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导学案

时间:2022-09-02 08:53:10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导学案

【摘要】2006年秋季入学的辽宁高一新生全面使用了全新的新课改教材,但是在我校的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的现象,还是以教师讲为主,新课改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成了纸上谈兵,落不到实处。“导学案”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思想为出发点的教学方法方法,但是只是偶尔应用于教学中,并没有全面开展起来。导学案作为一种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应该长期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今年,学校全面推行“导学案”教学模式。

关键词: 新课改 导学案 学生

一、什么是导学案?

所谓导学案,就是课前将教师设计好的包括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三者于一体的学案先行下发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导学案中的预习案,提前预习教材,对教材有总体的的了解掌握,并把导学案中的预习案的内容给填充完成,课上,同学们通过探究案进行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时给以点拨、总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它是一种能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知识构建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如何设计导学案

(一)、指导思想

“导学案”教学模式很好地处理了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关系。新课改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教学质量,而是探讨保证教学质量的良好方法和途径。而“导学案”正是实现了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上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教师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因为参与了学习,知识与能力得到了提高,自然而然保证了教学质量。

(二)、主要内容

1、根据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在“导学案”的编制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把握了解、识记、掌握、运用等不同层次的目标,另外还要然给学生明确每课的重难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做到有收有放。

2、预习本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中最重要的就是基础知识,同时基础知识也是整个导学案的核心部分,其中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而对于基本知识点,则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空白处填写好基本知识,并在课本上进行勾画,以此强化学生对重要概念、知识关键词等的掌握,如必修一第一课中的分封制、宗法制等。通过课堂教学证明,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能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因为现在教材是“一个课程标准,多个版本”,为了加强对重要知识的理解,再编写“导学案”时,教师也应吸收其他版本的优点,紧扣课标,厚积薄发,整合教材,设计出更优秀的教学方案,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最后是让学生把自己在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并由学生自己写出思维导图,有利于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形成对教材知识的整体感知

3、合作探究,知识升华。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在老师设计一些升华本节课内容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集体讨论,这些问题普遍特点是跨度大,思维含量高,往往会涉及全课,或者跨章越节,也有可能会通过提供的史料来设计一些问题。例如探究分封制的特点时:提供如下史料:

史料一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注:姬姓为周王姓氏]

――[战国]荀况《荀子・儒效》

史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1).据史料一说明,西周分封的对象有什么特点?(2).据史料二说明,西周时期的天子和诸侯之间是什么关系?进而由学生们讨论归纳:分封制的四大特点。这样使学生能积极的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又培养了他们思考,辩论,综合概括的能力,很快掌握知识点。同时在讲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课时,为了让同学们学会如何判断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问题,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课堂设计成为一个法庭:

原告:秦统一后的平民百姓

被告:秦始皇

案情:被告被控于BC221年统一天下后,在十五年统治期间,残暴不仁,奴役百姓,实在是一个暴君

被告人自辨: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陪审团:全体学生

如果你是法官,你将如何断案。

这个小案例的设计,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表达方式,在课堂上,同学们热烈的讨论着,翻书,思考,辩论,兴趣盎然。并很快将枯燥简单的知识转化为自己探究得来的知识,并很快掌握,而且牢固的记住了。

4、当堂检测,课后训练。巩固练习是对一节课知识的以此检验,它可以有选择题、判断题、材料题等形式,对于训练题的设计上,要有针对性、实用性,既要对基础知识检验,又要训练基本的历史技能。这样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张开,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5、学习心得。导学案最后,要给学生留出学生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以利于学生自我调节和提高。

总之,“导学案”的使用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好的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问题,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习能力有了可靠的保证。并且创设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热情参与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钟启全、崔永、吴刚平

2、《关于“学案教学法”》姚席钧

3、《走进高中新课改》朱煜

上一篇:谈古诗阅读与欣赏 下一篇:如何提高作文评价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