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理论视角论语码转换现象

时间:2022-09-02 04:42:19

从关联理论视角论语码转换现象

[摘要\]语码转换对英语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关联理论角度出发,在教师意图解读和学生推理努力两方面研究探索英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解读语码转换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促进教师有意识地、适时适量地使用语码转换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码转换;关联;课堂教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0-0044-0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学科亲缘与个体定位”。

\[作者简介\]刘慧(1985―),女,山西太原人,硕士,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

语码转换可谓近三十年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学者分别从语言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进行研究与分析。一般来说,语言学家认为语码转换是交际者的语言能力在语言使用中的表现,并借助不同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社会心理学家把语码转换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并试图在宏观的层次上探讨语码转换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教育学家们特别是外语教学者把语码转换视作目的语和母语的交替使用,它在外语课堂教学中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拟从语言学的关联理论视角对英语课堂上教师的语码转换功能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课堂语码转换研究的回顾

课堂语码转换是一种非常复杂又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既与社会的双语语码转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模式。课堂语码转换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在1968年美国国会颁布了《双语教育法》后,语言学家与教育家纷纷投入双语的教学研究当中。Gumperz将教师语码转换分为“喻意型语码转换”和“情景型语码转换”;Myers-Scotton运用标记模式,将教师语码转换分为“无标记语码选择”和“有标记语码选择”两大类。Giles用“语言顺应理论”(Accommodation Theory),将教师的语码转换分为“语言靠拢”和“语言偏离”,用来指教师在课堂交际中利用语码的趋同和求异两种策略亲近或疏远学生;Poplock根据语言结构区分了两种类型的教师语码转换,即“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转换”。Auer也提出了两种类型的语码转换,即“与语篇相关的转换”和“与交际者相关的转换”。这些学者对于课堂语码转换的研究都起到卓越的贡献。\[2\]

三、英语课堂语码转换的关联性研究

关联理论可谓当代最有影响的语用学理论,它是由Sperber和Wilson在1986年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交际可看成“明示――推理”的过程。明示和推理是关联理论中就人类交际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就说话者而言,其任务主要是明示;而听话者则与推理密切相关。具体来说,说话者向听话者示意其交际意图,听话者便根据语境信息和关联原则进行推理得出说话者的说话意图。交际的成功离不开关联以及发话人的明示和听话人的推理。关联理论有两条原则:一是认知原则,指的是人类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二是交际原则,指的是每一个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关联理论认为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的理解及语境对任何话语的理解都起重要作用。

语码是人们用于交际的符号系统,它可以是一种语言、一种方言、一种语体或语域。语码转换是指说话人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或同一语言中不同变体间的转用。它既包括同一语言中方言的转换,又包括双语或多语言环境中不同种类语言的转换。课堂语码转换较之社会语码转换更为具体,它有着确定的语境。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交替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及语言变体的现象。关联理论是用来讨论人的交际行为的理论,而课堂语码转换恰恰是这种交际的一种特殊行为。语码的生成和理解即为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而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换言之,语码的编码、解码过程就是“明示――推理”的过程。从关联角度看,语码转换的生成和理解是一种明示推理活动,其生成和理解过程也就是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

(一)课堂中教师意图的解读

任何课堂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都离不开教师的教授及学生的理解,英语课堂也不例外。唯一不同的是,由于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师们常常利用语码转换达到更好的教学内容的解读。从关联理论的视角看,课堂教学借助不同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可以使教师的明示更加清晰、学生的推理更加容易,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语码的转换是必要的,往往富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能更好地使用语码转换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如,在语法的教授当中,我们常常会使用语码转换。

T:Look at the sentence in paragraph 11. It reinforced the idea that anything was possible,that I could do anything I wanted. So what kind of sentence structure is it?

S:The attributive clause.

T:Is that true? Think it over.

S(Silence)

T:It’s an appositive clause. Right?

S:Yes.

即使在给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授课的时候,如果教师采用单一目标语进行教学,那么教学的效果也是受到质疑的。在上例中,学生明显是混淆了语法中的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如果教师采用目标语英语来教授语法,教师和学生都会遇到困惑。用目标语本身来解释目标语本身就属于元语言范畴,如果需要解释的目标语是语法等较难理解的知识,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教师可能会绊在如antecedent(先行词)等词的解释上,而学生可能会比之前更加困惑。因此,可借助语码转换讲解目标语中的难点,即用母语进行诠释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帮助轻松扫除学习中的困难和降低用英语表达的不确定性。采用语码转换并不是一名教师教学能力差的体现,而是教师为了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和拉近与学生距离的一种必要手段。著名教育学家Krashen曾提出“i+1”的概念,即学习者所接触的语言应该和学习者的水平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是“1”,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即大部分内容是可以理解的,但仍有部分内容对学习者具有挑战性。所以英语教师在课堂中适时使用语码转换来降低语言输入的难度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

关联理论认为,在语言交际时,人们总是愿意用最简单的办法处理最相关的信息。也就是说,说话人本着“经济原则”进行语言编码,用最佳的语码传递给听话人最大信息量。说话人适时的语码转换可以让听话人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理解。教师适时的语码转换要综合考虑信息加工、关联、效率等因素。为了实现话语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教师必须以最小的话语支出获得最大的利益,语码转换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借助语码转换,教师的明示就会更加清晰;相应的,学生推理的难度也会下降,那么课堂中的交际就可以更好地完成。

(二)课堂中学生的推理努力

关联理论对人类语言交际有着权威的理解与解释。它认为,当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时,我们内心都在期待一个最佳关联。最佳关联是指听话人在交际过程中期待用最少的努力得到最有关联的语境。换言之,交际中所做出的努力决定交际的关联程度,并与关联程度成反比。如果处理一个命题所需的处理努力小,那么该命题在这个语境中就更具有关联性。大家普遍认为,简单直接的话语比含蓄间接的话语更需要头脑的认知和加工。所以,话语中存在的任何间接因素均需额外进行加工。在以教学内容为英语的课堂中,如果从始至终只单纯使用第二语言英语而没有任何的语码转换即完全放弃母语汉语的使用,学习者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这样就有可能带来消极后果,如学习者的接受效果差或学习者有强烈的挫败感。比如,英语教师在讲授中英节日时可能会涉及传统节日食物,如月饼、元宵等。如果要用目标语英语来解释元宵这一传统食物,可能教师就要说出以下一长串的解释:“It is a kind of sweet dumpling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 for the Lantern Festival.”即使有教师这样详细的英英解释,还是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听后仍感到云里雾里。根据关联理论,交际中的人都希望以最小的努力得到最佳的关联。所以在上述情况下,教师及时的语码转换可以使得学生不必付出更多的努力来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让教学变得更高效。

四、语码转换原则

在第二外语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实际上是经常使用语码转换的,而且这种转换常常是有意识地安排的。但课堂中的语码转换也是不能随意而为的,它至少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一)母语适时、适量的原则

诚然,语码转换可以帮助教学成功地进行,但也要注意适时、适量的原则。所谓适时,就是指选择具有重要教学功能母语及时帮助学生理解术语、语法和难句等,提高单位时间效率,活跃课堂气氛;所谓适量,就是指点到为止,不要过于长篇大论。教学中过多的母语而过少的目标语的输入,对于学生来讲必定是弊大于利的。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大量的输入最终导致成功输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目标语的大量使用是必须也是必要的。

(二)目标语优先的原则

在我国,英语热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但事实上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缺少目标语使用的语言环境,学生课外接触英语的机会很少,都导致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不佳。所以,在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还是应该最大程度地使用目标语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保证学生最大量的语言输入。对学生而言,努力听懂教师语言也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因为听、说、读、写、译是语言学习的整体,他们之间任何一部分的加强都会带动英语水平的整体提高。

五、结语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教师语码转换的过程就是教师在课堂话语交际过程中根据其特定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在不同意识层面上(语言事实、教师角色、学生心理意图等)进行关联顺应和语码轮换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英汉转码可以降低语言的输入难度,弥补英汉语言差异,拉近师生距离,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Wilson D.Relevance and Understand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2\]多晓萍.教师课堂语码转换中身份构建的顺应性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

\[3\]何丽,张春红,赵宏伟.近三十年国内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4).

\[4\]刘慧.试析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汉英语言幽默的理解\[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4).

\[5\]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2000(6).第3卷 第10期

2014年4月教育观察

Survey of EducationVol.3 No.10

上一篇:课堂变化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生成 下一篇:挖掘iPad的学习功能为大学美术学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