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患者转子间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和PFNA内固定的比较

时间:2022-09-02 12:27:25

骨质疏松患者转子间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和PFNA内固定的比较

【摘要】 目的 对骨质疏松患者转子间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50例骨质疏松转子间骨折患者, 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25例。研究组给予PFNA内固定治疗, 对照组给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对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研究组优良率92.0%, 对照组优良率76.0%, 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骨质疏松;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3.04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延长, 受骨质疏松影响造成的转子间骨折发病率不断提升, 可达到全身骨折的3.0%~4.0%。现如今临床治疗骨质疏松转子间骨折患者多采用内固定治疗, 疗效良好, 但往往会出现关节功能恢复缓慢、固定不牢靠等情况, 同时患者经治疗后自理能力差, 常引发褥疮等不良反应[1]。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本院接收治疗的50例骨质疏松转子间骨折患者, 了解骨质疏松患者转子间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和PFNA内固定的临床疗效, 旨在提高对骨质疏松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能力, 现展开如下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本院接收治疗的50例骨质疏松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 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25例。研究组中, 男11例, 女14例;年龄68~85岁, 平均年龄(72.6±4.5)岁;根据Evans标准进行骨折分型:Ⅱ型7例,Ⅲ型12例,Ⅳ型6例。对照组中, 男12例, 女13例;年龄70~86岁, 平均年龄(73.1±4.3)岁;根据Evans标准进行骨折分型:Ⅱ型8例,Ⅲ型11例, Ⅳ型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Evans分型以及其他健康指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备研究对比价值。

1. 2 方法 研究组给予PFNA内固定治疗, 行硬膜外麻醉, 牵引复位完毕后, 切口选取于大转子顶部位置, 取导针植入股骨髓腔, 扩近端髓腔, 经导针将PFNA主钉置入, 于C形臂X线机透视下对主针深度、方向进行调整, 并取出导针。完毕后将导针置入股骨头颈内, 测深满意后, 行股骨外侧皮质扩孔, 经导针将螺旋刀片置入股骨头内, 并锁定, 经瞄准器锁定远端螺钉, 后拧尾帽。对照组给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切口选取于股骨大转子顶部向下位置, 使股骨大转子、股骨干上段充分暴露。行手法复位, 待C形臂X线机透视骨折复位完善后, 取适宜长度锁定钢板, 将转子下股骨外侧骨质与其颈部相互对应, 经克氏针使钢板行临时固定, 后拧入对应的锁定螺钉。

1. 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展开观察对比。观察内容包括:①患者手术用时(min)、手术出血量(ml)、恢复时间(周)等情况;②感染、褥疮、髋内翻、术中骨折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4 疗效判定标准[2] 结合Harris对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优:90~10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0~69分。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经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优良率92.0%, 对照组优良率76.0%, 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研究组手术用时、手术出血量、骨折恢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研究组出现1例感染, 1例褥疮, 不良反应发生率8.0%;对照组出现2例感染, 2例褥疮, 1例髋内翻, 1例术中骨折, 不良反应发生率24.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显著低于对照组24.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骨质疏松转子间骨折发生于老年群体。老年患者机体重要器官机能衰减, 且往往伴有多种内科疾患, 加大了临床治疗的难度。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认为, 经对钢板内固定和PFNA内固定在骨质疏松转子间骨折治疗中临床疗效比较, 患者不管是稳定型转子间骨折还是非稳定型, PFNA都具备操作便捷、治疗创伤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 更能体现生物学固定原则, 同时对调节骨折端旋转、避免钉端引发的股骨近端骨折不良反应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保障[3, 4]。PFNA微创操作就骨质疏松转子间骨折患者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其能够使患者早起下床开展恢复训练,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缓解家庭陪护的压力[5]。

综上所述, PFNA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体征、症状,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严飞, 曹泽, 赵理平, 等.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比较.山东医药, 2014, 54(31):47-49.

[2] 叶斌, 陈友燕, 马辉, 等. 老年型骨质疏松患者转子间骨折治疗创伤分析.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2):226-227.

[3] 陈柯, 刘立云. 动力髋螺钉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早期疗效评价.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9(10):801-803.

[4] 张庆猛, 李明, 刘培来, 等. 人工关节置换和 PFNA 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山东医药, 2013, 53(1): 69-71.

[5] 王军, 李宗原, 石波.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短期疗效比较.临床骨科杂志, 2012, 15(2):148-151.

[收稿日期:2015-01-22]

上一篇:鼻咽癌患者的CT与MRI诊断效果比较 下一篇: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窦性心律震荡的临...