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间盘突出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行TLIF手术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2-09-02 07:52:18

腰间盘突出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行TLIF手术的比较研究

[摘要] 目的 通过对34例腰间盘突出症行TLIF手术患者,分别采用Wiltse手术入路和后正中手术入路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从而总结Wiltse手术入路的临床优劣。 方法 2012年3~12月对34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TLIF手术治疗,随机采用Wiltse手术入路和后正中手术入路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并对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进行VAS评分和ODI评分。 结果 3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前VAS、术后3个月VAS、术前ODI及术后1周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VAS、术后3个月O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iltse入路组优于后正中入路组。 结论 在腰间盘突出患者行TLIF手术的治疗过程中,Wiltse手术入路可明显降低对椎旁肌,特别是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减轻术后腰背部疼痛,有助于患者脊柱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Wiltse手术入路;多裂肌;后正中手术入路;研究

[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b)-0044-03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可以通过标准的手术入路实施,由腰部后正中切口,或经Wiltse肌间隙入路进入,同时辅以椎弓根钉固定。常规的经后正中入路行腰椎融合术,暴露过程中广泛剥离组织和肌肉,可造成明显的医源性肌肉和软组织损伤。而且,肌肉损伤带来的远期效应是术中失血量的显著增多,是导致术中或术后输血的一个重要原因[1]。Wiltse手术入路从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的自然间隙进入,勿需剥离肌肉的抵止点,对多裂肌与最长肌的血供和神经支配影响很小,减少了术后腰背痛,提高了患者的脊柱功能,是微创手术的首选手术入路[2]。近年来,我们应用Wiltse手术入路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并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进行了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于2012年3~12月收治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共34例,拟行TLIF手术治疗,随机采用Wiltse手术入路和后正中入路两种方法治疗。

Wiltse手术入路组男9例,女8例;年龄为26~64岁,平均49.8岁;术前ODI评分平均为28.9分;其中单节段腰间盘突出13例,双节段突出3例,3节段1例;合并腰椎管狭窄11例,其中8例为单侧下肢不适,3例为双侧下肢不适。后正中入路组男12例,女5例;年龄为20~69岁,平均53.7岁;术前ODI评分平均为34.0分;其中单节段腰间盘突出12例,双节段突出5例;合并腰椎管狭窄13例,其中11例为单侧下肢不适,2例为双侧下肢不适。两组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Wiltse入路和后正中入路显露方法

全麻后,患者俯卧或跪于脊柱手术架上,通过腹部悬空以使硬膜外静脉丛萎陷,透视下定位突出节段。(1)Wiltse入路:以病变的下腰椎为中心做后正中皮肤切口,向下切开至腰背筋膜,将软组织向两侧牵开,旁开2 cm做筋膜纵行切口,经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顺肌纤维方向隙钝性分离,显露关节突关节及横突。(2)后正中入路:以病变的下腰椎为中心做后正中皮肤切口,沿切口方向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腰背筋膜至棘突尖,用电刀和骨膜剥离子从远端向近端做骨膜下剥离,显露关节突关节及横突。

1.3 观察指标

对每例患者术前进行评分视觉模拟数字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swestry ODI)评分,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1周VAS及ODI评分,术后3个月随访再次进行VAS评分及ODI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上述数据并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分别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ODI评分,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顺利结束治疗,并随访3个月以上,随访期间患者无并发症出现。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前VAS、术后3个月VAS、术前ODI及术后1周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VAS、术后3个月O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Wiltse入路组在控制围术期出血、缓解术后疼痛、提高远期腰背功能方面优于后正中入路组,见表1。

3 讨论

3.1 Wiltse 入路的解剖学优势

多裂肌是腰椎后部肌群中重要的肌群,主要起稳定脊柱的作用。它起自上位椎体的棘突,斜行止于下位椎体的横突,可分为表层肌束和深层肌束。表层肌束在脊柱活动中起定向作用,可跨越多个椎体,且具方向特异性;深层肌束对脊柱节段间的旋转运动及剪切力起控制作用,但只分布于相邻椎体间[3]。Wiltse入路经由多裂肌和邻近肌肉间天然的间隙进入,通过钝性分离肌束可减少对多裂肌的损伤[4],而且避免了剥离椎旁肌肉和棘突,减少术后瘢痕形成,从而降低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若同时应用通道技术或微创拉钩,可再次降低肌肉损伤,减轻手术中肌肉所承担的拉力负荷,从而避免传统方法牵拉肌肉造成的肌肉变性、坏死[5]。

3.2 Wiltse入路减少术中、术后出血

根据本研究对17例采用后正中入路组患者的统计,术中出血量为140~1250 mL,平均为(699.4±557.2)mL,术后引流量为50~500 mL,平均(278.4±226.8)mL,其中有3例输血。而Wiltse手术入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20~970 mL,平均为(554.7±412.5) mL,术后引流量为10~250 mL,平均(135.6±126.1) mL,无一例输血。避免了大量输血对患者的打击,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避免了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等致命性并发症的发生[6]。

3.3 Wiltse入路减少术后腰背部疼痛

随访中发现,后正中入路组术后1周腰背痛发生率明显高于Wiltse组,后正中入路组术后1周VAS评分为2.7~4.3分,平均为(3.5±0.8)分,而Wiltse入路组VAS评分为1.0~3.4分,平均为(2.2±1.2)分。但术后3个月无统计学差异,考虑与下列因素有关:(1)多裂肌损伤导致的慢性疼痛[7];(2)多裂肌功能障碍导致腰椎不稳定造成腰背部疼痛[8];(3)手术破坏了腰椎后韧带复合体,破坏了腰椎的屈伸及旋转稳定性;(4)术后椎管内大量瘢痕形成,引起椎管狭窄而出现腰背痛[9]。

3.4 Wiltse入路有助于患者脊柱功能的恢复

根据我们对本组34例患者的比较研究,Wiltse入路组术后3个月ODI评分明显低于后正中入路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Wiltse入路组术后脊柱功能恢复较为迅速,患者能够胜任日常的工作及生活。这与Wiltse组手术分离时保护了椎旁肌群有着密切的关系。

3.5 Wiltse入路的局限性

腰5骶1间盘突出的患者行Wiltse手术入路分离肌肉时,分离间隙接近多裂肌的骶骨止点,分离时极易损伤腰5骶1部位的椎旁肌群,手术难度较大。且此处多裂肌若不甚损伤,对腰椎,特别是L4/5节段的影响极大。研究证明,腰部多裂肌对L4/5节段稳定性的贡献高达2/3,其中以深部多裂肌为主,而浅部多裂肌则更多地参与腰椎的伸和旋转[10]。

4 结论

在腰间盘突出患者行TLIF手术的治疗过程中,Wiltse手术入路可明显降低对椎旁肌,特别是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减轻术后腰背部疼痛,有助于患者脊柱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Dhall SS,Wang MY,Mummaneni PV,et al.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comparison of mini-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with 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n 42 patients with long-term follow-up[J]. Spine,2008,9D:560-565.

[2] Wiltse LL,Spencer CW. New uses and refinements of the paraspinal approach to the lumbar spine[J]. Spine,1988,13:696-706.

[3] Danneels LA,Vanderstraeten GG,Cambier DC,et al. CT imaging of trunk muscles In chronic lowback pain patients and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J]. Eur Spinel J,2000,9(4):266-272.

[4] Kuriyama N,Ito H. Electromyographic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lumbar spinal muscles with low back pain[J]. Nippon Med Sch,2005,72(3):165-173.

[5] 王磊,原所茂,郑燕平,等. 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对椎旁肌影响的比较研究[J].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11(32):30.

[6] Holness L,Knippen MA,赵凤绵,等. 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引起的死亡[J].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05,(3):79-81.

[7] Kawaguchi Y,Matsui H,Tsuji H. Back muscle injury afterposterior lumbar spine surgery:a histologic and enzymatic analysis[J]. Spine,1996,21(8):941-944.

[8] Mayer T,Gatchel R,Betancur J,et al. Trunk muscle endurance measurement:isometric contrasted to isokinetic testing in normal subjects[J].Spine,1995,20(8):920-927.

[9] 黎庆初,尹刚辉,张忠民,等. 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9):815-816.

[10] 邵诗泽,张恩忠,付松,等. 腰骶段多裂肌的形态特点及功能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0,28(1):19.

(收稿日期:2013-04-08 本文编辑:林利利)

上一篇:枸橼酸坦度螺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功能的影... 下一篇:舍曲林联合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随机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