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娜想起郎平

时间:2022-09-02 12:40:14

日前,李娜一句“我打球不是为了国家”再掀波澜。“我打球不是为了国家,而只是为了尽力做好自己的这份工作”所宣示的“职业伦理”,对“为国争光”的“国家伦理”所形成的挑战,再次成为转型期的社会心理象征性标志。这让我想到了郎平,还有曾经在“举国体制”中备尝兴衰沉浮的辛酸与苦涩的中国女排。

郎平先是作为中国国家女排的主攻手,后是作为国家女排的主教练,其间的辉煌与荣耀、坎坷与辛酸,想来都是不言自明的。由于承载了过重的“国家使命”,中国备战各种世界级比赛的训练都是“魔鬼式”的。有一种说法叫“祖国的召唤”,在“国家荣誉”面前,一切个人的利益都得让路。在郎平的印象中,只要国家队需要你,个人即使有天大的事也得放下。毕竟,在中国,一切正如那句广为人知的话――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2005年,郎平受聘担任美国女排主教练。执教之初,美国女排姑娘的自由散漫、目无纪律就使郎平困惑、震惊,继而是愤怒――天下竟然有对“国家荣誉”如此淡漠、不负责任的国民!感冒都可以成为离队休息的理由!离世锦赛不到一个月,主二传突然说家里有事,走了,把全队就晾那儿了!大家赶紧临时抱佛脚,找主二传。郎平后来对杨澜说:“这跟国内太不一样了,在国内,国家队永远是第一位的,一个电话,第二天队员就来了。”不用说郎平,即使是看多了那些家里死了人,还坚持训练、参赛的先进事迹报道的普通百姓,肯定也会觉得这样的队员简直匪夷所思!

不同的政治理念锻造了不同的体育理念和体育精神。一种是视体育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一种是视体育为自由、公正与和平的象征,最大限度地追求身体的极限与美。诚如杨澜所说,两种体育精神需要沟通,西方世界要学会从中国遭受百年屈辱的角度理解中国体育的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色彩。但如果一边是不断增多的金牌总数所代表的荣耀与辉煌,一边是长期遭受“魔鬼式”的训练所带来的也许终身无法痊愈的伤与病,这是不是值得思考?

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辉煌曾把国内的民众情绪鼓动得血脉贲张,然而,女排姑娘们很快就尝到了苦头。1988年,中国女排奥运会卫冕失败,没有实现国人在赛前“六连冠”的预期。但本就承担了过重心理压力的包括郎平在内的女排姑娘们从民众那里得到的不是理解与抚慰,而是打击与嘲骂。刚下飞机就接到电话,让女排的姑娘们直接把车开到火葬场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中国女排收到了寄自祖国各地的“破鞋”,甚至上吊用的绳子。中国女排从“英雄”到“罪人”的身份转变,也就发生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这些都记载在当年引起轰动的报告文学作品《汉城不是洛杉矶》中,这部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面对失败时的心态与反应。

中国体育的症结之一亦为李娜此番一语道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体育健儿的肩上负担过于沉重,如果我们的运动员少一些将金牌与为国争光挂钩,也许他们在比赛中更轻松些。

【原载2012年3月25日《羊城晚报・世象》】

上一篇:孩子读史 第5期 下一篇:干爹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