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导向分析与思辨

时间:2022-09-02 08:21:07

基于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导向分析与思辨

2013年至2015年新课标Ⅰ作文选材:

2013年材料:老切割师指导徒弟切开钻石。

2014年材料:选手违反常规合作完成“山羊过独木桥”游戏。

2015年材料:女大学生举报父亲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

特点:纵观近年高考作文,仍以新材料作文作为考试重点,重视基于生活的基本素质养成的探讨,审题角度多样化。

例如(2015新课标卷Ⅰ,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写作提示:作文的形式是要求是写一封信,首先要特别注意格式,必须符合书信的行款格式,这个有别于普通作文格式。题目没有做要求,可根据你的立意拟一个贴切的题目,也可以直接写“给XXX的一封信”。注意材料别提醒,写信人姓名为“明华”。深层次的还要注意可以采用第二人称,语言不要过于书面化,用语要亲切、自然等。

从内容上说,还是要写成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观点要明确,结构要明晰,语言要流畅。

立意上看,可以写给老陈,可以从责任这个角度来写。可以写给小陈,或赞同,或反对,或替她想出更妥帖的方法。也可以写给其他相关方,比如写给交通管理者,要求他们严格执法,多做“摒弃交通陋习,倡导文明出行”的宣传等。

一、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新材料作文是高考后的一个新提法,这种提法主要是针对2006年高考全国卷的甲卷和乙卷的作文题目提出来的。自1999年以来,全国卷作文题目一直都是话题作文,2006年出了材料作文。而2006年的作文题目又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的材料作文。那时的作文限定文体,要求全面把握材料,写作时不能抛开材料,行文中必须引用材料。2006年后的作文题这些限制都没有了,所以有的人就把这样的材料作文称为新材料作文。

旧材料作文特别强调审题,审题不当,全文皆输。而新材料作文是在总结了前者和后来兴起的话题作文优劣的基础上,新近产生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审题虽有一定难度,但大多平和,不再过于严格,题意也尽可能让学生能懂,其重点在于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审题和立意的能力。

北京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指出:作文题要往理性靠拢,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作文试题考查侧重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如全国卷作文题拓展了材料的功能,在材料一如既往地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同时,还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发挥材料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如全国Ⅰ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Ⅱ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都会引导考生就一个具体明确的要求来写作,从而更有效地规避套作和宿构,实现写作能力在应用层面的考查。

那么,如何进行作文的导向分析与思辨呢?首先就需要把握新材料作文的几个特点:

1.新材料作文拓展思维

纵观这两年全国高考试卷的作文题,可以发现材料作文可谓独霸天下。所给材料丰富多样:既有现实生活的感人故事,如全国大纲卷(2014年广西卷)的救治农民工,湖南卷的“最美乡镇干部”,重庆卷的房东老人分拣玻璃碎片,2015年北京卷的《深入灵魂的热爱》或《我与民族英雄过一天》四川的话题作文“老实和聪明”都指向社会正能量,旨在弘扬真善美;也有未来生活的想象画卷,如2014年天津卷的“假如我们发明一种智慧芯片”,旨在考查考生的想象能力与分析能力;还有名言警句的哲理感悟,如2014年四川卷的“人,只有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2014年浙江卷的“门与路”,旨在开启考生的独立思考能力,2015年福建卷“路”;更有见仁见智的对立话题,如2014年安徽卷的“能否改动剧本”,2014年山东卷的“窗外图画”,2014年湖北卷的“山间风景”,2014年江苏卷的“青春不朽”以及2015年浙江卷“文章和人品”等,清一色地指向思辨能力的考查。

应该看到,新世纪以来所开启的释放考生理性思维的价值趋势,在今年的高考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中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几乎没有“高大全”基调引领,也无“软性命题”的潜在制约――至于新世纪初那种抛弃“诚信”背囊的“诚信作文”,或由这种“诚信作文”引申的同质化命题,近乎绝迹。而且,这些哲思话题均来自日常生活,这些正是学生平时可以观照、触摸、感受、咀嚼的生活。

2.明确范围

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中,最常见的一句提示语便是“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要想得高分,就不要忽视这个重要语句,而应细心琢磨,反复推敲。许多考生丢盔弃甲,铩羽而归,其只要原因就是脱离所给材料,无的放矢,隔靴搔痒,随意发挥,信马由缰。

比如2014年北京卷作文题,要求就家教“老规矩”被重提、受关注这一现象发表看法与思考。考生要针对材料中所列的某一种“老规矩”,或某几种“老规矩”,甚至总体上谈对“老规矩”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辩证思考,激浊扬清,明辨是非。应该说,这道作文题总体上还是属于“时评类”的,不宜过多联想、过度发挥。如若写成如何看待国学、如何继承传统、如何发展文化,则属于偷换概念、过度引申,是偏题或离题的作文,得不到高分。有些老师喜欢教学生动辄谈哲学、议国学,上纲上线,任意联想,而对题中之意不问不顾,看似见解深刻满卷生辉,实则无的放矢。

3.贴近生活,真情表达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曾撰文称“作文题要体现出对中学生实际生活的关注”,“反映的社会问题也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对这些内容有或多或少的切身体会,很有启发意义”。(《语文学习》2013年7~8期合刊)作文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心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阅卷实际情况看,不少考生也的确做到了“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独到的思考,因而赢得高分,考上名校。

二、加强作文的导向分析与思辨

作文教学要真实探讨生命、生活与人生;正确认识国家、民族与社会,历史传统、时展与使命要求;重视片段作文练习;加强作文的导向分析与思辨。那么,如何加强作文的导向分析与思辨呢?

1.准确审题立意

不要相信高考作文淡化审题的鬼话,尤其小心思辨类材料的作文,思辨类材料往往提供两种对立的观点,需要考生发表看法。如2014年江苏卷作文题,围绕“青春是否不朽”这个话题,材料中亮出“青春不朽”与“青春易逝”两种观点,考生要自选角度写作。这与2015年四川卷“老实的聪明,聪明的未必真聪明。”相似,都要求考生能独立思考,发表感悟,辩证说理。

2.规范谋篇布局

高考作文最忌讳“四不像”,对于文体的要求很高,考生的文体意识也相应的必须加强。

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依次阐述,采用“层进式”或“总分式”的行文模式,适当兼用“对比式”或“并列式”结构。就材料作文而言,可以按照“引、析、联、结”的程式来写,这样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容易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记叙文则要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前因后果这些要素,围绕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主题,选取一个精彩的镜头,确立一个中心画面,抓住几个富有个性的细节,敷衍出一个动人的故事。例如,阿城的小说《抻面》,为了表现铁良高超的抻面技术,作者选取两个主要片段,一是客人到面馆后的好奇观赏和大快朵颐,一是“老头儿”点名要吃他做的“龙须面”。作品有了这几个精彩镜头,人物形象就生动可感了。

3.灵活遣词造句

高考作文反对抄袭、宿构和套作,所以不要死记硬背他人的佳言丽句,更不能从试卷上摘抄现代文阅读材料,而应根据表达需要,灵活选用词语、句式,做到整散结合,收放自如。在紧扣材料内容范围的基础上,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让语言生动起来,努力做到文质兼美。毕竟,好的内容,要有好的形式。特别注意材料作文的自拟标题问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根据阅卷老师的普遍反映,我们坚决反对古奥型、文艺型、含混型,提倡质朴清新的文风、贴切平实的标题。

4.注意卷面整洁

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书写与卷面是文章的衣装和门面,不可小觑。大凡高分作文,其书写总是字迹娟秀、卷面整洁的。所以,端正书写,规范标点,不乱涂改,是赢得高分的又一法宝。

(作者单位:江西省临川一中)

上一篇:坚持有效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下一篇:浅谈求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