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学生潜意识的开发

时间:2022-09-02 02:30:24

初探学生潜意识的开发

摘 要: 本文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而具体的事例入手,对潜意识的概念、主要体现状态、作用与范畴做了详细说明,重点论述了学生潜意识的开发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学生 潜意识 开发途径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长期研究苯分子的结构而未能解决。在一次睡眠中,他似乎看到原子排列成蛇的形状在火焰中跳舞,忽然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圆圈,不停地旋转,他在此瞬间得到启示,用六角形的环状结构表示苯分子H6,解决这个难题,为有机化学理论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名学生长时间冥思苦想解一道数学难题而未得其解,于是他放弃了对这道题的思考。在他从事其他活动时,突然思路打开,找到了简单、快捷的解题方法。

上述问题的解决都不是主观意识的直接成果,而是非自觉的潜意识的作用所致。

一、什么是潜意识

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理论中首先提出,潜意识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脑内革命作者春山茂雄则称它为“祖先脑”。潜意识也就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为“潜力”,也就是存在但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潜能的动力深藏在我们的深层意识当中,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发学生的潜意识,将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潜意识的主要体现状态与范畴

无我体验是潜意识的基础形态。它是指人在某一特定时间,身心完全沉浸于某一事情、事业中,不由自主地进入忘我状态。此时,人忘却了从事此事的初衷,进入了潜意识状态。如我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倪萍,她经常和节目里的人和事同呼吸、共感受,忘记主持意识,自觉融入情节中,在无我体验中取得巨大成功。因此,无我体验(置身)是潜意识的开始。

潜意识可有效促进创造力的发展。许多研究者都承认潜意识因素在创造中有极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许多创造者都是在某些领域的神奇力量闯入意识时,进入一种无意识的忘我状态,才产生了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因为潜意识和创造性在求异思维中紧密结合。

灵感是潜意识的高层次体现形式。通常说,它是思维的突破性进展,是重大问题的顷刻解决,是发明创造的完成,是人取得的阶段性最佳成果。灵感产生时,潜意识就进入了最高发展阶段。而梦境是灵感最集中的场所。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睡眠前的半睡状态最易出现“幻觉的影像”,此时的脑电波与清醒状态的脑电波相似,也容易对大脑平时接受的信息进行回顾、整理、选择、淘汰,甚至可招回人意识中已经遗忘的内容。因此,无论梦境多么荒唐,梦中的“幻觉影像”与创造者“有准备的理性头脑”紧密联系。梦幻状态中出现的创造性灵感,实际上是人的显意识与潜意识、智商与情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灵感是未发挥作用的心理潜能在特殊境遇中的调动。因此,开发学生的潜意识,制约梦幻灵感产生的条件,培养创造性思维而采用使学生进人无我体验的教育教学方法,无疑是全方位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

三、如何开发学生的潜意识

一是要加强学生知识、观念、智能、经历的积累。既然意识和潜意识处于相互依存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只要平时注重各种知识、观念的积累和沉淀,就可在特定情况下为灵感的激发打下基础。如青年哥德得知他的一个同学为失恋而自杀的消息时,立即就把《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纲要想好了,并在两个星期内一口气把书稿写完了。他感到自己像一个患梦游症的人在无意识中写成的。原来歌德也曾有过失恋,在痛苦中萌生自杀念头的经历储备,成为引发写书灵感的源泉。

二是要使头脑处于有准备的理性状态。前苏联艺术大师列宾说:“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因为灵感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而与莽汉无缘;灵感的诱发离不开意识思维的基础和条件。如阿基米德之所以在洗澡中发现了浮力定律,是由于他长时间思考金冠重量的问题。而一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即使天天泡在澡池中,也与浮力定律无缘。可见,培养钻研、思维的习惯是必要的。

三是要注重求异思维的训练。创造思维、灵感、潜意识从思维类型上看,都属求异思维的范踌,因此,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会有效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创造性。这就要不断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而加强一题多解等求异思维训练是必要的。

四是要培养学生进入无我状态。可通过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来实现。学生有了浓烈的兴趣和爱好,就易于进入无我体验状态,发挥潜意识的功能。如保加利亚洛扎诺夫的外语暗示教学法,就是使学生进入无我体验状态(让学生在扮演剧中角色的过程中,进行无我的外语自由会话),使外语教学效率提高五六倍。

五是要培养学生乐观、镇定的情绪。焦虑不安、心情抑郁易导致大脑工作失调,思路堵塞,灵感的产生也就无从谈起。而保持心胸开阔的乐观情绪,则可增强大脑的感染力,使人浮想联翩,发挥潜意识的作用。听优美的乐曲,也有利于神经通路的畅达。

六是要培养学生有节奏的思考,即注意学习状态的转换和学习、休息的交替,这才能保证大脑处于和谐状态,促进潜意识的开发。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规律可作为潜意识产生的生理机制,即注意力转移容易引发潜意识:当一个人冥思苦想时,这时,有意识思维就会在大脑皮层上形成连续的优势兴奋中心,而在注意力转移时(睡觉、散步、休息等),优势兴奋中心就会受到抑制,而引起该中心区皮层细胞的兴奋。这时,有意识思维外的潜在观念、知识就易被诱发出来,呈现大脑神经通路的整体协调与畅通,从而引起解题的顿悟、困难问题的突破。此外,人脑的生理规律也可为潜意识找到理论依据。当人长时间冥思苦想时,大脑的相应皮层部位容易疲劳,造成有意识思维的卡壳、障碍,而一旦放弃思索,大脑就会自行调整、恢复到平衡状态,使思路畅通,问题解决。潜意识的生理机制属人的生理反应,不以人的主观意志、意识为转移。

七是要帮助教育学生及时抓住灵感的成果。灵感是潜意识的高层次体现形式。通常说,它是思维的突破性进展,是重大问题的顷刻解决,是发明创造的完成,是人取得的阶段性最佳成果。灵感产生时,潜意识就进入最高发展阶段。灵感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如梦中直觉灵感的闪光,往往是人处于半睡半醒的半抑制状态,这时心理和生理上的种种抑制消除了;而当睡醒时,生理和心理的抑制恢复,灵感也随之消失。所以,要帮助学生养成及时记下灵感内容的习惯。如斯特劳斯在灵感到来时,在衣袖上谱下了《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这首不朽的杰作。此外,梦中的灵感往往需要醒后的补充、完善。

总之,学生的潜意识这一被忽视的心理潜能的开发,无疑是全方位挖掘学生潜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这必将有助于教育教学的深入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上一篇:浅议在职业教育中开展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下一篇: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