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线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9-03 01:20:55

“干线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摘要】信息化时代课程教学与学习需要有新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本文在分析《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特点,以及对现有主要教学方法总结的基础上,引入“干线式”教学法,运用实例对“干线式”教学法的优势及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和评价,以期能够大范围地推广、运用,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干线式;应用;实践

《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大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知识性、操作性更强;同时,由于课程内容多、班级人数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专业多样等原因,使得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可在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的基础上,运用“干线式”教学方法,系统而高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在知识、技能、情感等领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多,相对教学时数少

《大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多,几乎囊括了计算机应用的各个层面,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办公软件、数据库、信息安全等内容,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开设。教学计划中教学时数一般为64课时,每周四节课,理论与实践教学各两课时,对于如此众多的教学内容,课时相对不足;有些学校本身新生开学较迟,再扣除军训、节假日等时间,有效教学时间更是不足。

(二)实践操作多,实践条件有限

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必须充分实践才能有效掌握,两节实践教学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虽然计算机已经相对较为普及,大学生拥有个人电脑已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有些学校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规定大一学生不允许带电脑,即使允许,也并不是每个学生的家庭条件都能满足配置电脑的需求,因此给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教学师资少,大班化教学影响教学质量

随着大学的进一步扩招,每个高校都是满负荷地运转,教师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大班化教学是必然趋势。现在有些高校一个信息技术老师要带3-4个大班,每个班一两百人,给教学、实践等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1.讲授课程时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不能做到因材施教;2.教室空间大而演示屏幕、显示字体小,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看清投影教学内容;3.不利于实践实验指导。

(四)专业多样,水平参差不齐

大学专业多样化,每个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看法和学习需求不同。一些专业的学生(包括中文、政治、历史等)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往往是应付式的,他们绝大多数人仅停留在考级、顺利毕业获得学位上,根本谈不上爱好。有些专业如信息地理、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等,信息技术是专业学习的基础,要求不但要学好,而且要学精、学透。另一方面,现在高校招生往往是面向全国范围的,不同地区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教学条件等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会参差不齐。

“干线式”教学方法

(一)《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综述

教无定法,《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也是多样的,“讲授法”、“任务驱动法”、“问题探究法”等都是耳熟能详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如理论课的教学一般采用讲授法,教师主要运用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等。“任务驱动法”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问题探究法”以问题为核心组织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

这些方法各有特色,针对某一方面的确各有其实用之处,效果也较好,如任务驱动法能激发兴趣,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问题探究法能提升学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等。但作为一个课程教学,只有“闪光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整体的、科学的设计与规划,需要有一个“主干线”将这些“点”进行贯穿,以“线”引领,以“点”突破,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干线式”教学方法概念及其内涵

人的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网状的、全息的。有目的的学习思维往往是强制性的、系统的,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从某一个节点出发向目标伸展,目标、方向明确,规律性的主线明显,中间的节点往往是利于目标达到所增设的。教学也是如此,每节课、每门课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教学目标又分为不同的层次,有课堂教学目标、章节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等。运用“主干线”将各目标内的内容、目标间层次连接起来,就会构成一个完整的、条理清晰的脉络线。

所谓“干线式”教学方法是在课程教学中,以目标为的,理出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途径,选出其中的最佳途径向学生推介、传授,让学生掌握目标实现的最佳方法。对于信息技术的章节教学,陈琳教授将“干线式”分为“干线通达、实例跟进、迁移提升”三个层次。“干线通达”是指紧紧围绕教育教学目标来实现教学设计,所有的教学内容直指任务的完成,并且教师必须给学生提炼出最合适的学习方法。“实例跟进”是把具体实例作为教学方法的补充,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方法的理解与把握,便于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迁移提高”是布置操作性的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学完所授课程后完成。这样不但可以巩固学习内容,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动手、思维和想象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解、应用与提升[1]。

(三)“干线式”教学法在《大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的优势

“干线式”教学方法的优点,陈琳教授认为是“三提高”,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从教师教学设计层面看,“主干线”式教学法至少有以下优势:

1.导向明确,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利用主干线将各类目标连接起来,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思维周密,逻辑体系强,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学习的深入。

2.利于多元评价

美国著名的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指出:“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也就是要促进所有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3]。优质的教学设计必须考虑评价方法的多元和评价的有效。评价主干线中各层次目标明确,各目标都可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测评,利于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3.利于及时反馈和强化

多元评价指标的建立,使教师对学生某目标层面的学习情况能及时认识和了解,并做出强化、改进等调整措施,利于后续目标层面任务的实现。

4.情景实例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习的重要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空头理论的抽象层次较高,与现实脱节明显,不但学生不感兴趣,而且教师的讲授往往也是索然无味。实例跟进通过模拟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信息的获取、选择、重组等方法,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四)“干线式”教学法运用实例

PowerPoint是《大学信息技术》课程办公软件应用部分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从事众多工作的基础。然而这部分内容,从初中到高中都有所涉及,只是从难度上呈“螺旋上升”[4]趋势。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类学生,这部分内容显得十分重要。笔者在教学中,以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开发为主线,从多媒体的“文字、图形、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要素出发,针对不同学科有选择性地选择内容,结合实例进行提升、提高。

实际教学中,通过“干线式”的教学设计及其模型展示,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网络教学,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方法、步骤等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效果、学习效率才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才能显著增强。盐城师范学院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生在参加省里举办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在教育实习、西部支教等重大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技术与能力都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干线式”教学法对于《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来说,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突破,更是学习方式的突破,它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学习的要求,也符合教师讲授课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并利于多元评价的开展。其“干线通达、实例跟进、迁移提升”的三个层次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2]陈琳.开创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干线式”方法.中国电化教育,2007(5)

[3]瞿宝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

[4]李美凤,李艺.“螺旋上升”式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2)

上一篇:中学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 下一篇:加快数字化进程,提高特色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