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护士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时间:2022-09-02 02:06:54

心内科护士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型社会,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由于心血管疾病的特点,不稳定性因素较多,突发事件变化莫测,这对心内科护士的生理和心理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有文献报道心内科护士较其它普通内科护士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她们身心健康状况的好坏与工作效率和患者安危有紧密联系。本文现就心内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并探讨和建立相应的干预措施,为临床管理者缓解其心理压力和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依据。

1心内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1]。目前关于各科护士心理健康状态的研究报道已有很多,但对于护理“高危”患者、工作应激性强、危险度高并且专业化要求极强的心内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态,国内相关报道并不多。曹葵兰等[2]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5名心内科护士及42名普通内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心内科及普通内科护士的SCL-90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

2影响因素

2.1人力资源缺乏,工作强度大

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和紧张的脑力劳动是护士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主要应激源。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工作从单纯执行医嘱转移到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5],这些都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另一方面上班的护士少,工作量大,非护理性的工作太多[6],使护士的劳动强度和心理压力加大,经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尤其是心血管病房等任务重,实施抢救多,造成护士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疲乏。有报道称,功能性腰背痛已成为护士的一种常见病,各种重体力劳动严重影响了护士的身心健康[7],产生身心疲惫感,出现慢性疲劳综合征[8],而该病在护士中发病率约为1088/10万[9]。

2.2复杂的人际关系

护理工作中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处理不好就会陷入人际冲突的困境,尤其是护患冲突,它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双方的权益问题、健康和经济问题、人格和有关道德与法律责任问题。在原则上,即使遇到歪曲现实、情绪激动、甚至痛骂护士的患者,护士也必须保持平和冷静,理解的心情并帮助解决问题,从而压抑了自身感受,做出精神妥协[10]。其次是管理与人际关系问题,当管理者及医生的高期望值与自身的行为和期望值之间存在差异时,管理者的批评和医生的不满意都会使护士感到不被接纳,降低了其归属感,出现心理压力[11]。

2.3特殊的工作环境

心内科是一个专科性极强的科室,所收治的心血管病人起病急、病情变化多端、死亡率高居首位,不确定因素多,护理工作可控制性和可预测程度低。作为心内科护士,要面对病人病情的突然变化和病人的生与死,必须及时观察病情并随时做好抢救准备。特别是夜班护士,其往往独自承担全病区工作,有时一个值班期要收治2~3个急诊危重患者,监测十几个微量泵及多个心电监护仪,技术要求高,同时还要兼顾病区防火、防盗等安全事故[12]。有研究表明,凌晨的病死率占24h死亡例数的60%,心血管疾病猝发达70%~80%[13],故夜班与白班相比,工作紧张度更高、工作难度及压力更大、应激刺激更强。另一方面,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人大多数是年龄较大者,脾气较古怪,有的对护士工作过于挑剔,有的不愿配合护士的安排,有的随意辱骂护士,而护士工作中稍有疏忽或言语欠妥,可能会使病人病情恶化或死亡[14]。所以心内科护士往往有一种强烈的职业不安全感和不自信感,这种不安全感和不自信感往往使护士在工作中过分小心谨慎、胆小慎微,在对病人实施治疗护理时,往往习惯性反复多次核对,事后还要回忆有无可能出错的环节,生怕出一点差错,从而导致大多数心内科护士具有强迫症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2.4缺乏相应的心理知识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健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就医环境更加苛刻,特别是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不但要重视患者的躯体健康,还要关注做好心理健康工作,这就要求护士的工作技能需要加强,同时工作量也加大了[15]。由于多数护士未接受过心理健康的专门教育及训练,心理卫生知识缺乏,一旦在工作中受到挫折,则不会或不能很好地应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调节,造成心理疲劳[16]。

3应对措施

3.1解决护理人员编制短缺问题

医院应从科室的实际出发,合理定编,消除各种在编不在岗现象。根据各科室业务高峰期不同,打破科室界限,将盈余人员建立一个可供调动的护士队伍,以余补缺,或者在政策上允许工作量较大的部门聘用临时护士等。

3.2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很多外地低年资护士大学毕业留在这个城市,同事领导是最亲近的人,建立友善和睦的工作氛围有利于护士个人的身心发展。管理者应以人为本,合理分工,有报道[17]夜间设后夜班1人(低年资护士),夜间总值护士班1人(高年资护士),有利于提高抢救病人的效率,改善医护、护患关系。护士长通过强化医护关系,可以增强科室的凝聚力,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培养出热情、精细、顽强、幽默的工作团队,从而使护士真正认识到自己职业的价值,减少不良心理反应的发生。

3.3合理充分的利用人力资源

在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尽量满足所有护士要求的情况下,按不同层次和工作年限、工作能力进行科学搭配排班,要求全科护士节假日手机必须开机,以便遇到紧急情况随叫随到,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工作中用人所长,避人所短,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聘用护士的潜能。如基础理论好、临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聘用护士可担任临床带教;做事仔细、讲究原则的聘用护士负责科室各项仪器的保管、维修;有文艺才能的聘用护士负责科室的板报、墙报。科室的每项工作都具体落实到每个人,如:感染监测、药品的不良反应、病历夹的清洗、血压计、输液架等都有专人负责,形成人人都是科室的主人、人人都是管理者的良好氛围[18]。

3.4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必须加强相关业务学习,要求心内科护士必须熟悉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治疗及护理、心肌梗死病人的监护、溶栓和严重并发症,如室颤、心源性休克等疾病抢救配合,熟练掌握心电图、心电监护技术,掌握除颤器的使用方法,利用业余时间反复模拟练习,掌握心律失常知识,达到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操作技术,快速的反应能力,护理管理者应监督检查每一个工作环节,各项制度的落实[19]。通过过硬的技术,使心内科护理人员达到心中有数,从而缓解其单独上班所出现的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

3.5建立心理督导机构

建立心理督导机构、组织心理咨询小组或借助心理咨询机构对护士的心理健康进行维护,一方面培养护士良好的个性,保持乐观的精神面貌,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培养良好的性格[20],切忌长期超负荷,力不从心的拼搏和过度疲劳,另一方面指导护士学会宣泄不良情绪,自我放松,排解压力的方法,可通过劳动、聆听音乐、深呼吸、向家人或朋友倾诉、自练瑜伽等方式来克服精神和心理压力。调节心理状态可采取个人、小组、团体等形式,定期咨询、请心理专家讲课、训练,对突发事件等引发的心理危机有紧急心理危机干预预案,保证护士的心理问题能及时解决。同时,管理者可以建立护士心理档案,对护士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考核制度,对每一位护士的性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身体状况、能力、兴趣爱好等有所了解[21],从而能及时发现护理人员潜在的心理问题。

4小结

心内科疾病具有病情变化快、预见性差,死亡率高的特点,心内科护士如果应急能力不强,可对病人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因此,心内科的护理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针对心内科病人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特点,对操作难点、重点、易出问题的环节加以强化,并熟练掌握常用的心内急救操作,做到规范、快捷;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减少压力源的产生;培养和锻炼良好的心理品质,保持心理平衡、愉快的情绪和乐观的心态。管理者则应多关心护士的健康状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帮助她们缓解工作压力,促进科室护士以最好的身心状态去服务病人。

参考文献

[1] 程金莲、李萍、韩世范,等.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2,16(2):91-92.

[2] 曹癸兰、梁静、王朝晖.心内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05,26(10):1212-1213.

[3] 于欣、王树英、王娟,等.心血管内科病房护士焦虑情绪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3,3(1):7-9.

[4]刘静慧.心内科低年资护士后夜班焦虑心理调查及分析[J].全科护理,2008,6(10B):2640-2641.

[5] 何贵蓉、李小妹、顾炜 等.护理工作压力源及压力程度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2001,16(11):700-701.

[6] 杨爱军、焦俊花.护士压力及工作满意度对护理工作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04,2(4):22-23.

[7] 李棉舫、虹、张秀英 等.护士功能性腰背痛发生情况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1997, 32(10):597-598.

[8] 侯继玲、苏小英.护士易患慢性疲劳综合征[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7):301.

[9] 敖薪.国内护士压力研究现状及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7):1.

[10] 王雅芳.急诊护理工作应激对护士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2,19(2):81~82.

[11] 戴琴、冯正直、谢刚敏.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490.

[12] 杨明霞、何圆圆、余可斐.心血管内科夜班护士心理压力原因及对策[J].吉林医学,2008,29(12):1034.

[13] 王春雪、曹京波.利用圆形分布的统计方法分析急性脑梗死病人死亡时间昼夜节律特点[J].中国全科医学,2004,7(5):305-306.

[14] 余元清、罗晓辉、孙丽.心内科护士工作压力增大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西南军,2008,10(1):165-166.

[15] 马新英、王长奇、王雪利.精神科与综合内科护士工作压力及心身健康水平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6):758-759.

[16] 陆毅、张战地、罗国萍.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与调适[J].护理管理杂志,2003,3(3):22-24.

[17] 严燕月.病区护士三级负责制的实践与探讨[J].护理与康复,2007,6(8):562.

[18] 李玲玲.心内科年轻聘用护士的管理体会[J].当代护士,2008,(12):94-95.

[19] 商丽芳.心内科在护理工作中潜在的医疗纠纷分析[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21(4):55-56.

[20] 焦静、吴平霞.影响护士心理状态的不良因素及应对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0):1454-1455.

[21] 刘小珍、陈庆瑜、瑞贞.护士心理亚健康状态原因分析及维护对策[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2006, 19(2):99-101.

作者简介:

杨晶女,护士。

上一篇: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防治进展 下一篇:呼吸科护理专业毕业实习计划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