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呼唤有效教学

时间:2022-09-03 04:28:32

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呼唤有效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活动成了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但是我们的教学毕竟是要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形成一定技能的课堂,离开了这,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它内在的教学功能。但是当今课堂教学的活动效率太低,大多为活动而活动,有时仅仅是为了取乐学生而搞活动,课堂教学效率太低,学生学无所获;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效率意识,教学中教师要有效的教、学生有效地学,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 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现状

伴随着新课程的步步深入,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思考和实践促成我们反思意识的增强,我们不由地对在新课程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深深地反思,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们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由于先前教学观念、教学习惯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等多方面的影响,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与新课程理念不相和谐的声音,暴露了不少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现例举一二:

1.1 重提高技能,轻知识传授。现今,不少课堂搞得很热闹,各种活动频频“闪亮登台”。然而,一些活动与教学明显无关(还有一些活动仍值得商榷),有的教师认为,课堂上不开展活动就不能突出“学生为中心”。于是,在课堂上,教师为了开展活动而活动,很少考虑该项活动究竟与该课的教学有多大的关系,好像教师进行了知识的传授就是不在搞课改实验。

1.2 重教学形式,轻教学内容。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教师为了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想尽办法把课上成娱乐性活动化的课,但有活动却没有体验,看上去热热闹闹,实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摄入量十分有限。学得浮躁,学得模糊。学得低效。

1.3 重知识过程,轻知识结果。数学课上,老师们常常为了一个公式的推导、一个法则的由来、甚至是一个概念的揭示,绞尽脑汁设计活动,精心铺垫,层层深入,不断细化,围绕一个已被确认无疑的结论,反复讨论,逐步验证,俨然把每个学生当作科学家,一个数学研究者,有时一节课下来连一个结论也没有出现,这样低效的课,有的老师还认为是一堂成功的课改课,理由是充分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孰不知这种课已偏离了新课程的要求,片面的实施新课程,这种做法是与新课程是背道而驰的。

以上问题还能列举很多,从哲学角度上看,所有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二类:①形式化;②绝对化。形式化即形式主义,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教学改革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其特点是浮躁而不深刻,花哨而不朴实,张扬而不清新。形式化必然导致浅层化、庸俗化。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必然受到质疑。课堂教学毕竟是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为什么有人对课程改革表示担心和忧虑,原因也即在此。在课堂上,教学被裹上了一层糖衣,学生可能只是被花花绿绿的糖衣所迷惑,对五颜绿色的糖衣感兴趣,至于自己吞下去的糖果是什么,他却全然不知。课堂上表面热闹和热烈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失却教学的真正价值,因为这种表面热闹、热烈好象水面上的泡沫。学生并没作深入的思考,思维深处依然是一潭死水,常是“买椟还珠”,舍本求末。这是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2 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性教学的基本策略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这里的进步或发展不是单指知识获得这一方面,还包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发展或有无进步是教学有效或无效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是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教学。

2.1 树立有效教学的观念。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建立这样的教学观念: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是教学应追求的境界;轻负担、高质量、高效率才是最好的教学。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去除这样一些陈腐的观念:教学只求耕耘,不问收获;只强调学生吃苦耐劳,而不将学习的效率;只看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而不问师生在教学中的精力及时间的消耗有多大等等。具体说有以下几点:①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和“全人”的理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②关注教学效益。教师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少量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因为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③关注教学的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即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工作表现;④教师要具备反思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2.2 教师有效地教。教师有效地教是学生有效学的前提,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2.2.1 营造教学氛围。有效教学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平等是指在教与学上没有尊卑、高低之分;和谐是指师生情感的沟通和融洽。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可见,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情景,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采取以下方式:①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②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③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教师如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那么,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水道渠成。

2.2.2 强化目标意识。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大限度的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一节课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教师却在枝节上大讲特讲,造成无意义的知识重复和遗漏,是导致课堂教学低效高耗的一个直接原因。制定教学目标,要遵循系统论、控制论的科学原理,整体把握,统筹安排,要在深刻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列出学科知识体系,制定出学科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章节,每一课是,形成学科“目标群”。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明确对认知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信息交流,统一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矫正与目标的偏差,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2.3 创设问题情景。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学生的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学生须具有一定的学习心向。创设问题情景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一方面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明确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提高教学的实效。

2.2.4 重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寻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与儿童思维规律相应的教学内容,在不超越学生某个思维发展阶段又不低于现有最低水平的情况下,教学内容要考虑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的弹性,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一条螺旋上升的知识链。让学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新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是要挑选出难的、重要的或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进行讲授。凡是学生自己能学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去探究,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2.5 精选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有强化教法、学法设计,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对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①要体现师生的双主体作用;②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③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彻底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案”打天下的窘况,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科学化;④综合应用讲解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⑤体现教学效益,实现少时低耗、高效优质。教学有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师生要及时总结,积极探索,重视教法的创新,形成一套富有个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3 指导学生有效地学。有效教学最终是有学生学习的高效率来表现的,为此教师要做到:

2.3.1 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教师的教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提高教学效率的重点要放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开展学法指导,要坚持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将 “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有效引入课堂,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让他们辨证地理解“苦学”,懂得会学、善学、巧学和乐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与学习策略。

2.3.2 让学生主动地去学。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或任务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的自主定向是最有效的学习。有效教学的理想效果是:课未始,兴也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尤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激趣激情,以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触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学。

2.3.3 让学生有意义地学。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没有思维,就谈不上理解。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充分的思维,这是有意义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双主体作用,以主动性为指导发挥学生基础性的作用,这样,学生才能既学得主动,又学得扎实。实践证明,建立在同化机制上的有意义学习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有心理意义的,它融进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是自己的知识,学生可以自由提取,灵活运用,这种知识有机地镶嵌进入学生业已形成的认知序列之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像滚雪球似地不断组织和重新组织。有意义学习是科学的、生动活泼的、积极思维的、高质高效的学习,检验教学是不是科学,其实际标准就在于看它是否使学生产生了有意义的学习,这一点,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必须予以重视。

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换套新的教材,或是说用了新的标准的问题。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课改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从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入手,加强课堂管理,合理选用教学策略,保证课堂教学目标定时实施,按时完成,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拖堂现象,减少课堂无效教学时间的花费,真正走向优化课堂教学之路,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上一篇:如何提高打字速度 下一篇:从兽医到英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