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时间:2022-09-03 01:54:00

【内容摘要】文章是作者在学习过程中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自己十几年的舞台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在舞台实际表演时,作者觉得伴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关系到演唱者舞台表演时的正常发挥,包括情绪、节奏、表演等,更重要的是会影响观众的感受。在演唱者和伴奏都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完成演出的前提下,要想得到好的表演效果,是必须与伴奏有充分的配合及磨合,并不在乎时间的长短,而是双方达成共识,才能双声合一完美呈现。

【关键词】声乐演唱 钢琴伴奏 伴奏带

在演唱歌曲时,加入伴奏有助于歌者更加完整地表现作品的实际内容,烘托现场的艺术氛围,调动表演者和在场观众的积极性等。现今常见的伴奏形式有钢琴伴奏、伴奏带、交响乐队伴奏等方式。演唱者在具备应有的歌唱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对其伴奏的质量有一定的要求。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伴奏可以呼应歌曲,如果配合不当,将会使整个作品表现不够理想。笔者结合一些专家的观点,以歌曲《梅兰芳》和《望月》为例,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与钢琴伴奏的配合

钢琴的伴奏形式一般在声乐学习、考试以及音乐会演唱过程中运用。要想得到好的表演效果,表演者必须与伴奏有充分的配合及磨合,演出并不在乎时间的长短,而是要求双方达成共识,才能琴唱合一完美呈现。表演者在台下练习时,要与每个段落的速度变化、换气气口达成一致,做到演唱节奏与伴奏节奏同起同落,达成默契。把重点、难点先分段配合练习,再做到全曲情绪的连贯配合练习,同时通过不同的速度和情绪过渡,解决每个乐句或段落之间衔接处的连贯性和紧凑感的问题。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不断地尝试完善歌曲的点滴之处,才能在演唱作品时将全曲表达得更为流畅。

在歌曲《梅兰芳》中,钢琴从前奏开始就需要尽量模仿京胡的音色和感觉,把钢琴的横向感觉转化为京胡的纵向呼吸,这样才能将观众带入歌曲的京剧意境中。更重要的是把演唱者带进《梅兰芳》的“剧情”中,使其在钢琴的前奏中就能提前酝酿情绪,调整气息,进入角色。演唱者在A段的过门时要注意与伴奏的衔接,保持京韵。在A段至B段之间的过门速度上最好是渐快,这样可以使剧情转化得不太意外。

钢琴伴奏在全曲过程中应刚柔并济、张弛有度。技巧是一个方面,京味则是关键。

在歌曲《望月》中,前奏中钢琴演奏应安静、流畅,音量轻柔,这样才能烘托出月色的柔美与宁静,使听者感受到淡淡的忧愁。歌声应尽量保持多一点的头腔,以营造远方的距离感,就像是人与物的距离,“我”与月的距离,暗示家乡的牵挂。

钢琴在过渡到副歌的上行琶音时,在力度上要渐强至歌声进入的那个强拍,把思念的冲动传递给歌者。演唱者在强拍时保持张力和开度,配合好伴奏的渐强,将钢琴的渐进延续,再共同将歌曲推向高潮。这种配合手法,也就是前辈们所说的“将感觉送一程”,让钢琴的情绪带着歌声走。

二、与交响乐伴奏带的配合

用歌曲的伴奏带是声乐演唱者和爱好者最常用的一种伴奏形式,包括比赛、演出、练习等。伴奏带是将伴奏音乐提前录制好,也就是说它的速度、音高、气口是比较固定的,演唱者必须跟着它走。伴奏带使用方便,可以相对稳定演唱的习惯和状态。要想唱好伴奏带,同样是要花时间来磨合的。笔者在十几年的舞台演出中,几乎都是使用伴奏带,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确定自己的伴奏带的版本、音调、速度以及风格。如果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要谨慎使用。

(二)不要急于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先清听伴奏带,对照曲词找到每个字的进出口,做好标记再开始和伴奏。等自己和伴奏唱熟后,再开始重新欣赏伴奏带,细细地品味伴奏旋律中的每一次强弱的进行,以及伴奏音乐中渗透出的呼吸节奏。演唱者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这首歌编成一个进行时的故事,故事是从伴奏的第一个音开始、最末的一个音结束。这个伴奏音乐就像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演唱者在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或者演唱者是讲述者,而伴奏音乐在营造故事的背景和意境,让人们身临其境。总之,伴奏音乐也是有生命的,它应和人声融为一体。伴奏带是我们舞台演出的助手,所以要充分了解它再共同合作,不至于演出时帮倒忙。

(三)演唱歌曲《梅兰芳》时,我们通常都会采用原版的交响乐伴奏带。这个版本从始至终没有笔者前面多次谈及的京胡,只是大量地运用了弦乐来体现歌曲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绪的刚柔并济。这样一来,就更要靠演唱者来把握风格,让京味在细小处点睛。如歌曲在A段最后一句“泣泪泣血”的“血”字长音中,要在第二个附点后换气,来突显京韵。

(四)演唱歌曲《望月》时,要注意把握伴奏中小提琴的律动和呼吸。因为在交响乐中,常常会让弦乐来代替人物的内心语言。俗话说“叩动心弦”中的“心弦”,就是把弦乐比喻成人物复杂而细腻的心境,在《望月》这首歌中,小提琴的音色就很好地把演唱者和听众带入到淡淡的忧伤意境之中。

我们可以把小提琴和演唱者设计成两个相呼应的人物,两者的配合就像是一次心灵相通的对话,这样会将作品表现得更加生动、感人。演唱者在乐段的结尾处,要注意气息的前提下减弱,好让小提琴进入时形成对话状。

在最后结束句时,几个重复的“更美的是你”,演唱者的歌声和琴声合二为一,同步减弱。笔者在演唱时,有意将最后一个字“你”升高了八度演唱,在保持音上做减弱的延长。这样做是希望在结束时,回归现实,将琴声和歌声分离出来,使歌曲尾声有一种遥望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声乐演唱与伴奏唇齿相依,关系紧密,两者要合理运用,加强配合。结合老一辈艺术家的经验以及笔者在声乐表演实践中的感受,认为学习声乐演唱的学生和爱好者应加强伴奏与演唱之间的练习,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秦容,邹渊.谈传统戏剧和传统声乐的相互传承[J].四川戏剧,2008(4).

[2]甘勇.民族声乐表演艺术舞台现状分析赏[Z].http:///NEWS/onews.asp?id=5532

[3]王志昕.民族声乐的二度创作手法[J].艺术教育,2008(10).

[4]刘立新.探究声乐表演艺术的再创造[J].英语教研,2005(8).

[5]王鹂.技巧与情感的汇合·艺术与生命的交融——初探“声乐表演艺术的再创造”[J].科教文汇,2006(1).

[6]张文英.论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J].四川戏剧,2005(5).

[7]王雪燕.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中的“传承”与“借鉴”[J].延安大学学报,2007(12),第29卷第6期.

[8]梅绍武,屠珍等.梅兰芳全集第一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9]霍立,李静玉,金茗等.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第十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365—366.

[10]韩勋国,韩晓彤.歌唱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11]金铁霖,邹爱舒.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1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96—97.

[13]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14]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艺术学院

上一篇:坚持精英教育 普及戏剧教育 下一篇:支持探究学习的数字化学习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