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好杯中的“茶”

时间:2022-09-02 07:12:07

一日,我向办公室里的同事借茶叶。同事告诉我,她喝的茶叫姑娘茶,发苦。她不好意思地说:“少放点吧!”茶泡开了,呷一口,绵软、清爽的感觉在口中弥漫开来。再喝一口,后头还有微甜的感觉。我把这感受告诉同事,她笑着说:“或许是放得少吧。”

我边品茶边思考:茶放多了,令人苦不堪言,品茶的兴趣也会丧失殆尽;茶放少了,缺少滋味,茶的味道无从辨别。只有放茶恰到好处,才能品出茶的滋味。教育学生不也如此吗?

在我所任教的班里有这样一个小男孩:刚入学时,上课坐不住,随意下位,爱说话,是同事眼中的“自由兵”。他时常和同学发生矛盾,每天都有几个学生来向老师告状。家长都知道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家长们戏称他为“战争贩子”。对这样的一个孩子,同事们都束手无策。在学校里,他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批评,但他却从不当回事。一次,学校安排了大扫除,他看到老师把垃圾扫到一块,急忙拿来簸箕,并帮着老师把桌子排整齐。上课后,我在班里及时表扬了他,夸赞他热爱劳动,并告诉他“老师相信你上课也会做得很好。”从此,我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当他有进步时我就及时表扬,犯了错误不再当众批评,而是单独找他谈话。一段时间过后,班里没有了告状的声音,同事们都惊讶他变了。

这个孩子的转变,令我想到,不管批评学生,还是表扬学生,都应如泡茶一样要恰到好处。批评过了,学生可能会因此而丧失自信心,可能产生自卑的心理;表扬过了,学生可能会飘飘然,并因此而盲目自大。曾经听一位很有经验的班主任谈治理班级经验时说:“管理班级如同上弦,上满弦后等一等,等到表不再走了,再上上弦。”这恰当的比喻里含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即紧紧,松松;再紧紧,再松一松。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教育犯了错误的学生。在批评时,应先告诉他错在哪里,如何做。接着告知:“只要能改过来,你仍然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在等待学生改错的时间里,老师要时刻关注着他,注意着他的一言一行,等到他改错了,老师应再一次与他谈心,或者在班里告诉同学们,他已经改正了。试想:如果老师一开始就上纲上线,采用“一棍子打死”的方法,斥责、挖苦、讽刺、鄙夷他,剥夺他改错的权利,他还能有信心吗?他可能会因此而失去信心,从而在心理上留下阴影,使本应色彩斑斓的童年生活留下一抹不和谐的灰色。

愿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都能泡好杯中的“茶”。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阴县实验小学)

上一篇:黔东南苗族服饰图案色彩的视觉感知与象征 下一篇:数学课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