳县城就逐渐依山就势,在悬崖上成型为一座坚不可摧的蝎状石城,从此就有了“万仞孤城”的意境。在战争史上,佳县城凭借依山据险、进退自如的地理优势,在历代硝烟中名不虚传。抗战时期,日军占领三晋后,兵锋直逼佳县城,然而,在这座铁铸的黄河古城面前,日寇无论如何疯狂,也未能攻破一寸土地。

除了“万仞孤城”的意境,佳县还藏有一处更为神奇的“铁城”――佳县朱官寨乡的石摞摞山,地处五女河畔,山上至今仍然残存着一些蜿蜒起伏的神秘古城遗迹。遗迹中散落有大量的石器、陶片。2003年,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组建石摞摞山遗址考古发掘队,对石摞摞山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科学发掘,考古结果,确定这片遗迹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石砌古城堡遗址”,距今大约4500多年历史,是国内现存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古城为全石砌结构,堪称城建史上的一大奇迹。虽经过数千年的沧海桑田,却依然能清晰地看出环山外城、山顶内城和环外城宽达10米、深达6.5米的城壕。尤其让人惊叹的是:古城宽阔的城垣面积、城中套城的完美建筑结构和形制,远远凌驾于中国北方现存的其他同类古城之上。这样一座来自远古时代坚不可摧的古城,为佳县的“铁血”历史又增添了一个神奇的源头。

险绝香炉寺秦晋峡谷中的一大奇观

每次来到佳县,人们总不忘到香炉寺走一走。自古佳县的香炉寺就被赞为秦晋峡谷中的一大奇观,无论远观还是近看,无论晨起还是黄昏,香炉寺都有一番截然不同的意境。

从佳县残存的古城墙上望过去,香炉寺就孤坐在县城向东200米的香炉峰上,与黄河东岸的吕梁山遥遥对望。香炉峰和佳县古城连在一起,它三面悬崖,呈狭长状,直直地插在黄河中,而接近河中央的一处山体,好像被斧头劈开了一条3米左右的间距,让香炉峰的一部分单独耸立在河水中,这块独立的山体高约20余米,周长约15米,顶部平坦,上面建有一座红色的微型古寺――香炉寺。在清晨的时候,薄雾缠绕,香火从寺中隐约而出,远远望去,俨然一根定河神柱,稳稳捧起一炉佛香……这其实就是香炉寺得名的原因。然而,当太阳西沉的时候,油画般的余辉将孤寺的倒影投在黄河水流中,香炉寺不再是清晨的一身禅意,它变得悲美而莫测。曾经驻留在此的古人,把这一刻误认作了传说中的“蓬莱景”,因此,香炉寺又被称为“黄河蓬莱”,被黄河沿岸的人们千古传颂。

香炉寺的名气,还在于它远近不同的意境。穿过佳县古城城墙的门洞,眼前就是一条1米宽,3米长的独木桥,将孤悬在水中央的香炉寺和古城连接在一起。桥下的黄河沉缓而过,却不怒自威,让许多人都胆怯地止步在古城这一端。而那些大胆跨上小桥的人,则置身空际,心里总会生出一种“举头城廓疑天上,倒看烟村在镜中”的云端之感。走过桥进入香炉寺,再次俯瞰黄河,感觉又是不同,孤石孤寺从大河中赫然拔起,置身在顶端,恐怕连神仙也会胆颤吧!

据记载,香炉寺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数百年来,无数名人驻留佳县,只是为了完成对它的寻访。1947年,转战陕北的,也曾专程登上香炉寺,俯仰之间,这位伟人留下了对华夏山河永岿不倒的豪迈之情。

神奇“放社”就这样目睹“神仙下凡”

在“铁葭州”和香炉寺的种种神奇之外,佳县还在漫长曲折的历史中蕴育出了独一无二的带有传奇色彩的民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每年正月期间,在佳县谭家坪村上演的一种融道教祈福和奇技表演为一体的趣味民俗――“放社”。

“放社”原名“放赦”,拥有很神奇的传说:在很早以前,佳县一带瘟疫肆虐,百鬼皆出,引来吕洞宾等八仙开坛作法降妖除魔,最终村民安泰,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就根据大赦天下、消除灾难的寓意,在每年的正月初九,举办“放赦”活动。但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放社”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已经无法考据。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放社”的前奏就开始了。首先是村里的长者把庙里收藏一年的“社人社马”(以木头和纸为材料,根据真人比例缩小的神仙造型)抱出来,重新修固,去掉脱落的油漆,涂上当地的血腻子,重刷上新鲜的底色,然后用矿物颜料和油漆为“社人社马”画上五官、轮廓等,眼见得这些“神仙神马”们一个个就变得精神抖擞起来。

到了正月初九,就是“社人”上山的日子。清晨时分,鞭炮炸响,六七个壮汉扛着500米长的绳索在前面开道,后面十几个人扛着“社人社马”,沿着蜿蜒盘旋的碎石小路爬上山崖。被扛上山顶的“社人”将会按顺序整齐地摆放在地上,在每个“社人”前面,还要插上香案。其间,人们将带来的绳索一头绑到木桩上,另一头则慢慢地送下山崖,而在山下,有数十人一字排开,将从山崖上送下的绳索接到手中,再依次传递到村中的庙宇前面。绳索排好后,“社人”会被按顺序穿在绳索上,每个“社人”下面都有不同的配重,有的悬挂着装满土的竹篮,有的则绑着石块,根据 “社人”各自重量的不同,配重也都精确到用秤秤过,如果轻了,“社人”可能放到一半就停止不走,重了则速度太快,山下的人不好接。“社人”一旦穿在绳上,身份就陡然神圣起来,所有的人就不能再用脚去跨越绳索了,否则会被神灵降罪。在“放社”之前,还要“打醋坛”(在烧红的铁勺上倒上醋,在“社人”的周围熏一圈),意思是经过醋一熏,一切灾难都将远离,留给人们的只是平安和吉祥。

现在,山上一切准备妥当,山下的人们也做好了接社的准备,包括道士也在山下做起了道场,从四邻八乡赶来的人们一时间密密麻麻地聚在山下,屏息等待“神仙”下凡。

随着山上山下的两声炮响,代表“年值先行官”的“社人”率先冲了下来,只见它身披彩袍,手拿令旗,跨下枣红马,马下悬挂着一卦鞭炮,噼噼啪啪、烟雾缭绕地从千米高落差的山崖上顺着绳子飞驰而下,霎时间山下响起了震天的锣鼓唢呐声,人群顿时躁动欢呼起来。随后依次飞下的八仙,则将天际变成了他们乘风踏浪的仙境,随着“社人”一个个地从天而降,人们的欢呼声也一潮高过一潮。

当代表着幸福如意的“老寿星”乘坐着仙鹤从山上飞下来时,整个山村都沸腾了,村民们蜂拥而上,争先恐后地把手伸到“老寿星”身上背着的黄色包袱里,去抢夺一只只写有神秘符号的黄纸条(符),据说,将这种黄纸条挂在孩子的身上可以避灾祛病。

最后,由村里公认有学问的长者,从社人身上取下“天书”,向大家宣读来自八仙的福音和上天的祝福,这预示着来年将有一个大好的年景。宣读完后,人们会将“天书”烧掉,以示对上天的回复。到此,这一年的“放社”就结束了,人们把“社人社马”送回庙中藏好,让这些临时神仙们静静等待来年“下凡”的时刻。

上一篇:美国死亡谷:“外星球”上的生死世界 下一篇:乐山嘉定坊流淌千年的嘉州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