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探索钢铁工业城市转型之路

时间:2022-09-02 01:02:50

【前言】马鞍山:探索钢铁工业城市转型之路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早期的马钢是在矿山开发基础上的以小高炉为特征的企业群体,在90年代初有着大大小小31家二级单位,职工8万余人,人均钢产量不足25吨。整个企业摊子铺得很大,在全市经济总量占的比重也大,一度在70%左右,在全国钢铁行业的比重大约2.7%。但是企业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马鞍山:探索钢铁工业城市转型之路

马鞍山地处长江下游南岸,是安徽东大门,毗邻南京,紧靠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为发展钢铁工业,于1953年成立了马鞍山钢铁公司。195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建市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马鞍山已由建国初期只有82户居民的小村庄,发展成为一座中等规模的工业城市。全市现辖三区一县,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总人口126万,其中市区面积71.5平方公里,人口60万。2006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60美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705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191元。主要人均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安徽省前列。

马鞍山是典型的伴随着资源开发和钢铁工业发展而形成的城市,因铁矿资源开发而立,因钢铁生产而兴,有着先矿业经济后城市经济的特殊生长机制,是一座典型的以钢铁工业为主体的专业性工矿城市。与一般城市相比,马鞍山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特殊性问题,包括矿山资源枯竭的威胁,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功能不完善,环境污染较重,社会保障及就业压力比较大等问题。鉴于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世界性课题,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都经历过或正在进行转型,同时由于各市的市情不同,转型的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我们为此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实施了产业链扩展延伸型和多元综合型兼备的产业转换模式,努力把加速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改变马鞍山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取向,在调整结构、创新体制、完善功能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激发城市经济增长活力。到2005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过去的70%左右下降到37%,同期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超过了30%。

精干主业

虽然马鞍山的矿产资源逐渐枯竭,但钢铁工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且钢铁产业的产业链较长,对资源的属地性没有很强的依赖。采矿业可以萎缩、枯竭,而钢铁作为城市主体产业的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可以利用进口境外铁矿资源继续发展。由于进口铁矿成本相对较高,这样就迫使钢铁主业的发展必须走深加工的路子,提高其附加价值。

同时,出于经济安全性的考虑,省委省政府要求马鞍山将这一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例降低30%以下。这一比例是动态的,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钢铁产业与非钢产业都要发展,实质上是要在大力发展钢铁产业的同时降低比重。由于钢铁工业是一个具有很高经济规模要求的行业,所以马鞍山的经济转型不是传统产业的相互替代,而是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产业结构升级。我们的目标简单说来就是精干主业――在扩张钢铁工业总量的同时,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使其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早期的马钢是在矿山开发基础上的以小高炉为特征的企业群体,在90年代初有着大大小小31家二级单位,职工8万余人,人均钢产量不足25吨。整个企业摊子铺得很大,在全市经济总量占的比重也大,一度在70%左右,在全国钢铁行业的比重大约2.7%。但是企业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更谈不上国际竞争力。从90年代初开始至今天,马钢经历了三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变革与发展。一是在1993年,作为我国首批股份制规范化试点企业,马钢成功地进行了股份制改制,重组分立为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和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内外整体上市,一举募集64亿人民币。在降低企业负债率的同时,用募集到的资金进行了2500立方米高炉系统、高速线材、车轮轮箍等项目的建设。二是在本世纪初,也就是2001年开始,以市场为导向实施了以冷热轧薄板工程为龙头的“十五”钢铁主业结构调整,马钢开始向千万吨特大型企业集团全力冲刺。主导产品全面升级换代,镀锌板等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H型钢、薄板、棒材、高速车轮等一批产品成为替代进口产品,产品出口到48个国家和地区。三是在“十五”后期,即2005年动工建设了一条500万吨钢规模的高档板材生产线(即马钢新区),总投资250多亿元,主要产品为高质量汽车用板、家电用板、管线用钢及高档建筑用板等,今年将全部建成、投产,届时将形成15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此外,2006年马钢兼并合肥钢铁公司, 进一步扩张了企业规模;同年在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后,成功通过A股市场再次募集到可观的建设资金,发行了55亿元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

在钢铁主业逐步壮大的同时,资源条件已不再是马鞍山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虽然工矿城市的兴衰往往与资源递减甚至枯竭密切相关,但马鞍山具有临江近海的区位优势,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的形成为我们利用国外资源提供了优越条件。80年代末期马钢开始逐步从巴西和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廉价优质铁矿石,到90年代中期直至今天,进口矿石占全部原料的比重已超过70%,基本上取代了对本地低品位矿产资源的依赖,也使得马鞍山作为专业性工矿城市在传统意义上与矿产资源开采程度之间那种生死相关的依存关系不复存在。但是出于对国际市场铁矿价格的攀升及不确定性因素的考虑,以及合理的比较成本,马钢在现有矿山再有5-6年闭坑的情况下,着手在今后几年中投入20多亿元加快后备矿山建设,并且在南非入股参与铁矿开发建设,旨在有效防范原材料供应风险。

持续不断的结构调整,推动了技术进步,提升了企业有效经济规模。现在的马钢是我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已从单一的小炼铁厂逐步发展成为千万吨钢以上配套生产规模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企业整体工艺装备实现大型化和现代化,总资产627亿元,现有员工6万人,产销规模居全国同行业第五位。

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接续产业的选择是工矿城市转型遇到的首要问题。我们于1990年代初就已注意到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带来的预期风险性,同时考虑到钢铁本身是个周期性行业,一旦马钢出现问题,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甚至威胁到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为此,我市在那一时期就着力培育骨干企业,在接续产业的培育与选择上,因地制宜,既注重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及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注意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选择多样化,着力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

十几年来,通过加大投入、改制重组、扶优扶强,形成了冶金、机械装备、化工医药、新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力、造纸、纺织等几大产业支柱,以及磁性材料、刃模具机械加工等产业集群。2000年以来上市的三家企业中,星马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专用汽车生产厂商,其旗下的华菱重卡底盘拥有自主创新品牌;山鹰纸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一直居安徽省造纸行业首位,在全国同行业中也位居前列,主要产品包装纸板和纸箱生产规模国内排名分别是前五位和第一;天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软硬磁材和磁器件生产规模及市场占有率占国内前三位。这三家企业都是1990年代开始培育和发展起来的骨干企业。

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吸引外部投资,外部投资的进入不仅仅带来资金,还伴随着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观念,这对马鞍山的产业转型至关重要。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市开始启动开发区建设,从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源精深加工起步,加快多样化产业结构的形成。随着开发开放的的深入,一大批境内外知名企业落户马鞍山,市内各开发区及工业集中区建设得以全面铺开。世界500强法国圣戈班集团在我市设立了华东地区最大的球墨铸铁管生产基地,台湾中国橡胶集团建设了产量处于国内前列的优质炭黑生产基地,江苏雨润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了亚洲最大的肉制品生产基地,青岛啤酒集团建设了年产量达10万吨啤酒生产线,蒙牛乳业集团建设了亚洲最大的冰淇淋和液态奶生产基地。现在马鞍山已拥有三个省级开发区和若干工业集中区,总规划建设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成为广大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中西部地区企业占领长三角市场的重要战略基地。

目前,马鞍山各替代产业发展迅速,没有像有些工矿城市走入矿竭城衰的境地,并且这些产业将是马鞍山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全市预期财政收入90亿元,马钢占40%左右,财政收入的结构性风险减小,全市经济对马钢的依存度明显降低。

完善和强化城市功能

我们认为,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不可能也不应该去追求门类齐全,但是城市的功能必须完备,这是工矿城市转型的基本原则。马鞍山是先有企业后有城市,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企业办社会”是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企业功能就是城市功能。所以长期以来,与大多数工矿城市一样,城市功能部分缺失,基础设施薄弱,“欠账”较多;第三产业短腿,大量的人财物流向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服务业发展空间,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之后,马鞍山以增强城市整体服务功能为目标,从四个领域展开建设:

完善城市交通及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构架了市内外交通网络,对外交通方面,南京―马鞍山―芜湖的高速公路及314省道全线建成通车,沟通了205国道及宁-杭等高速公路,成为我市通往长三角的重要通道。马鞍山长江大桥试桩工程动工,即将开工建设大桥及接线高速公路;还有上海-安庆城际客运铁路及芜申运河马鞍山段等也即将开工。对内,拉开城市“东扩南进”框架,仅“十五”期间新增城市道路里程相当于建市以来的一倍多,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实施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市内两家电厂“十五”期间新增装机容量30万千瓦,还有12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项目在建。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全市农村2007年将全部用上安全自来水。

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逐年完善市政公用配套设施,不断增强承载能力,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供水能力、质量进一步提高;成功实施天然气置换,城市居民全部用上了清洁燃气。建设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大型公用设施,完成马钢等大中型企业的中小学和医院移交地方管理工作,城市有线电视、通信等网络设施进一步完善。海关、商检、卫检等涉外服务机构配套完善。

促进服务业的繁荣。随着宏观层面下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因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对金融保险、汽车服务、广告、租赁、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的需求,我市针对服务业起点较低的实际,利用紧邻南京和长三角的区域优势,以商贸流通业为龙头,陆续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流通连锁企业进驻,同时积极发展本地的餐饮、休闲、旅游业,促进与南京的双向消费互动。过去马鞍山市民有到南京消费的传统习惯,80年代职工工资的1/3流向南京,如今在政府开放式态度的引导下,马鞍山居民在南京购物消费以每年2亿元的速度在增加,南京市民到马鞍山购房、餐饮、旅游等方面的消费势头也在不断增加,全市消费总量明显扩大,住宅、通讯、汽车、文教等消费明显升温,既提升了服务业规模和层次,也扩大本地消费能力。仅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幅,就从1990年代的6%~7%上升到近几年的14%左右。

大力保护生态环境。下决心整治了马钢烟尘等一大批污染源,实施城中湖与通江水系的综合整治等40余项重大环境建设工程。实施了园林绿化工程,使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和综合利用,仅2006年工业污染防治投入达6亿元,万元GDP能耗2.44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7%。近年来,马鞍山相继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教育工作先进城市”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等荣誉称号。

从国内外同类型工矿城市的发展来看,城市转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马鞍山的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在探索中发展和前进。

(作者系马鞍山市人大副主任)

上一篇:古交:从“黑”转“绿” 下一篇:德国鲁尔地区是怎样推进经济转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