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公德心的现状及建议

时间:2022-09-03 03:40:12

大学生社会公德心的现状及建议

摘 要:社会主义发展正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和谐社会的大力建设使得社会对公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主要接班人,其社会公德意识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用人单位已经将公德心列入对许多大学毕业生的考核内容中,这也使得如今大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在校大学生的公德心培养。

关键词:社会公德;大学生现状;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强弱的现状

(一)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健康的、积极的

大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是非常强的,这是毋庸置疑的,2008奥运会中年大学生志愿者所展现的风采令世界瞩目,09年的湖北荆州长江大学的三名大学生为了救落水的孩子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2008年汶川地震中大学生的行为再次令我们看到了21世纪大学生的精神。这足以让我们见识到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较高的素质修养。

(二)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存在的问题

首先,少数大学生对社会公德认识不清,并不能较为理智的约束自身的行为,在公共领域出现一些不符合大学生面貌的失德行为。比如,集体意识淡薄,以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无视公共场合秩序,在公共领域出现失德行为,保护环境意识薄弱。

其次,大学生的知行不一行为。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大部分对于社会公德能够达到很好的理解,但是存在一些不符合公共领域秩序和规范的行为,其很大程度上是大学生知行不一的表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大学生所生活的校园层出不穷的各种“门”事件,以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的不满和批判所以大学生的实践环节出现很大的问题。以致在社会公德方面出现大学生不如小学生的问题。

最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薄弱。大学生缺乏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比比皆是,因此现代存在许多大学生逃避责任的是的现象,清华北大才子遁入空门 北大硕士出家父母跟随修行的行为令人惊讶不已。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心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成长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教育子女自古以来就是家庭的重要职责,在父权制社会中有着“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那么当今社会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这个功利社会,有的父母忙于生计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代表精神上的富足,特别是现在令人担忧的高离婚率的速食社会,大学生在这个成长的敏感时期,其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发育。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心的缺失也就成为其严重后果。

(二)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学校教育存在失误

21世纪是一个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都高速发展的社会,人才需求量急速增长,那么自然而然教育在其中就成为不可替代的角色。但是从现实来看,现代教育体制并不能满足高速的社会发展,一味的追求高分的教育方式使得培养人才的初衷出现了偏差,学生的社会公德心的培养及素质的提高都在一段时间内被忽视了,这就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智商与情商的不合理发展,当这个问题凸显时,一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已经出现严重的问题。总的来说,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学校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是社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一个失误。

(三)传统社会思想的影响及现代社会的问题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研究乡土中国时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用于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边,有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在这种格局中,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那么个人行动总是以跟人利益为出发点,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竞争及生活压力特别大的社会,这种利己价值观很容易在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中占据主要地位,当个人利益与群体或社会利益相冲突时,社会公德心就被束之高阁,这也是社会公德心薄弱的一个重要的传统因素。

近些年来,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人们随即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在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导致许多不良信息的泛滥,大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接受不良信息就导致其在价值观方面出现偏差,因此社会公德意识也会相应受到影响,这几年网上层出不穷的各类“门”事件也印证了这一点。

(四)法律制度不完善,不能保证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法律在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致使许多人钻法律的空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从自身的社会公德出发而采取的行动反而为自己惹火烧身,这就使得人们在采取行动时不得不慎重考虑,这不仅是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的原因,也是社会上社会公德意识缺乏的原因。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在缺乏经济收入的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大学生社会公德心的缺失并不只是主观意识上的,法律并不能保证有社会公德心的人的权益也是一定的客观因素。

三、提高大学生公德心的建议

(一)在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素质,注重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最初环节,也是初级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最早接受社会公德教育的场所。因此在家庭中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注重子女自身的道德教育,不能片面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二)完善法律政策,健全监督机制

首先,完善在社会公德方面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政策约束大学生的行为,以强制手段使得大学生达到服从的阶段,使大学生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减少大学生的失德行为。同时在完善保障大学生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面也应重视,是大学生减少后顾之忧。

其次,健全对大学生的监督机制,完善奖惩措施。以激励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使大学生以更加积极健康的态度实践有益于社会的活动。

(三)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学校注重社会公德教育

加大在大学生中的社会公德宣传,营造良好的气氛,塑造有利于社会公德生长的环境。学校方面来说应该开设社会公德教育课程,把社会公德纳入对学生的考核中,同时开设一些实践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是大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认同社会公德教育并积极实践。

参考文献:

[1]陈继红.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理性思考[J].江苏高教,2003,(1).

[2]龙海泉.走进新世纪的高校道德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5.

上一篇:情味深深趣味浓浓 下一篇: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有效性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